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我最近刷手机的时候,偶然看到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章,是Andrew Coyle写的。这标题啊,可真是够大胆的,直接就叫美是客观的。它里面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平时觉得那些抽象的“美学”,其实藏着一股特别强大的、你可能都没意识到的隐藏力量。
晓曼: 没错,这标题一出来,估计不少人下巴都要掉了,毕竟我们总觉得美是主观的嘛。但它确实引出了一个特别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野: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有些东西,你一看就觉得,哎呀,舒服!哪怕你根本不知道它是干嘛的,它就让你心情好。而且这种舒服感,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跟文化背景都没关系。这要是美是主观的,怎么解释这种“普世”的舒服感呢?
晓曼: 哎,这可不是什么“我喜欢”“你不喜欢”的任性事儿。它背后啊,藏着一套“武林秘籍”,就是那些普适的原则,什么连贯性啊,比例啊,还有模式。你想想,咱们看个网页,眼睛自然就被引导了,那是因为人家用了层级;看着舒服,可能就是因为对称;那些空出来的地方,也不是没用,那是留白,给人喘息和思考的空间。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审美密码”。
原野: 所以说,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不是因为它大家都在追捧它,也不是因为它赶时髦,而是因为它骨子里就带着某种“天生丽质”,符合了我们大脑里的“秩序感”?
晓曼: Bingo!你说到点子上了。这压根儿就不是谁给你“洗脑”说你该喜欢什么。你想想,咱们老祖宗在洞里画壁画的时候,是不是就喜欢那些看着顺眼、有规律的东西?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一种识别秩序和逻辑的本能。就像你看到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会不舒服,看到整洁的就心情好,一个道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美”这事儿变得特别有分量了。那它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跟我们日常使用的那些产品、那些用户体验结合起来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呢?
晓曼: 哎,这正是我们要聊的重头戏,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特别接地气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美学可用性效应”!
原野: “美学可用性效应”?听着就很有学问。能跟我们展开讲讲吗?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又是怎么被“挖”出来的,而且它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晓曼: 这事儿啊,还得从1995年说起。当时日立公司有帮研究人员,就做了个挺有意思的实验。他们找来一群人,让他们去试用几款功能完全一样的ATM机界面。结果呢,你猜怎么着?那些长得“好看”的界面,用户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哎呀,这个用起来就是顺手,就是简单!”明明功能都一样啊,真是让人跌破眼镜。
原野: 所以,你的意思是,长得好看,就等于好用?这听着怎么有点“以貌取人”的意思啊?但文章里又说,它不是那种肤浅的偏见,而是一种“心理捷径”。这可就有意思了,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大脑里一种深层次的“小聪明”,而不是那种随便看看就下结论的表面判断呢?
晓曼: 哎,这可不是“看脸”那么简单。你想啊,一个设计得漂漂亮亮的界面,它本身就在无声地“说话”。它在告诉你:“嘿,我背后可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暗示着这个团队有品位、有能力、有匠心。当用户感受到这种“用心”的时候,心情自然就愉悦了,对吧?心情一好,哪怕遇到点小bug,可能都会觉得:“算了,小瑕疵,不碍事。”甚至还会更愿意去探索这个产品。所以它不是肤浅的偏见,而是一条快速通往信任的“高速公路”。
原野: 嗯,原来美感还能“哄”得我们心情好。那这种“感觉更好”,又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我们对一个品牌、一个公司整体信任的“信号”,甚至影响我们最终的判断呢?
晓曼: 这影响啊,简直是“杀伤力”十足!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我都惊呆了:将近一半的用户,你没听错,是46%!他们认为一个网站的设计,竟然是他们判断这个网站可不可信的——首要因素!注意了,不是它写了什么内容,也不是它品牌多大牌,而是它长得怎么样!这简直是“颜值即正义”的终极体现啊。
原野: 我的天,将近一半的人都是“外貌协会”的会长啊!文章里还提到,很多公司把设计当成“装饰品”,或者弄成一个“表演”,就是那种表面功夫,而不是从根儿上动刀子。你能给我们打个比方吗?这种“花里胡哨的装饰”和真正能让人打心底里信任的“设计”,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晓曼: 当然可以!你想想看,所谓的“装饰”,就像是给一栋摇摇欲坠、地基不稳的房子,刷上一层特别漂亮的油漆。外面看着是光鲜亮丽,可你一走进去,是不是就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劲?心里犯嘀咕,总觉得不踏实。但真正的“设计”呢,它是在盖房子之前,就从挖地基、规划每个房间的布局开始,确保整个结构是稳固的、合理的,住进去是舒服的。而那些视觉上的美感,它只是这种内在逻辑和坚固结构的自然流露,是“内秀”于外的表现。
原野: 嗯,这下我彻底明白了。所以我们常说的,“如果一个东西看起来很舒服,那它骨子里八成也是对的”,就是这个意思呗?
晓曼: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设计啊,它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是系统内部逻辑的“真情流露”,绝不是你事后随便往脸上抹的那些“化妆品”。
原野: 今天聊了这么多,我们看到了美学怎么影响信任,怎么提高可用性,甚至它还是我们思考深度的“证据”。那这一切啊,对于我们重新理解“美”这个字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未来它又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晓曼: 它意味着啊,“美”这东西,再也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花瓶”了。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清晰的沟通方式,是产品内在逻辑的“外在宣言”。你想想看,现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多到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什么东西能让你一眼就“信服”?就是这种能快速建立信任的美学啊!所以说,它可不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嘛!
原野: 嗯,听你这么一说,美学这东西啊,可真不是光为了好看,它更是关于信任,关于把事情说清楚。今天的分享,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