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感觉脑子不够用了,每天信息像海啸一样扑过来,想搞明白反而更懵,你有这种感觉没?
晓曼: 哈哈,可不是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靠好奇心这玩意儿,跟不确定性玩儿一把心跳!
原野: 真的!我每天刷新闻,越刷越焦虑,感觉永远刷不完,这是咋回事儿?
晓曼: 这其实跟咱们大脑的构造有关系。你想啊,大脑进化了几十万年,信息爆炸也就这几十年,它跟不上节奏,当然会觉得压力山大,甚至出现“选择困难症”。
原野: “选择困难症”?你是说选项太多,反而不知道选哪个?
晓曼: 对!就像超市里薯片口味琳琅满目,反而不知道拿哪包。这就是“决策疲劳”。这时候,好奇心就像个开路先锋,能帮我们突破重围。
原野: 好奇心还能开路?这不就是“我想知道”吗?
晓曼: 没那么简单!好奇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玩意儿让人兴奋,还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对不确定性的忍耐度。
原野: 听起来像给大脑打了兴奋剂?
晓曼: 差不多,就像开了个外挂!有个实验,让人猜信封里装的是什么,好奇心越强,对答案记得越牢,就是多巴胺在背后默默支持。
原野: 可是,信息越容易获取,感觉不确定性反而越高,这是为啥?
晓曼: 这叫“确定性悖论”。信息太容易到手,你就懒得去筛选、去思考,所有答案都像快餐一样塞给你,好坏都分不清了。
原野: 哈哈,有道理!那咋办?难道要回到原始社会?
晓曼: 倒也不用那么极端。可以学学创业公司的“胚胎式”实验:在现有项目里挂靠个新想法,给它一年半时间,看它能不能长出来。
原野: 听着像植物嫁接。
晓曼: 差不多。让新想法依附在成熟体系上,不用推倒重来,就能快速试错,慢慢筛选。
原野: 就算失败了,也没啥损失?
晓曼: 没错,风险小,还能学到经验。慢慢地,你就能对未知产生“免疫力”,不确定性也没那么可怕了。
原野: 哎,话说回来,机器越来越聪明,这事儿咱们是不是得接受啊?
晓曼: 肯定的,AI现在能写文章、画图、做法律分析,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后可能就是人和机器一起干活了。
原野: 也就是说,好奇心和人类独特的视角,才是我们的“通行证”?
晓曼: 没错!机器擅长用数据建模,咱们就要做那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玩法的人。好奇心就是那个原动力!
原野: 总结一下:面对信息爆炸,别慌,拥抱不确定性,用好奇心给大脑加点“料”,再用小规模实验去试错。这理解对不?
晓曼: 完全正确!把未知当成游戏,一点一点解锁,这样既能减轻压力,还能不断成长。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又充满了力量!那今天就先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聊聊怎么在工作里具体应用,怎么样?
晓曼: 好啊,期待下次继续开挂!
原野: 好嘞,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