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平时聊剧,有没有琢磨过这么个事儿,有些剧啊,明明手握王炸——顶级IP、顶级团队、顶级演员,结果呢,却偏偏雷声大雨点小,没达到大家伙儿的预期?
晓曼: 你看看最近的长安的荔枝,那可真是个典型案例。它改编自咱们那位“历史考据狂魔”马伯庸老师的同名小说,导演是执导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曹盾,主演雷佳音和岳云鹏,连易烊千玺都来友情客串了。这配置,按说闭着眼睛都得火出圈吧?结果呢,收视率和播放量都像个“隐形人”,悄无声息的。
原野: 这种高期待却低热度的现象,那这难道只是个巧合,是“意外”吗?
晓曼: 哪儿是啊!你往前翻翻马伯庸老师的其他作品改编,比如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风起洛阳、风起陇西…简直就像中了魔咒一样,一模一样的“高开低走”怪圈:宣传期铺天盖地,声势那叫一个浩大,结果真播了,就悄无声息了,根本没法儿成为那种全民都讨论的爆款。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这背后肯定藏着什么深层次的“玄学”了。那要解开这个谜团,咱们是不是得先从马伯庸小说本身的那个独特魅力说起?
晓曼: 没错!马伯庸老师的小说之所以让大家伙儿爱不释手,核心就在于他把那些严谨的历史考据,玩儿成了“做题”游戏。每一段历史细节都像一道道烧脑的题,读者跟着主人公一起,用算学规划路线、尝试保鲜方法,就为了把岭南荔枝一路惊险送到长安。这种参与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比解密游戏还上头!
原野: 哦,就是那种跟着人物一起“解题通关”的快感,是吧?
晓曼: 对对对,而且他厉害就厉害在,能在那些枯燥的数据和考据里,悄悄塞进小人物的命运反思。你看李善德,背着房贷,活脱脱一个大唐基层“社畜”,为了生计奔波,这不就是咱们现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吗?再加上他对帝王私欲那种尖锐的批判,读者既能跟着“做题”,又能感悟人性,简直是“双厨狂喜”。
原野: 说起来,读者看小说的时候,遇到那些复杂推算,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翻过去,这种阅读自由度确实挺吸引人的。
晓曼: 可不是嘛!小说阅读就是这么任性,你可以“跳跃式”浏览,想看哪儿看哪儿,信息接收效率完全由你掌控,爱跳过就跳过,没人拦着你。
原野: 那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变成影视作品,这种原本让人着迷的“做题”魅力,反而就成了观众眼里的“精致的繁琐”,甚至让人觉得枯燥犯困了呢?
晓曼: 嘿,这不就是影视媒介的“霸道”之处嘛!它可是线性叙事,没给你“跳过”的按钮啊!你想想,剧里如果要还原那些复杂的计算路线、各种保鲜尝试,它就必须一帧一帧地用镜头呈现出来。观众呢,就得被迫把所有信息照单全收,想跳都跳不了,那节奏能不拖沓,能不让人犯困吗?
原野: 哎,能不能给我们打个比方,让大家伙儿更容易理解?
晓曼: 简单来说,小说就像自助餐,你想多吃哪道菜就多拿哪道,不爱吃的直接跳过,多自由!但影视剧呢,它就是套餐,上菜顺序是固定好的,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道菜,都得一口一口按流程吃完。想跳?没门!
原野: 你这么一说,我可算明白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长安十二时辰虽然一开始细节做得特别棒,建筑、服饰都事无巨细地呈现,结果到中后期,观众反而流失了。
晓曼: 对啊,还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里面那些大量的专业史料,也同样提高了理解门槛,让咱们普通观众很难一直保持高度投入,看着看着就“掉线”了。
原野: 面对这种“做题”变“受罪”的困境,长安的荔枝主创团队也做了应对,他们在剧里加了好多权谋和喜剧线,想把那种“做题感”给稀释掉。那这种做法效果怎么样呢?
晓曼: 他们可真是“大手笔”啊,把原著八万字的小说,硬生生扩充成了三十五集!新增了郑平安复仇的权谋线,岭南地方官各种明争暗斗,甚至连胡商群体都掺和进来了,简直是卯足了劲儿想让剧情更贴近主流的“爆款”模板。
原野: 听上去是热闹了不少,但也有不少网友吐槽说,剧情变得又臭又长,还特别幼稚,对手角色集体“降智”,甚至还有高手动不动就得疟疾“领盒饭”的桥段,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合常理,有点儿胡闹。
晓曼: 哎,就是这些“加戏”,并没有给故事带来什么新的深度,反而更像是在“凑时长”,搞得观众都觉得剧情“注水”严重,像是喝了一碗兑了水的鸡汤,索然无味。
原野: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如此,剧版也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那么一些微光的。
晓曼: 的确,最打动人的,还是李善德这个小人物的坚守和良知。他那种职场困境,简直就像是我们现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没人关心你过程多辛苦,任务再不合理也得硬着头皮完成。这种“社畜”体验,太真实了,让人看着就想抱抱他。
原野: 另外,李善德和郑平安之间的那些喜剧互动也挺有意思的,一个圆滑狡黠,一个老实木讷,他俩在那样悲凉的大背景下,还能嬉笑怒骂,反而给整个剧增添了不一样的张力。
晓曼: 岳云鹏在剧里对郑平安的演绎,我觉得尤为出彩。特别是他笑容褪去后,眼眶泛泪的那一瞬间,一下子就让这个角色多了好几层悲凉,让人看了心里酸酸的。
原野: 但即便有这些亮点,马伯庸IP改编剧为什么屡屡难以成为爆款,这个核心难题似乎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晓曼: 关键就在于,怎么才能把小说里那种严谨的考据和“做题”的趣味,巧妙地转化成观众既能看懂又觉得过瘾的戏剧语言。这中间,需要在知识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那个真正的“黄金平衡点”。
原野: 这么看来,当“做题”叙事遇上影视化“注水”,只有找到那条既能保留原著精髓,又能点燃大众热情的“黄金路径”,才能让这些宝藏IP,真正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