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标题就叫‘吉卜力工作室四十周年,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光是看这个标题,就感觉心里咯噔一下。它回顾了吉卜力这四十年有多么辉煌,但同时也抛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未来会怎样?说起来,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千与千寻的时候,那种被彻底震撼到的感觉吗?今天咱们就借着这篇文章,好好聊聊吉卜力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全球文化现象的,还有啊,在宫崎骏老爷子可能要谢幕、AI又来势汹汹的当下,它到底会走向何方呢?
原野: 是啊,你说这吉卜力工作室,短短四十年时间,怎么就从一个日本的动画公司,直接蜕变成了一个能影响全世界的文化符号了呢?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晓曼: 你看,吉卜力是1985年成立的,算起来到今天,已经拿了两座奥斯卡小金人儿了,一座是2003年的千与千寻,还有一座就是今年2024年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成就啊!而且啊,它那些经典作品,现在在Netflix这些流媒体平台上,那简直是想看就能看,全球观众随时都能沉浸进去。还有2022年才开园的吉卜力公园,加上三鹰那个美术馆,现在都成了日本旅游的打卡圣地了。更厉害的是,202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就是那个演莎士比亚的,居然把龙猫都改编成舞台剧了!这影响力,简直是无孔不入啊。
原野: 你说的没错,光是电影好看还不够,它肯定在背后下了不少功夫,才能让吉卜力真正深入人心,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现象。除了电影本身的魅力,你觉得它还在哪些方面使劲儿了呢?
晓曼: 嗯,除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些线上线下的展示空间,吉卜力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它完全是靠粉丝的口碑,一点点‘发酵’起来的。你想想,英国有个叫Julia Santilli的,她从小看千与千寻就迷上了,然后就开始收集DVD;还有个叫Margot Divall的,每年要重看十几遍!这种真心实意的喜爱,简直就是驱动了无数的二次创作和各种社群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全球粉丝生态,而且还在不断地自我壮大,太可怕了。
原野: 所以说啊,吉卜力的成功那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那种独一份儿的艺术风格,还有特别有深度的那些主题,才是它能站稳脚跟的根本。那接下来,咱们是不是可以好好挖一挖,吉卜力的作品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才能让它这样超越时代,甚至跨越文化界限呢?
原野: 很多人一提到吉卜力,第一反应就是童真、美好,感觉全世界都亮了。但实际上,它的魅力可远远不止这些。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就曾经爆料说,吉卜力电影里头,甚至能闻到‘死亡的气息’和‘苦涩’。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你能给我们好好掰扯掰扯吗?
晓曼: 没错,吾朗说得特别到位,宫崎骏和高畑勋他们俩,都是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人。所以你看,他们在动画里头,自然而然地就揉进了对生命无常啊、死亡啊、还有那些苦涩的深刻反思。哪怕是我们觉得特别治愈、特别温馨的龙猫,其实骨子里也在探讨失去生病母亲的那种深层恐惧。正是这种能和成人世界产生强烈共鸣的‘黑暗’元素,才让吉卜力在整个动画市场里头,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原野: 你这个解释太棒了!如果把吉卜力的叙事比作一幅水墨画,那很多传统动画可能真的就更像那种色彩鲜艳、一眼望到底的儿童画。那你能不能再用一个更生活化的类比,帮我们好好解释一下,吉卜力这种‘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复杂性到底体现在哪儿?它跟我们平时看的那种非黑即白、善恶分明的故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晓曼: 你可以这么想象啊,水墨画呢,它在一笔下去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出现浓淡、虚实,甚至还有那种层层叠叠的层次感。但儿童画呢,通常就只有那种亮堂堂的、平涂的色块。吉卜力的叙事,就像是那泼出去的墨,它有深邃的阴影,也有意境悠远的留白,它就是要在光与暗的这种错综复杂的交织里头,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情绪的巨大张力。塔夫茨大学的Susan Napier教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吉卜力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那种模糊又复杂的美,黑暗和光明它就是常常并存在一起,这种‘含混之美’,可远远甩开了美国卡通那种非善即恶的简单对立好几条街呢。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就觉得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可不是凭空就蹦出来的。吉卜力的那些创作者们,尤其是宫崎骏老爷子和高畑勋,他们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视野,才是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真正源头。那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去扒一扒,吉卜力作品里那些我们平时可能没怎么注意到的文学和思想根基。
原野: 米村美雪教授不是说过嘛,看吉卜力的电影就跟‘阅读文学作品’一样,每次重看都能有新的发现。你说,到底是什么让吉卜力动画,能有这么深厚的文学性,让咱们每次刷,都能刷出点新花样来呢?
晓曼: 这事儿啊,我觉得跟创作者本身的阅读量,那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想想,高畑勋大学主修的是法国文学,宫崎骏老爷子更是个‘书虫’,博览群书,从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到弗雷德里克·巴克,那真是无所不读,涉猎极广。风之谷的灵感,甚至能追溯到12世纪日本的虫姬和古老的希腊神话。正是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他们的剧本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充满了数不清的深度,所以观众每次重刷,都能有新的解读,一点儿都不夸张。
原野: 那这种文学性和思想深度,它具体是怎么在吉卜力作品里头体现出来的呢?比如说,它对自然环境、人跟自然的关系,还有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这些东西它是怎么通过故事来巧妙展现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例子可以聊聊?
晓曼: 咱们就拿幽灵公主来说吧,这部电影讲的是人类和森林神灵之间的那种激烈冲突。它不光表达了对环境深切的关切,同时还把东方那种‘万物有灵’的思想,润物细无声地传达了出来。更绝的是,它把虫姬那种独特的日本世界观,跟西方的神话元素给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这部作品在跨文化的层面上,产生了那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共鸣。所以说啊,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度,才让吉卜力的作品,无论你来自哪个文化背景,都能一下子触动你的心弦。
原野: 是啊,听你这么一说,就觉得吉卜力的那种独特魅力,真的就是靠着这份对文学的敬畏,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一点点‘铸造’出来的。但是呢,话又说回来了,在宫崎骏大师现在都年事已高,而且AI技术又日新月异、简直要颠覆一切的今天,吉卜力的未来,它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又会迎来什么样的机遇呢?这可真是个大问题啊。
原野: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电影啊,很可能就是宫崎骏大师的‘封笔之作’了,想想都让人有点不舍。而且现在AI技术简直是势不可挡,正在疯狂冲击着咱们这些创意产业。在这么一个特殊的背景下,你觉得吉卜力工作室的未来,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呢?它还能像以前那样辉煌吗?
晓曼: 是啊,宫崎骏老爷子84岁高龄还能拍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可能是他个人导演生涯的句号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OpenAI这些公司新推出的AI图像生成器,现在网上已经铺天盖地都是那种‘吉卜力风格’的作品了,这简直是引发了严重的版权争议,让人非常担忧。米村美雪教授就直言不讳地说,除非吉卜力能再出现一个跟宫崎骏和高畑勋一样级别的大神,不然一旦他们停止创作,吉卜力要想保持原有的那个高度,那真是难上加难。所以工作室现在是火烧眉毛了,必须赶紧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同时还得在法律和技术层面,拼了命地捍卫自己的版权,不然就麻烦了。
原野: 你说的没错,AI现在能生成这么多‘吉卜力风格’的图片在网上乱窜,这不光是对版权的巨大挑战,更引发了我们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思考。面对这种来势汹汹的技术浪潮,吉卜力到底该怎么应对,才能既不丢掉它那独一无二的艺术精神,又能顺应时代,不被淘汰呢?这真是个难题。
晓曼: 我觉得,一方面吉卜力可以聪明地利用AI技术,比如说在前期构思的时候,让效率蹭蹭地往上涨。但关键是,它必须死死地守住手绘这个老传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那种独一无二的笔触和融入其中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呢,工作室得赶紧行动起来,通过设立奖学金啊、搞培训项目啊,想方设法地去吸引和培养那些既有文学素养,又有扎实手绘功底的新生代动画师。而且,还得积极地参与到版权法规的制定中去,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随便拿去乱用。
原野: 是啊,吉卜力它代表的,真的不只是那些让人惊叹的精美动画,它更是一种对艺术、对人性那种深入骨髓的探索。所以啊,不管未来世界怎么变,吉卜力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它还会怎样继续影响我们呢?它又能在更广阔的意义上,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深刻启示呢?想想都觉得意义非凡。
晓曼: 没错,宫崎骏老爷子的谢幕,还有AI的来势汹汹,确实让吉卜力现在站在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上。但我觉得啊,正是吉卜力这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执着精神,和它对人性那种无比深刻的洞察力,它一定会像一盏明灯一样,引领着吉卜力,在未来的各种变革中,继续坚韧不拔地传承下去的。我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