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3
5-27原野: 最近老听人聊 Lovart、YouWare、Dia 这些 AI 产品,感觉背后水挺深的,你研究过没?
晓曼: 那可不,这几个算是未来一年 AI 产品的风向标了。Lovart 玩创意,YouWare 搞 AI coding,Dia 专攻流程自动化,几个创始人好像都在 Agent 这块下了不少功夫。
原野: Agent?听起来高大上,我平时就用 AI 写写段子,这 Agent 到底是个啥?
晓曼: 这么说吧,就相当于你有了个“私人 AI 助理”,能跟你聊天,帮你跑脚本。以后可能出现三重网络效应:人跟人,人跟 Agent,甚至 Agent 之间都能互通信息。
原野: 哇哦,Agent 之间还能交流?
晓曼: 对啊,你想想,你跟你的专属 Agent 聊,它又跑去别的 AI Agent 那儿拿数据,效率嗖嗖地。
原野: 听起来有点科幻…那怎么判断这些产品行不行啊?有人说光看模型能力不行,还得看 token 消耗?
晓曼: 没错,现在流行看这个:AI 产品是加速还是减缓了 token 消耗?加速说明在同样时间内你能榨取更多信息价值。而且,要让每个 token 的价值都能被复用、被二次创作,才能玩出指数级增长。
原野: 举个栗子呗?
晓曼: 就像社区里有人写了个巨牛的 prompt,然后一堆人拿着它改头换面——这就是单 token 价值放大了。你丢一条指令,结果整个社区给你搞出一个“模板工厂”,那就是指数传播。
原野: 明白了。那 YouWare 说的“解锁新社交平台”又是啥意思?
晓曼: 以前 AI coding 只是提效率,现在想得更远:如果能让 Snap、IG、YouTube、TikTok 上的小玩意儿自动生成、实时互动,用户肯定更爱分享,这就成了新的社交模式。就像 Musical.ly 的“对口型”,一下火遍全球,coding 也能搞出“神奇品类”,激发普通人的创作欲。
原野: 你的意思是,得整出一个像“对口型”一样好玩儿的场景?
晓曼: 就是这个意思!YouWare 的重点不是有个网站社区,而是把 coding 当成创作媒介,灵活地呈现信息。以后可能跟图像、视频结合,你一句话就能生成一段互动页面。
原野: 那他们怎么才能火起来呢?
晓曼: 历史上爆火的产品都离不开设计师和学生这两拨人——耐心培养,然后砸资源。当年 Dropbox 给年轻人送空间,YouWare 也可以这么干:给有创意的人免费深度体验,靠口碑传播。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追着巨头屁股后面跑没啥意思,得自己开辟新路?
晓曼: 完全正确!巨头在下坡路的时候反应慢,你跟他们拼资源没戏;只有在他们爬坡、技术或者市场切入点出现动摇的时候,才是超车的机会。关键是拿到苹果、谷歌拿不到的上下文——贴近真实场景,用科学方法推演产品。
原野: 总结一下,未来一年要关注 Agents 网络怎么打通,社区怎么放大 token 价值,还有抓住巨头上坡期的超车机会,对吧?
晓曼: 没错!盯紧这三个点,AI 产品就能找到自己的路子。
原野: 懂了,今天真是醍醐灌顶!感谢你帮我理清思路,下次咱们再聊更具体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