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我最近在网上刷到个超有意思的报告,来自Anthropic,就是那家AI公司,它直接就给现在特流行的一个说法泼了盆冷水。
林溪: 哦?什么说法啊?听起来好像有点意思。
子墨: 就是那种,我们老听说的,AI怎么怎么成了人类的心灵伴侣、情感慰藉的故事。但你有没有好奇过,这事儿到底在现实里有多普遍,是不是真的那么回事儿?
林溪: 哎呀,媒体上这种故事确实是铺天盖地啊。但Anthropic这报告,数据一亮出来,直接就给我们了一个冰冷冷的“当头棒喝”。他们可是分析了几百万次对话,结果发现,用户真正跑去跟AI掏心窝子,寻求什么情感支持啊、个人建议啊,这比例,竟然只有区区2.9%!
子墨: 我的天,才这么点?这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
林溪: 你以为这就完了?更让你下巴掉下来的还在后面呢。那种纯粹为了找个伴儿,或者玩什么角色扮演的对话,加起来连0.5%都不到!简直是少得可怜。
子墨: 这数字,真是把我眼珠子都快惊掉了。既然什么AI陪伴啊、灵魂伴侣啊,这些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了十万八千里,那大家伙儿到底都在拿AI干嘛呢?总不能是买回来当摆设吧?
林溪: 没错,Anthropic这研究,深挖了海量的对话数据,结果发现啊,AI最最常见的用途,简直是朴实无华,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诗情画意”或者“浪漫主义”。说白了,绝大多数人,就是把它当成了一个超级好用的生产力工具。
子墨: 生产力工具?具体是干嘛的?比如写个PPT啊,还是帮我点外卖啊?
林溪: 那可就太多了。什么写文案啦,做会议总结啦,搞内容创作啦,甚至帮你头脑风暴出点子啦,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头。不过呢,除了这些纯粹的工作用途,还有一类也挺受欢迎的,就是找AI寻求那种特别具体、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辅导。
子墨: 哦,那这种“寻求帮助型”的对话,具体是怎么个操作法?它跟我们平时理解的“陪伴”,到底有什么天壤之别呢?
林溪: 这个区别可太重要了。你看啊,“咨询”那是有备而来,目标明确的,用户就是想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说,“我面试要挂了,怎么准备啊?”或者“我这沟通能力太差了,求支招!”这种。但“陪伴”呢,它就没啥特定目标,更多的是为了填补心里那点空落落的。一个呢,是纯工具人,帮你干活;另一个呢,是想跟你建立点什么关系。
子墨: 哎呀,我懂了!这不就跟,一个是花钱请个健身教练来塑形,另一个是找个知心朋友瞎聊解闷儿,一个道理嘛!
林溪: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个比喻简直太到位了,一听就明白!
子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AI主要都在忙着当生产力工具,但这份报告里也发现了个挺有意思的小细节: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这对话的性质啊,它会悄悄地发生点变化。这是怎么个意思呢?难不成AI也会“变脸”?
林溪: 你可算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是报告里一个特别引人入胜的发现。它说啊,有两种情况,那种原本是咨询的对话,它会“不知不觉”地就往“陪伴”的方向上靠拢。第一种情况是,用户本身就处于那种情感的“至暗时刻”,比方说,孤单到不行,或者焦虑得睡不着觉。第二种呢,就是这对话聊着聊着,就跟“裹脚布”一样,特别特别长,超过了五十条消息之后,关系就微妙了。
子墨: 所以,到底是什么魔法,让那些原本只是想找个答案的对话,最后却一步步滑向了“情感陪伴”的深渊边缘?这背后,是不是又藏着AI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说,它真实的“脾性”?
林溪: 嗯,这其实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种极端无助的时候,人啊,真的会抓住任何一根稻草来寻求慰藉。但我们可千万得清醒,这压根儿就不是AI被设计出来的本意,而且这种“剧情反转”,它也只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子墨: 那这么说来,即便有那么一丁点儿可能,我们也得保持十二万分的清醒:AI啊,它不是什么“完美情人”,它有自己天生的“毛病”,甚至可能暗藏风险。那这些问题,会给咱们平时用它,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麻烦呢?
林溪: 没错,这才是真正要敲黑板划重点的地方。我们得牢记,现在的AI聊天机器人,说白了,都还在“蹒跚学步”阶段呢。它们会时不时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就是我们说的“幻觉”;它们还可能给你出馊主意,甚至那种要命的危险建议。所以啊,你如果过度依赖它,特别是在你心情低落、情感脆弱的时候,那风险系数可就直接拉满了,高得吓人!
子墨: 听你这么一说,彻底搞明白了AI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以及它藏着哪些“小陷阱”。那我们是不是就该琢磨琢磨了,未来咱们人类跟AI这哥俩儿的关系,到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是更亲密,还是更……工具化?
林溪: 我觉得这份报告最最核心的“金玉良言”就是:AI它确实是个超强工具,但它不是人!你把它当成一个神助攻的助理,那绝对没毛病,效率杠杠的。可你要是奢望它能变成你的灵魂伴侣,跟你谈天说地,目前来看,不仅是痴人说梦,而且还可能把自己坑进去呢!
子墨: 说得太精辟了!AI可不是什么情感伴侣,这份报告扒拉出来的真实用途,其实就是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一个警钟。在咱们热情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脑子里一定要绷着那根弦儿,保持清醒和一点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批判精神,这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