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冗余与企业韧性:从容错应对危机
大脑恢复和企业抗风险的案例表明,效率之外,“余地”至关重要。储备、容错和多元化能应对危机,实现反脆弱性,构建韧性系统。
- 作者亲身经历: 2023 年,作者因手术切除部分小脑,术后通过大脑的自我修复和重新连接,恢复了行动能力。这让他意识到大脑具有惊人的冗余和弹性,为应对突发状况预留了“余地”。
- 核心观点: 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和优化,但往往忽略了“余地”(Slack)的重要性。在危机来临时,真正能让你生存下来的不是优化,而是过剩的储备、回旋空间和容错率。
- 企业案例:
- 1997年,爱信精机工厂失火,丰田汽车面临停产危机。依靠与其他供应商的深度合作和技术分散,丰田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化险为夷。这体现了日本企业集团(keiretsu)在危机时刻互相支持的价值。
- 2008年金融危机,伯克希尔·哈撒韦凭借充足的现金储备和多元化业务,在市场恐慌中抓住机会,达成多笔交易。
- 2020年新冠疫情,丰田汽车再次凭借多元化的供应商和冗余机制,比其他企业更好地应对了危机。
- 自然界的例子:
- 树木在树皮下储存休眠芽,在火灾后激活,恢复生长。
- 蒲公英散布大量种子,确保在不确定环境中总有部分种子能够存活。
- 人体的免疫系统维持着大量未激活的B细胞和T细胞,肺部也保留着大部分未使用的容量。
- 章鱼的大部分神经元位于触手中,即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触手也能独立行动。
- 反脆弱性: “脆弱的反面不是坚固,而是反脆弱——一个从混乱中获益的系统。”“余地”是实现反脆弱性的前提。
- 缺乏“余地”的后果: 医院在疫情期间崩溃,供应链在中断时断裂,初创企业在市场变化时资金链断裂。
- 如何构建“余地”:
- 停止优化每一刻,为休息、反思和恢复留出空间。
- 保持一定的存款,不是为了投资回报,而是为了增强韧性。
- 对团队进行交叉培训。
- 在“需要”之前培养人际关系。
- 即使在顺利时也要有所保留。
- 建立一个能弯曲而不是断裂的系统。
- 像大脑和树木一样思考,学会热爱“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