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15
5-31原野: 嘿,最近在中关村那边溜达,听说开了个叫“AGI Bar”的酒吧,这名字一听就让人好奇。可我看介绍又说“现在的 AGI:只有情绪和泡沫”,这到底是啥意思啊?
晓曼: 没错,这家店的噱头就在这儿,它不光是卖酒,更是在卖“情绪和泡沫”。它把“Mood as a Service”——情绪即服务,当成了整个店的核心理念。说白了,你去那儿,重要的不是酒精度数,而是那个氛围,还有你跟谁一块儿喝。
原野: 情绪也能当服务卖?这听着有点玄乎啊,能不能再白话一点?
晓曼: 这么说吧,传统酒吧卖的是酒,AGI Bar卖的是“陪你喝酒的人”。它选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开店,就是冲着那边的AI创业氛围去的。店名里有AGI这仨字母,但老板自己都调侃:“现在的AGI只有情绪和泡沫”,其实是想说,现在的AI热潮里,大家对未来既有期待,又有焦虑,这些复杂的情绪就像满杯的泡沫,看着轻飘飘的,其实铺天盖地。
原野: 那这家店具体怎么帮你释放这些情绪呢?
晓曼: 首先,他们搞了个社交环境:不管你一个人来,还是跟朋友一块儿来,都能通过“泡沫”快速打开话匣子。泡沫不只是挂在杯口,更是挂在时代边缘,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以及对未知不确定性的那种漂浮感。简单说,你端着满杯泡沫,别人就知道你愿意聊天——这是他们那个MCP标签系统的一部分,回头咱们细聊。
原野: 明白了,核心就是营造那种氛围感,让人愿意分享喜怒哀乐。接下来,我想聊聊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设计,听说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
晓曼: 没错,这家酒吧的产品和空间设计都是为了提升情绪体验。先说酒单,他们起的名字挺有意思:AGI、Bye唇、DeepDrink、KissMe、灵柚、蜜麦、星橙、知葡,这八款酒,每一款都带着一点情感指向或者科技联想——比如DeepDrink让人想到深度学习,KissMe又有社交暗示。
原野: 价格上有什么特别的吗?
晓曼: 基本款都是39一杯。但AGI这款特殊酒,有9块9和199两个版本,区别只在价格,卖的都是满杯泡沫。就是让你体验一把“泡沫大过天”的感觉,随便拍照发朋友圈。
原野: 拍照社交?我记得他们好像还特别强调拍照效果?
晓曼: 对,他们说“拍照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天花板装了个“大猫补光灯”——高显色、漫反射、无影,保证你就算喝多了脸红,或者脑门锃亮,都能拍出最佳状态。而且墙上都铺了吸音棉,音响效果也做了优化,让你在欢声笑语里不会被杂音打扰。
原野: 听着像是把体验感当成产品的一部分了。还有那个贴纸系统呢?
晓曼: 那叫“MCP in Bar”,Mood Context Protocol。每个客人进店都能领一张贴纸,贴在杯子上就代表“我想聊天”,不贴就表示“我在思考人生,别烦我”。这算是个很柔性的社交机制,既不强迫互动,也给想社交的人一个安全信号。
原野: 这种设计挺有意思的,既体现了人文关怀,又让人觉得自在。那我好奇了,AGI Bar到底有多少环节是AI在驱动呢?
晓曼: 其实酒吧从灯光节奏、进货逻辑,到放什么歌、展示什么内容,都由AI模型在“硬撑”——也就是在试验。老板想让酒吧“自己学会开店”,模型会根据现场氛围调整灯光的明暗和节奏,算法决定什么时候进哪些饮品,歌单也是它随机生成的。
原野: 那要是AI出错了怎么办?比如放了一首特别不搭调的歌?
晓曼: 这本身就是实验的一部分。有时候AI表现得出奇的好,有时候也会“放飞自我”,比如半夜突然放起那首泡沫,大家会心一笑,也不会太在意,因为老板说这些小插曲都算是模型在“练习”。整个运营数据会被收集起来,用于后续优化。
原野: 对其他想用AI做商业实践的朋友来说,这样的实验有什么参考价值?
晓曼: 关键在于持续迭代。你要给模型真实的场景数据,比如客流量、点单偏好、氛围反馈,用这些数据不断调整模型参数。这个过程对零售、餐饮,甚至公共空间管理都有借鉴意义——让AI从后台走到前台,去适配真实的人类行为和需求。
原野: 挺有启发。对了,他们还跟智谱BigModel做了合作,是吧?
晓曼: 对,开业第一天,全场酒水都由智谱BigModel买单。智谱的朋友进店会拿到特别的贴纸,方便大家识别——要是碰上智谱的同学,别客气,直接夸一句“老板大气!”这不光是买单,更是一种创新营销,把品牌曝光和用户体验结合在一起。
原野: 这种线下场景合作,对其他AI企业有什么启发?
晓曼: 最大的启发是把技术嫁接到生活场景里,用体验去打动用户,而不是硬塞技术名词。AI企业可以考虑在咖啡店、书店、体验馆之类的地方做类似的合作,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品牌的技术实力和人文关怀。
原野: 最后一个问题,虽然有这么多概念和AI元素,AGI Bar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概念展,还是实实在在的酒吧?
晓曼: 它就是个酒吧,不是概念展,也不是沉浸式装置艺术。有椅子、有冰箱、有菜单,营业时间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气氛嗨起来,还可以延时关灯。老板说了,开酒吧是为了“赚钱养我”,所以一切技术元素都是为了增强这个实在的场景,而不是为了炒作。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AGI Bar既有技术实验的先锋精神,又没丢掉真实落地的初心,挺难得的。好,感谢你今天的详细解读,也谢谢大家的收听,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