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曼: 哎,今天咱们聊点烧脑的,叫什么“智能进化五大突破——神经元到心智语言”。听着像科幻片,但据说都是真的,一步一个脚印儿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从最开始的神经元,然后到控制情绪,再到能预测未来,最后大脑里能模拟现实,biu一下就有了心智和语言!怎么样,刺激不?
原野: 刺激!这就像游戏升级打怪,从史莱姆到灭霸,一步到位!
晓曼: 没错没错!那咱们先说说,这第一个,原始智能,神经元。你说,好好的,动物身上咋就突然冒出这玩意儿了?
原野: 其实啊,这事儿特别实在。就好比,你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筷子比手好使,是一个道理。动物为了更快地抓住猎物,得有个“嗖”一下就能反应过来的东西,神经元就这么来了。它能发高频脉冲,就好比微信疯狂连发,把感受到的强度,清清楚楚地传递出去。而且它还能自己调节,就像你手机屏幕亮度,自动适应环境光,你说牛不牛?
晓曼: 嚯!这么说,神经元一出生就自带“自适应”功能,有点像现在人工智能里的激活函数。那第二步呢?
原野: 第二步啊,就到了双侧对称动物阶段。这下问题来了,脑子得同时处理左右两边信息,难度一下就上去了。于是,情感坐标就诞生了:积极/消极,高唤醒/低唤醒。比如说,多巴胺告诉你,“嘿,前面可能有好东西”,血清素呢,则是在说,“你现在就挺舒服的”。要是长期压力太大,血清素就罢工了,进入低唤醒状态,就像熬夜熬到怀疑人生的那种“抑郁模式”。
晓曼: 哎呦,这听起来有点像巴甫洛夫的狗,铃声一响就知道有吃的了?
原野: 对,道理差不多。动物开始把“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这就是最早的联想学习。
晓曼: 明白了!那第三步,“强化与预测”又是啥意思?
原野: 脊椎动物把多巴胺的功能升级了。它不是直接给你奖励,而是给你“加分”,强化你现在的行为。就像健身App记录你做了多少个深蹲,是在“鼓励”你,而不是直接奖励你一块蛋糕。还有,脊椎动物有了好奇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奖励,鼓励你去探索新事物。海马体和前庭感,则让它们有了初步的“世界模型”。
晓曼: 这么说,好奇心也算是第一批“探索型AI”了?
原野: 哈哈,可以这么理解!
晓曼: 厉害厉害!第四步,哺乳动物出了新皮层,这又是搞什么飞机?
原野: 这就厉害了,新皮层能让动物在脑子里先“演练”一遍,然后再真的动手,有点像玩游戏之前的教学关卡。新皮层就像个统一的计算模块,能做反事实学习,能记住各种情节。aPFC,就是前额极前皮层,它就像个导演,控制整个模拟流程,还得压制杏仁核,避免你过度惊慌。
晓曼: 也就是说,它们能在大脑里先排练一遍,省得真出错的时候太惨?
原野: 完全正确!
晓曼: 哎呦,这进化得也太高级了吧!那最后一击,心智和语言,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野: 灵长类动物,大脑越大,社交越多。为啥?因为在群体里生存,得互相帮助,就得猜别人心里想啥。这就催生了心智理论,它能让你推测别人下一步要干嘛。逆向强化学习,还能让你边观察边学别人的动作。
晓曼: 然后,人类就发明了语言这玩意儿?
原野: 没错!语言就像把脑子里的“沙盘”给别人看,你不必亲身经历,就能共享别人的想法。Broca区和Wernicke区,就像两个码头,一个负责输出,一个负责输入。早期的语言,主要还是为了帮助群体合作。
晓曼: 哎,这其中是不是还有个“完美风暴”?什么东非大裂谷,直立行走,工具,烹饪,早产...
原野: 对!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推着一个,最终让人类一跃成为了想象中的“上帝”。
晓曼: 总结一下,从神经元的自动适应,到情感的双轴坐标,再到强化预测,模拟试错,最后心智和语言的大飞跃,整个智能进化,简直就是地球版的终极RPG游戏!
原野: 没错!这五大突破组合拳,让我们从单细胞生物,变成了会说话,会想象,会合作的高级生物。
晓曼: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聊聊,现在的LLM,就是大型语言模型,跟人脑到底有啥区别,你觉得怎么样?
原野: 妥了!
晓曼: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下次再见!
原野: 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