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13
5-16原野: 最近网上“英语杀手论”甚嚣尘上啊,说它到处收割小语种,这说法听着挺吓人的,你觉得靠谱吗?
晓曼: 哈哈,“杀手”这个词儿确实有点耸人听闻了。其实啊,有语言学家说过,英语更像一座桥梁,方便大家交流,它并不会把当地人日常说的母语彻底干掉。你想想,现在机场都有免费 Wi-Fi,大家上网是方便了,可也没见谁因此不用手机了吧?
原野: 诶?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老师说古拉丁语就是这么一路分裂,最后消亡的。
晓曼: 拉丁语那会儿的情况跟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没电视、没互联网,不同地方的人根本没法实时交流。但现在呢?美剧、短视频啥的,让各种口音的英语几乎“实时在线”,大家反而还能听出来是同一种语言,只不过调料不一样而已。
原野: 你的意思是说,以后英语可能会越来越“花”?口语和书面语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晓曼: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语言会形成一种双层结构:一边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另一边是更接地气的口语变体。但这两种形式也会互相影响,你想想咱们微信聊天里用的那些英语表情包和缩写就知道了。
原野: 那小语种真的要凉凉了吗?我听说现在全球有 7000 多种语言,一半都岌岌可危,到本世纪末可能要消失 1500 种呢!
晓曼: 数字听着是挺吓人的,但背后有很多主观因素。关键是人们为什么会放弃自己的母语:很多时候是因为上学、找工作的时候用不上,所以才不得不去学大语种。语言说到底就是一种工具,只有当它有用,能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才有动力去学、去用它。
原野: 要是想复兴小语种,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晓曼: 之前希伯来语的复兴算是比较成功的,但像威尔士语、爱尔兰语就没那么顺利了。真正的复兴得看文化活力,还得看年轻人愿不愿意用。而且复活也不一定非得跟原始状态一模一样,语言本来就是会不断进化的嘛。
原野: 这么说来,与其说是“危机”,倒不如说是“进化”?
晓曼: 没错。咱们在关注语言消亡数字的同时,也应该留意新语言的出现。说不定危机里就藏着下一波语言复兴的契机呢。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语言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下次有机会咱们再聊聊那些新冒出来的“新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