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标题是消费者AI:动量才是新护城河。它里面提到,咱们过去理解的那些商业竞争和所谓的“护城河”概念,在AI时代,好像是彻底玩儿不转了。
晓曼: 可不是嘛!我看到那文章的时候也惊了,它开篇就直接把脸凑到你面前,告诉你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现在消费级AI这块儿啊,哪有什么传统护城河可言?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为啥?因为这技术迭代的速度,简直是坐了火箭一样。
原野: 咱们以前搞创业,张口闭口就是“护城河”,技术要壁垒,品牌要优势,网络要效应,恨不得把自家公司建成铜墙铁壁。结果到了AI这儿,你发现这套完全行不通了。我就纳闷儿了,为啥AI的护城河就这么难挖呢?
晓曼: 是啊,那文章里说得太对了。你想想看,现在AI的基础模型啊、基础设施啊,几乎是每个月都在更新换代,每周都有新的功能蹦出来。我听着就觉得,这简直就像咱们以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吭哧吭哧盖的那些金城汤池,现在根本还没来得及封顶呢,就被新一波的巨浪给拍得稀碎。更别提那些我们觉得灵验的营销渠道了,什么付费推广、SEO,原文里我那同事Andrew Chen直接就撂狠话了,说现在所有营销渠道都‘糟透了’!它们顶多给你带点儿短期流量,根本留不住人。这…这到底是要闹哪样啊?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那传统的招数都行不通了,在AI这个新战场上,到底什么才是制胜法宝啊?咱们到底该怎么理解这种“速度”和“心智份额”的重要性呢?
晓曼: 咱们可以打个特形象的比方。如果说以前那传统市场,是大家铆足了劲儿去盖一座坚固的城堡,那现在AI这个市场呢,它压根儿就是一场高速的马拉松!比的不是你家城墙盖多高,而是谁跑得最快,谁能一直保持领先。那文章里也白纸黑字地写着呢,‘谁能最先构建,迭代最快,分发最好,谁就能赢’。你看像Perplexity、Lovable、Replit、ElevenLabs这些公司,它们能一下子冒尖儿,就是因为它们把这套玩儿明白了,而且是照着这个路子去做的产品。
原野: 哇,这听起来简直是把咱们对商业竞争的老黄历给彻底颠覆了!既然速度和分发这么要命,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招数,能帮助这些所谓的‘AI鸽子’,一下就冲上云霄,还能稳稳当当领跑呢?
晓曼: 那必须有啊!既然那些老掉牙的营销渠道都不好使了,咱们在AI时代,就得想点儿新花样,找点儿更给力的方式去拉用户、去铺产品。
原野: 对,刚才咱们说到传统营销渠道失灵了。那具体来说,在AI时代,到底有哪些新的、更有效的办法来获取用户和分发产品呢?
晓曼: 咱们来看看ElevenLabs的那个绝妙案例。他们当时办了个全球黑客马拉松,本来只是想秀秀自家AI语音平台的潜力,结果你猜怎么着?演示到一半,两个AI居然自己聊起来了!那段意外的、带着点儿‘文化怪异’的对话,瞬间就像病毒一样在社交媒体上传开了,大家都在那儿讨论AI有没有自我意识啊,这语音到底真不真啊。这玩意儿,可比你砸钱打广告管用多了,因为它压根儿就是一场自带流量的‘公共表演’啊!
原野: 这种把营销搞成‘表演’,甚至‘奇观’的思路,真是太有意思了。除了黑客马拉松,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招数,能搞出这种让人拍案叫绝的‘公共奇观’呢?
晓曼: 嘿,那可不止黑客马拉松那么简单!有些公司玩儿得更绝,直接搞起了‘社会实验’。像Bolt就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搞了个面向非开发者的百万美元奖金黑客马拉松,这简直是把门槛都给你拆了。还有Genspark,他们更逗,直接邀请用户来‘挑战’他们的AI助手,就是要你找出它的bug,找得最有趣的‘失败者’,还能拿奖金!你敢信吗?甚至咱们中国,还有投资机构整了个‘楚门的世界’那种实验,把开发者关起来,就给他们电脑和AI工具,看他们能挣多少钱。这些啊,说白了都是在‘制造事件’,让你的产品直接变成大新闻的主角,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原野: 嗯,这些招数确实厉害,把人类那点儿好奇心和爱看热闹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那除了这种往外搞大动静的方式,AI公司在内部建设和合作上,又有什么新奇的策略吗?
晓曼: 是啊,刚才咱们聊了那些往外头搞大动静的招数,那从合作和内部推广的角度看,AI公司又有什么新玩法呢?
晓曼: 你看现在市面上的AI工具是不是多得眼花缭乱?用户经常得把好几个工具拼起来,才能完成一个活儿。这就催生了一种特别聪明的模式——‘AI入门包’。比如说Captions,它就跟Runway、ElevenLabs、Hedra这些公司手拉手,直接给你打包了一整套生成式视频工具链。这可不仅仅是营销那么简单,它更像是在手把手教用户,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能玩儿出什么花儿来,大大降低了大家的学习门槛,而且也顺便展示了彼此的硬实力,一举两得!
原野: 哎,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确实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用户的痛点。那除了工具之间互相合作,在用户推广这块儿,AI公司又是怎么找到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来给自己‘站台’的呢?
晓曼: 哈哈,这又带出了一个跟咱们平时理解的网红营销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圈内意见领袖’。那文章里可说了,传统的网红营销啊,投资回报率低,还得你像保姆一样去伺候着。但在AI这块儿,公司更愿意把早期访问权限,给那些在特定领域里,真正受人尊敬、懂行的先行者。你看像Midjourney的Nick St. Pierre,或者Luma给那些AI原生创作者的早期访问。这些人可能粉丝不多,没几十万几百万的,但他们的观点在圈子里那可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为啥?因为人家是真‘行家’啊,不是那种只会念稿子的‘带货员’。他们发出来的东西,可不是简单的演示,那都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盖章认证’!
原野: 听起来这种策略确实更精准,也更有说服力。看来,AI公司在产品分发和推广上,都特别强调‘真实’和‘专业’。那除了这些外部合作的招数,公司自己本身在产品开发和展示上,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学习的呢?
原野: 你看,很多公司发布新产品,都爱搞那种盛大的发布会,然后发一堆通稿。但在AI这个圈子里,是不是也有更直接、更高效的展示方式呢?
晓曼: 可不是嘛!那文章里有个特别传神的说法,叫‘展示,不要讲述’。就像咱们国内那个初创公司Manus AI,人家就没搞什么劳什子新闻发布会,直接把一个4分钟的产品演示视频往X和YouTube上一丢,结果呢?一下子就冲破了50万的观看量!这种直接、视觉冲击力强的方式,可比你那些干巴巴的公关稿更能打动人心。还有ElevenLabs的增长负责人Luke Harries,这家伙更绝,他自己撸起袖子,亲手制作各种新奇的演示视频。他现在啊,早就不像个传统营销人员了,简直是个‘首席扇动官’,整天琢磨着怎么搞出那些能引爆社交媒体的‘怪异演示’!
原野: 这种直接‘秀’产品的方式,确实是又快又有效。那除了展示产品本身,AI公司在开发过程中,是不是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呢?
晓曼: 这一点简直是太关键了,它有个特酷的名字,叫‘公开构建’。你想想以前啊,什么增长数据啊、产品里程碑啊,那都是高度机密的,顶多就给投资人看看。但现在呢,像Lovable、Bolt、Krea这些公司,他们会定时定点地在社交媒体上更新,把营收、日活用户,甚至那些搞砸了的实验,都大大方方地分享出来。这种透明度,让用户觉得自己不再是个旁观者,而是参与到产品构建过程中的一份子。更厉害的是,它甚至能激发同行之间的良性竞争,大家都在阳光下比数据,这反而能加速整个行业的迭代和进步,简直是神操作!
原野: 哇,这种开放透明的文化,确实能大大增强用户的粘性,让他们对社区产生归属感。看来在AI时代,公司的成功真不只是技术好就够了,更关键的是它怎么跟这个世界互动,怎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迭代。那咱们今天聊了这么多,最终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
晓曼: 今天啊,咱们可是好好地掰扯了一番,在消费级AI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动量即护城河’这个颠覆性的概念。从咱们一开始说的‘放飞AI鸽子’,到后来怎么制造公共奇观,怎么搭建协作生态,再到借力那些圈内意见领袖,还有最后那个极致透明的‘公开构建’,我们都看到了,那些传统的竞争壁垒啊,正在一点点地消融。取而代之的,是谁能跑得最快,谁能迭代得最快,谁能最快地抓住用户的心。这可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事儿了,它更像是一种全新的生存哲学:在这个什么都能被复制的时代,只有你不停地往前冲,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跟世界互动,才能真正打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所以啊,下一个能一飞冲天的‘AI鸽子’,会是谁呢?它又会靠着怎样的‘动量’,一下子冲破云霄呢?咱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