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0
5-6晓曼: 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点儿特别的——Regent的那个“Seaglider”飞行船,听着就科幻。这玩意儿据说能革新短途交通,关键是,它还想绕开FAA的飞机认证,这是怎么个路数?
原野: 这Seaglider啊,说白了就是个“怪胎”,既不像飞机,又不是船,全靠“翼地效应”在水面上飘着飞。
晓曼: 翼地效应?等等,我只知道鸟贴着地面飞省力气,这玩意儿的原理是啥?能给我这小白科普一下么?
原野: 简单说,就是飞行器贴近水面的时候,空气被挤压在机翼和水面之间,产生额外的升力。打个比方,就像你小时候玩水,把手掌贴着水面,然后用力往前划,是不是感觉水阻变大,能把你“托”起来?
晓曼: 哎哟,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Seaglider是不是就一直贴着水面“躺着划水”啊?
原野: 差不多那个意思,不过人家动力足,有12个螺旋桨助推,翼展65英尺,纯电动的,能带俩操作员和12个乘客,速度能飙到180英里/小时。
晓曼: 嚯,这速度可够快的!比那种高速双体船都快多了吧?那它干嘛非要绕开FAA认证,转投海岸警卫队呢?难道FAA那边有啥猫腻?
原野: FAA认证那可是出了名的难啃,飞机认证动不动就十年八年,烧掉十亿美元。Regent聪明着呢,直接把Seaglider定义成“船”,走海岸警卫队的船舶设计通道,监管门槛低,流程快,省时省力还省钱。
晓曼: 哈哈,这招儿高啊!简直是避开“官僚主义大山”。不过,这水面飞行总有局限性吧?比如说,遇到大浪、大风怎么办?
原野: 你问到点子上了。Seaglider更适合水面相对平静的东海岸线,像纽约到汉普顿这种直线航程最合适。遇到大浪就降落到海面,没啥危险,毕竟它本质上还是一艘船嘛。
晓曼: 听着还挺安全的,有点像快艇和小飞机的混合体。我记得Mark Cuban好像也说过,这是个革命性的产品?
原野: 没错!他评价说:“更快、更好、更便宜,永远是制胜的组合”。Regent现在已经融资超过1亿美元了,订单都排到100亿美元了,Miami的UrbanLink就打算先来27艘试试水。
晓曼: 那咱们普通老百姓啥时候能坐上这玩意儿啊?票价会不会贵得离谱?
原野: Regent预计2027年开始运营,一口价纽约到汉普顿大约80美元左右,续航180英里左右。感觉比开车省心多了,还不用担心堵车。
晓曼: 80美元还行,希望到时候别搞什么会员制,想坐还得先充个几千块。除了通勤,未来还有别的市场吗?
原野: 那肯定有啊!除了通勤,还能搞货运、海上巡逻、国防支援,总的潜在市场估计超过5000亿美元。
晓曼: 听你这么一说,我感觉这Seaglider还真是匹黑马,希望能尽快上天——哦,不对,是上水面!感觉以后出门就能直接从码头起飞了。
原野: 可不是嘛!说不定以后咱们真的不用去机场排队安检,直接坐船就“飞”了。
晓曼: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感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