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4
5-11原野: 哎,今天咱来扒一扒良渚Demo Day的干货,听说玉伯、少楠、赵君都贡献了不少金句。主题是良渚Demo Day干货:玉伯的产品三问,少楠的需求反常识,赵君的出海经!,我先问一句,这三位大佬,你觉得哪个的料最猛?咱们从哪儿下手比较好?
晓曼: 必须是玉伯啊!他的“三问”框架,简直是创业路上的指南针。“愿不愿、值不值、能不能”,这三个问题,问的就是你的初心、价值和能力。然后是产品三问——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
原野: “愿不愿”?听着有点虚啊,感觉像鸡汤。能接地气点儿,举个栗子不?
晓曼: 这么说吧,这就跟你追女神一样,你愿不愿意为她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开烘焙店也一样,你有没有热情,有没有合伙人,有没有启动资金?就像你想健身,光喊口号没用,得有跑鞋,有时间,还得有个一起卷的朋友,对吧?
原野: 明白了,那“值不值”呢?是不是就是算算能不能回本?
晓曼: 没错,核心就是用户愿不愿意掏钱。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最后能不能赚到钱,或者说,能不能实现你的价值?比如你开发了个效率工具,结果只有你自己用,那肯定不值。得想好怎么赚钱,或者万一不行,怎么优雅地退出。
原野: “能不能”听着就像最终Boss战,考验综合实力。
晓曼: 可不是嘛,不光是勇气,还得看你有没有那个能力,团队靠不靠谱,AI能不能帮上忙,还有合不合法合规。就像拍电影,剧本再好,没导演、没演员、没预算,那也是白搭。
原野: 好,玉伯这边算是搞清楚了。接下来聊聊少楠的“反常识”?这个我更感兴趣,感觉能颠覆认知。
晓曼: 少楠的核心观点就是,别老想着加新功能,用户真正想要的是更好的自己。就像微信,它牛逼不是因为它有多少花里胡哨的表情包,而是因为它能让人高效沟通。还有,要多关注那些还没用你产品的人,他们的需求可能才是真正的金矿。
原野: 哎,咱们是不是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太关注老用户的反馈了?
晓曼: 没错,高级用户的反馈,有时候反而是高级陷阱。少楠他们每年要做两千多份问卷调查,几十场一对一访谈,追踪不同层级的用户,不光听铁粉的,还要听那些没用过的人的抱怨。
原野: 那最后,赵君的“出海经”呢?
晓曼: 赵君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就像选赛道比拼跑步速度更关键。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前提是你得真听用户的声音。还有一句大实话,别太执着,多试几个市场,降低失败的成本。
原野: 出海是不是就盯着那些流量大的市场?
晓曼: 不全是,更多的是做细分市场。比如东南亚的一些小语种社群,他们的付费意愿很高,但是竞争又相对较小。这就好比你在大超市里卖日常用品,不如在社区小店里卖特色零食,客单价反而更高。
原野: 哎呦,今天这信息量有点大啊!总结一下:玉伯教我们创业产品三问,少楠让我们逆向思考需求,赵君告诉我们出海选对赛道才是王道。要做产品,先问对问题,然后大胆去试错,别怕折腾。感谢你的分享,咱们下次再接着聊,我得好好消化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