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曼: 哎,最近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研究,说“幸福”这玩意儿,跟“蓬勃发展”好像还不太一样。这听着有点儿反常识,嘉宾能不能先给咱简单捋捋?
原野: 行啊。这个研究挺大的,贝勒大学和哈佛大学一块儿做的,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抽样了二十多万人,发表在自然·精神卫生上。他们把“蓬勃发展”拆成了六大块:幸福感、身心健康、人生意义、性格品质、人际关系和财务保障。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六条腿的桌子,少了哪条腿,这桌子都得晃。
晓曼: 哎哟,六条腿的比喻,形象!那我就好奇了,哪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这方面表现最好啊?
原野: 你猜?结果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排在最前面的是印尼,然后是墨西哥和菲律宾。
晓曼: 嚯!有点意思啊。
原野: 对吧?他们那种热闹、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让他们在人际关系和意义感上得分特别高。你想啊,那种氛围,人活得更有劲儿。
晓曼: 哎,我明白了。那像北欧那些国家,还有美国呢?他们平时在各种幸福报告里不是挺靠前的吗?
原野: 他们在财务保障上那绝对是杠杠的,银行账户鼓鼓囊囊的。但是呢,在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这块儿,就只能算中等水平。
晓曼: 哎哟,有点像那种…手里拿着大把钞票,但是特别孤独的富豪?
原野: 对,差不多那个意思。钱是不少,但是跟家人朋友的关系可能就没那么亲密。
晓曼: 哇,听你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对了,还有一点让我挺惊讶的:研究说年轻人反而比老年人更挣扎?
原野: 是的,尤其是目标感那一项。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接收的信息太多了,社交媒体的压力也大,很容易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啥活”。
晓曼: 感觉说的就是我!
原野: 哈哈,正常。年纪大的人呢,相对来说就稳一些。经历多了,知道给自己设小目标,一步一步来。就像老司机开车,知道啥时候该踩油门,啥时候该踩刹车。
晓曼: 嗯…这么一说,那这到底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结构的问题啊?
原野: 专家们觉得,这更多的是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社区缺少公共的聚会场所,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太快,社保体系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改变的。
晓曼: 哎,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要想真正地“蓬勃发展”,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靠谱的社交圈,还得有机会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原野: 没错。只有这六个方面都兼顾到了,才能把那张“六条腿的桌子”给摆稳了。要不然,瘸腿的幸福,迟早得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