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我去超市,看到门口摆着那种软塑料回收箱,想着咱也环保一把,就把攒的塑料袋扔进去了。结果,我朋友说,这玩意儿是不是就是个“安慰剂”啊?回收了个寂寞?
晓曼: 哈哈,你这问题问的,简直就是灵魂拷问!告诉你吧,还真没你想的那么美好。有个叫ClientEarth和EIA的组织,他们做了个调查,发现像Sainsbury’s、Tesco这种英国大超市,回收点看着挺热闹,但七成以上的软塑料,最后直接进了焚烧炉!
原野: 啥?烧了?!我一直以为回收了就能变成新的塑料产品,起码也是个水管啥的。
晓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剩下的那三成呢,也没好到哪儿去,它们会被运到土耳其,而且只能“降级”再利用,做成一些低价值的东西。你想想,你辛辛苦苦攒的袋子,漂洋过海绕地球一圈,最后变成个廉价塑料凳子,这…这图啥呢?
原野: 绕地球一圈?这么夸张!那得跑多少公里啊?
晓曼: 他们跟踪了40批软塑料包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公里!就相当于,你扔的塑料袋,可能先从伦敦跑到曼彻斯特,然后坐船去土耳其,最后再运回来…简直就是“土耳其一日游”啊!
原野: 听着都累!那这些软塑料到底能不能变废为宝啊?有没有啥靠谱的回收技术?
晓曼: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现实操作难度太大了。软塑料成分复杂,各种聚合物、添加剂混在一起,回收成本很高,而且机器也不好处理。所以,很多超市搞这个项目,更多的是为了“政治正确”,让消费者觉得“我参与了环保”,但实际效果嘛…环保组织直接说,这就是“误导性营销”。
原野: 哎呦,听着像是给顾客的“安心理财”计划。让大家觉得“我投资了环保”,但其实问题根本没解决。
晓曼: 可不是嘛!更可怕的是,英国每年产生超过2150亿件软塑料包装,只有7%能通过路边回收。剩下的,要么被烧掉,要么被填埋。
原野: 这规模…简直就是往火坑里扔钱啊!那有没有啥更靠谱的办法?
晓曼: 环保组织建议,得从源头抓起!尽量少用一次性软包装,多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就像以前流行的自带咖啡杯一样,超市应该推出补充装、refill系统,鼓励大家循环利用。
原野: 哎,这就像我去洗衣店,自带桶装洗衣液,环保又省钱!
晓曼: 对对对,就是这个道理!他们还呼吁政府和超市巨头,公开承诺到2040年,将全球塑料产量减少40%。Sainsbury’s和Tesco占了市场的大头,他们一发声,就能带动整个行业。
原野: 那这些大公司愿意吗?
晓曼: 目前还没看到明确的承诺。但更重要的是,法律和经济手段要跟上。比如,对一次性软塑料征税,对循环再填充模式给予补贴,这样才能让企业和消费者都动起来。
原野: 那我们普通人能做啥呢?感觉也只能自带购物袋、拒绝塑料袋了。
晓曼: 这当然是第一步!还可以少用泡面碗包装、零食的软膜袋。另外,可以主动参与社区的回收点监督,问问这些塑料最后去哪儿了。来自消费者的压力,才能真正倒逼企业和政府行动。
原野: 哎,今天从超市门口的小回收箱,聊到了全球塑料循环和政策走向,真是开了眼界!我决定以后少点外卖,自带餐具了!
晓曼: 这就对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总要有人从自家厨房开始改变。
原野: 行!那下次我们聊聊塑料替代材料?比如可降解塑料到底靠不靠谱?
晓曼: 没问题!下期接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