晓曼: 哎,你说最近这AI聊天挺火的,我看了个数据,微信公众号的AI助手,光是消耗的Token就3.44亿!折算下来五千多万汉字呢!天呐,这是多少人在跟AI掏心掏肺啊?
原野: 嚯,这数据确实挺吓人的。五千万字,你想想,顶的上好几百本书了,全是大家跟AI在那儿唠嗑、倾诉,甚至是倒苦水。
晓曼: 我就好奇了,这些人是有什么话非得跟AI说啊? 现实里就没地儿说了吗?
原野: 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说。第一,现在人压力大啊,焦虑也多,但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靠谱的人倾诉。半夜睡不着觉、被老板骂了、家里吵架…憋久了就想找个“垃圾桶”。AI这玩意儿呢,它不打断你,不嫌你烦,还能秒回,简直就是24小时在线的老铁。
晓曼: 哎呦喂,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试过凌晨三点找AI聊八卦,它愣是没嫌我烦。
原野: 可不嘛,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附和你”,像堵墙一样,接着你所有的负能量。
晓曼: 那我再问,为啥这些话不能跟真人说,非得跟AI说?
原野: 这里头牵扯到隐私、尴尬,还有社交成本。你想啊,跟同事抱怨失眠、心慌,搞不好明天全办公室都知道了,成了笑柄;跟家人说吧,又怕他们跟着担心。但是AI就不一样了,它不用付出任何情绪,你也不用担心泄露隐私。就像晚上对着窗户说话,玻璃只反射你的样子,不会评价你。
晓曼: 听起来是挺方便的,那最后一个问题,你跟AI说完之后,是感觉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原野: 这就涉及到潜在的危害了。短期内,聊完确实有种“暂时释放”的快感,但长期依赖的话,会让人越来越不爱跟真人交流,情绪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空洞。我跟你说,有些人晚上不跟AI聊几句就焦虑,拿起手机就想找它,这都快成瘾了!
晓曼: 哎呦,这不就像吃止疼药吗?当时是不疼了,药劲儿一过,更难受了!
原野: 对!AI就像止疼药,应急的时候可以用,但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它只会按指令办事,不会帮你深入分析情绪的根源,更不会像心理医生那样,引导你面对现实。
晓曼: 明白了明白了!AI只能是“临时抱佛脚”,不能当成“长期饭票”。
原野: 没错!最健康的做法,还是把AI当成“备胎”,平时多跟朋友、家人聊聊天,真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最好还是找专业人士帮忙。
晓曼: 好嘞!今天这期就到这儿。AI聊天倾诉,消耗巨大,风险也并存,咱们得把握好分寸,用对方法。谢谢你啊,今天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交心理课”!
原野: 别客气,希望对大家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