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tenHub
17
6-10原野: 咱们最近聊的Cursor,简直是火箭速度!听说他们上线20个月就干到1亿美元ARR,两年多奔着3亿去了,2025年初估计得有36万付费用户,这增长曲线,咋整出来的啊?
晓曼: 确实惊人!我觉得首先是技术够硬,像那个跨文件自动补全和Next Edit Prediction,简直是效率神器。再一个,他们特别强调Dogfooding,自己天天用,上线三个月MVP就出来了,然后靠用户反馈一路狂奔,口碑就这么起来了。
原野: 除了产品本身,他们在市场和运营上是不是也憋着什么大招呢?
晓曼: 必须的!两点很关键:一是Beta测试玩得溜,早期就拉核心用户小范围试用,用反馈来决定功能开发的优先级。二是死磕开发者社区,通过GitHub、技术大会,还有像Lex Fridman Podcast这种大佬播客,先让一批核心工程师用起来,然后就形成自传播了。
原野: 他们的CEO,Michael Truell,提出了一个“后代码时代”,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他到底想说什么?
晓曼: 他觉得以后写代码就像写英语伪代码一样,咱们不用再死磕TypeScript或者Rust,而是站在更高层面定义“要做什么”,那些复杂的符号和代码结构,都会变成易读易改的逻辑表达,既直观又可控。
原野: 这种“后代码”的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啊?感觉现在AI写代码还是有点笨笨的。
晓曼: 确实,现在的Chatbot编程还不够精确,文本编辑效率也差点意思。Cursor正在努力往伪代码方向靠,但要实现规范化、可视化编辑,底层还得解决模态整合、交互展示这些技术难题,我觉得还得3到5年,甚至更久。
原野: Truell还特别强调,未来的工程师要有“品味”,这个“品味”到底是个啥?
晓曼: 他说的“品味”,是对“应该构建什么”有清晰的认知,不光是UI好看,更重要的是产品逻辑和运作方式。他把未来的工程师叫做“逻辑设计师”,关注的是顶层设计和用户体验,而不是底层的代码细节。
原野: 那咱们怎么培养工程师的这种“品味”呢?感觉有点虚啊。
晓曼: 其实可以从实践入手,比如通过任务分解训练,把需求拆成小模块,让工程师先定义逻辑,再实现代码。教育方面,可以增加逻辑设计和产品思维的课程,搞一些跨学科项目,让开发者养成先设计后编码的习惯。
原野: 说到Cursor的起源,他们一开始是做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后来怎么突然转向AI编程了?
晓曼: 哈哈,他们发现自己对机械领域没啥热情,项目做了四个月就直接放弃了。回到编程领域后,他们觉得当时的工具不够给力,缺乏想象力,所以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AI编程工具上,这也就决定了Cursor从战略到文化,都聚焦在提升开发者效率上。
原野: Dogfooding,也就是自己用自己的产品,在Cursor的产品开发中到底有多重要?
晓曼: 太重要了!首先,它能让团队对功能的优先级有最真实的判断,不会为了营销去加一些没用的功能。其次,持续自用会暴露各种各样的问题,加速Bug修复和体验优化。当然,挑战是要平衡内部需求和外部多样化的场景,避免产品过于定制化。
原野: Truell说,在AI应用上,最成功的用户反而很保守,这是为啥?
晓曼: 因为他们更懂风险控制,擅长把任务范围限定得更小、更明确。他们不会一次性给AI下很长的指令,而是分块下达、分步审查,利用Next Edit Prediction这些功能,把复杂任务拆成多个可管理的小任务,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质量。
原野: Cursor只用了三个月就发布了第一个版本,这种快速迭代模式是好是坏?
晓曼: 好处是能尽早获得用户反馈,验证商业模式;但缺点也很明显,首版功能肯定不完善,容易产生负面体验。所以关键是要明确MVP的范围,只做最核心的功能,然后通过后续的小版本快速补齐短板。
原野: 听说Cursor还在搞自研模型,为啥要自己做?优势在哪里?
晓曼: 自研模型在自动补全场景下,能在300毫秒内跨文件预测一系列diff,比普通的大模型快十倍,而且成本更低。他们还用自研模型做代码库搜索和修改细化,提高专业化任务的准确率和速度,这是第三方模型无法替代的。
原野: 在AI产品的天花板和护城河方面,Truell有什么看法?
晓曼: 他把AI市场比作90年代末的搜索引擎,觉得天花板很高,持续创新和数据反馈循环非常重要。传统的捆绑式护城河效果有限,关键在于不断打造出色的产品,并通过模型优化和渠道增长形成用户惯性。
原野: Cursor的招聘策略也很特别,那个两天考核项目为啥这么有效?
晓曼: 这个项目能让候选人在真实场景下端到端地完成工作,既能检验技术能力,又能观察团队协作和文化契合度。成本只相当于几场面试的时间,却大大降低了招聘的失误率,还能吸引那些求知欲和实验精神强的人才。
原野: 最后,Truell认为AI会如何影响工程师的需求?
晓曼: 他觉得AI不会取代工程师,反而会让他们成为更高效的逻辑设计师,需求只会越来越大。随着开发成本再降低一个量级,会催生无数新的工具和业务,对逻辑抽象和品味的要求也会更高。
原野: 感谢分享这些深刻的见解,咱们对Cursor和后代码时代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晓曼: 不客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