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曼: 哎,今天咱聊点儿有意思的,叫“摄影的距离:Chapel Hill作者的反思与家庭记忆”。说白了,就是拍照片这事儿,咔嚓一下好像挺简单,但会不会无形中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不太懂摄影,就是觉得挺好奇的。
原野: 你这问题问的太到位了。我跟你说,那个作者自己就感慨过,有人问他为啥不怎么拍 Chapel Hill,他直接说:“因为我住那儿啊,我总不能又生活又工作吧?”
晓曼: 哎呦,这话听着有点儿意思哈!一般人不是觉得住的熟的地方,素材应该遍地都是吗?
原野: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正因为太熟了!你天天看同一棵树、同一条路,早就审美疲劳了,哪儿还有拍照的激情?摄影这玩意儿,最重要的是那股新鲜劲儿和好奇心,天天拍家门口,早就麻木了。
晓曼: 懂了,就像…嗯…拍风景和拍生活照的区别?
原野: 可以这么理解。换个角度说,就像看小说,第一遍觉得哇塞,第四遍就想睡觉了。拍同一个地方,感觉也差不多。你看多了也会腻,也会有惰性,这是正常的。
晓曼: 那作者还有啥别的经历吗?快爆点料!
原野: 哈哈,还真有。他儿子出生那会儿,他扛着相机就冲进产房,想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结果呢?光顾着拍照,忘了老婆的感受,还小声嘟囔:“医生,你挡着我镜头啦!”
晓曼: 哈哈哈哈,太真实了!看来镜头这玩意儿,对着谁都得客气三分啊。
原野: 可不是!作者自己也说,举起相机那一瞬间,他和真实的世界就隔了一层膜,像隔着玻璃看风景。你拍到了画面,却错过了当下最真实的情绪和感动。这块“玻璃”就是距离。
晓曼: 哎,现在手机拍照这么方便,谁还稀罕胶卷相机啊?咔嚓咔嚓一顿猛拍。
原野: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手机拍照太容易了,反而让人习惯用照片堆砌回忆,忘了“留白”的重要性。那些没拍下来的瞬间,才是记忆最肥沃的土壤,没准儿还能长出更美好的东西呢。
晓曼: 没拍的照片,留在脑子里,时间长了,自己还能添油加醋,脑补出更多情节吧?
原野: 当然!人脑不是硬盘,塞太满就卡壳了。回忆需要一点模糊的空间,给想象力留点儿余地。
晓曼: 哎,那他当时最满意的那张儿子出生照,现在在哪儿呢?
原野: 更讽刺的来了!后来他和他老婆离婚了,那张照片也进了家庭相册的“冷宫”,谁也不敢挂出来,又舍不得删。
晓曼: 啧啧啧,这真是摄影作品的另一种宿命:有时候画面比现实还复杂。
原野: 没错,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人与情感之间的距离和隔阂。
晓曼: 总结一下:环境太熟容易麻木,拍照要有好奇心;咔嚓一下,距离就产生了;手机拍照方便是方便,但别让记忆没了想象力。
原野: 没错!学会在拍照和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才是摄影的真谛。
晓曼: 哎呦,今天这“摄影的距离”聊得挺有意思!咱们下回再见!
原野: 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