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曼: 哎,最近我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就那些…怎么说呢,老炮儿科技创业者,特喜欢把公司里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往“DEI”身上赖。动不动就抱怨多元化、平等、包容什么的,搞得好像是这些“新玩意儿”耽误了他们似的。我就纳闷儿了,这到底是唱的哪出啊?
原野: 嘿,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错觉”在作祟。
晓曼: 黄金时代错觉?听着挺玄乎,有点像那种自带美颜效果的怀旧滤镜。能细说说吗?
原野: 必须的。你想啊,90年代、00年初那会儿,互联网刚兴起,野蛮生长,谁都能通宵写代码。那时候成功,除了撞大运,还得年轻、没家没口、咖啡啤酒不离手…就那种特极客的状态。
晓曼: 噢!就是那种“我一晚上咣咣敲完100行代码,第二天早上直接上线”的年代?
原野: 没错!他们就把那段日子美化得太“纯粹”了,总觉得只要一直像当年那样单打独斗,就能复制当时的辉煌。
晓曼: 可现在也有黑客马拉松啊,大家一窝蜂去凑热闹,但好像也没听说搞出什么大动静来。
原野: 哈哈,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黑客马拉松表面上是重现那种“狂热编程”,结果扎堆蹭两天网,才发现真正的产品需求、用户体验、团队协作…都不是靠熬夜能解决的。
晓曼: 诶,对了,我还注意到,他们特怀念那时候团队几乎全是码农,大家背景都差不多。
原野: 对!他们误以为“同质化”的团队效率更高,却压根没意识到现在的市场复杂度早就变了。光靠几个同龄码农,怎么可能搞定金融科技、AI伦理、跨境法规这些玩意儿?根本玩不转!
晓曼: 那照你这么说,他们把没有多元、平等、包容,当成是回不去的“好时光”,然后用这个来美化他们那些老套路?
原野: 可以这么理解。他们觉得“要是还像以前那样,让一帮志同道合的老哥们儿一起死磕,就不会被各种文化差异、性别平衡、职场包容这些东西拖后腿”。但他们没看到的是,现在真正的机会,恰恰就来自于不同视角的碰撞。
晓曼: 听起来就像一辆老爷车,死活不愿意换个新引擎。
原野: 哈哈哈,精辟!而且就像电影火爆教头里的主角,当年是高中篮球队的明星,总想着重温当年的辉煌,可最后才发现,当教练、当父亲,有完全不一样的责任和成就感。科技创业也一样,得从单打独斗的“球星”角色,转变成为一个能把各路人才聚拢起来、运筹帷幄的“教练”。
晓曼: 那总结一下,这些老派创业者对DEI的误解,说白了就是对“黄金时代”的怀旧情绪?他们把早期成功的偶然因素,打包在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只要咱们不搞多元平等,就能重回巅峰”?
原野: 完全正确!时代变了,现在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就能通吃天下的时代了,而是要让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出谋划策,才能真正抓住下一波浪潮——这才是新世纪的创投逻辑。
晓曼: 哎,听你这么一说,看来我也得学着做个“教练”,不能老想着当“球星”了。谢谢你给我拨开这层迷雾!
原野: 别客气,希望大家都早点找到自己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