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4
5-15原野: 最近刷了不少好莱坞大片,发现一个事儿,怎么感觉每部都一个味儿啊?主角都是先在普通日子里晃悠,然后突然遇到点事儿,被迫开始冒险,最后再回到老家,继续过日子。这…是不是好莱坞有个啥“万能公式”啊?
诗涵: 哈哈,你这总结的,相当到位!这“万能公式”啊,还真有来头。你想,亚里士多德那会儿就说过要有“情境逆转”和“认识”。后来德国的弗雷塔格,又把这玩意儿整成了金字塔结构,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到了现代,麦基、菲尔德这些“大师”跳出来,专门教编剧怎么往这个框里套。
原野: 哇,这么说,这套路是整个电影圈都在用?那它到底是给观众带来安全感呢,还是像个笼子,把创意都锁死了?
诗涵: 这就像吃面条,总用一个配方。对普通人来说,吃着放心,但你要想做出新花样,就得挑战面条的筋道。成功的电影,其实会把套路藏得很深。你以为是个意外,其实背后是某个“引发事件”。克雷格·麦辛说过,这事儿通常是主角最不想碰的,但非得让他去面对。
原野: 哎?那星球大战里,卢克老家被炸了,这算“引发事件”吗?
诗涵: 算!太算了!还有沃格勒的“英雄之旅”,直接把坎贝尔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搬到好莱坞。在这种模式里,观众就像坐在港湾里,知道最后肯定有救赎,能回归——特别适合商业大片。
原野: 那要是导演不想走寻常路呢?这套路会不会把创新扼杀掉?
诗涵: 确实有人觉得好莱坞太保守,像坐牢。所以就有人用非线性叙事,拍日常琐事,或者搞“分形”、“网络”结构。简·艾莉森就说过,要把故事当成迷宫、当成网络节点来编织。记忆碎片那种倒叙,就是典型的打破传统。
原野: 听起来好神奇!但普通观众能看懂吗?会不会觉得太烧脑?
诗涵: 这就要看创作者怎么引导了。优秀的创新片,还是会在你心里埋下熟悉的锚点。哪怕形式再怪,也能让你产生“啊,我懂了”的满足感。故事本身,要让我们安全地面对恐惧,又要留点希望,这样才好看。
原野: 哎呦,听你这么一说,故事结构就像盖房子——你得先懂地基,才能随意改造。要不然,砸了半天,房子就塌了。
诗涵: 完全正确!把故事看成宫殿也好,看成监狱也罢,关键是理解它怎么构成,然后在此基础上做手术,才能既打破又好看。
原野: 那我以后看电影,得带着放大镜,一边找套路,一边找惊喜,哈哈!
诗涵: 没错!用放大镜不是为了挑刺,而是让创意更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让观众既安心,又能刷新脑洞。
原野: 懂了!好莱坞的公式,既是港湾也是牢笼,关键看你怎么用。下期咱聊聊独立电影怎么用怪结构颠覆套路,怎么样?
诗涵: 必须的!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