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曼: 哎,你说,有没有那种时候,突然对一件事儿特上头,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扑在上面,结果没两天,就…就那样了?我跟你说,我高中那会儿,有一阵子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每天学12个小时,那劲头,现在想想都瘆人。
原野: 哈哈,这事儿太常见了!我跟你说,这啊,八成就是典型的…那个,内在动机没搞明白的例子。
晓曼: 内在动机?听着挺高大上的。我还以为就是单纯的努力学习呢!它跟…跟奖励啥的,有啥关系啊?
原野: 这关系可大了去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那压根儿就是两码事儿。外在动机,说白了就是为了啥?为了拿奖,为了不挨罚。但内在动机,它是因为这事儿本身,它就好玩儿!就像你突然对啥事儿来了兴趣,那就是自带小马达,根本停不下来!
晓曼: 哎呦,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儿意思。但是…还是有点儿抽象,你能不能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
原野: 行啊!我跟你说,心理学界有个挺有名的实验,叫“索玛立方体”。就是让学生们玩拼图。然后呢,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玩好了给奖励,另一组啥也不给。结果你猜怎么着?
晓曼: 肯定给奖励的那组,玩得更起劲呗!
原野: 错!恰恰相反!给奖励的那组,实验一结束,自由活动时间,碰都不碰那拼图了,兴趣全无!
晓曼: 哇!拿了钱还不玩?这…这不科学啊!
原野: 这就是关键所在!他们把奖励当成了外部控制,心里会觉得“我不是因为喜欢才做的,我是为了钱才做的”。自主性一降低,那股热情,刷一下,就没了!
晓曼: 自主性…?这又是啥理论?
原野: 这就是“自我决定论”的核心!想激发内在动机,得满足三个心理需求:自主性,就是自己说了算;能力感,就是觉得自己能行;还有关联感…
晓曼: 能力感我懂,就是觉得自己能搞定。那关联感呢?
原野: 你想想,你和同学、老师关系都挺好,你做这件事,就好像有个啦啦队在后面给你加油,心里是不是更踏实,更有劲儿?有没有觉得,团队学习,有时候比自己一个人闷头苦学,更有动力?
晓曼: 嗯…这么一说,还真是!一个人学着孤单,一群人就像有了战友。
原野: 对啊!所以,如果你想培养孩子,或者自己持续保持学习热情,首先,给他们选择权,让他们觉得“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然后,及时给他们正面的反馈,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最后,营造一种归属感,让他们知道,有人在支持他们。
晓曼: 那…那奖励是不是都得戒掉?
原野: 那倒也不至于。奖励如果是意外的惊喜,或者跟任务本身有关联,比如,读完一本历史书,送他一本相关的历史漫画,就不会让他觉得是被“控制”了,反而能强化他对这件事的好感。
晓曼: 哎对了,那多巴胺又怎么说?我听人家说,学东西靠它带劲儿?
原野: 多巴胺确实和奖励有关系。完成任务,奖励到手,多巴胺蹭蹭往上涨,让大脑记住“这事儿划算”。要是啥奖励都没了,多巴胺刷一下掉下来,动机也就跟着滑坡。但是!如果内在动机足够强,活动本身就能触发“快感”,多巴胺还是会给力的!
晓曼: 好家伙,这可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总结一下,要想持久保持热情,得给自主性、增强能力感、培养关联感…还要…别把奖励当成…嗯…勒索!
原野: 没错!内在动机才是学习和工作里,最靠谱的发动机!满足这三大需求,你就会越干越有劲!
晓曼: 好!那就从给自己一点选择开始!下次学啥,就由我说了算!
原野: 没错,试试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