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今天聊点刺激的,关于成功,特别是财务成功这事儿。是不是总有人告诉你,得先定个特宏伟的目标,比如“一年干它一百万”?结果最近我听说了个黄小刀,这哥们儿直接抛出个颠覆性的观点,他说“目标是失败者的选择”。这话一听,是不是有点让人跌眼镜?你赶紧给我掰扯掰扯,他为啥会这么说啊?
晓曼: 你别说,这话听着是挺“反人类”的。但仔细一琢磨,他背后那套逻辑可真是太绝了。黄小刀觉得吧,你眼睛老盯着一个特别远的目标,像什么“我要瘦20斤”,那在你真正瘦下来之前,你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loser,是个“失败者”。这种日复一日的挫败感,不把你折腾死才怪呢,最后肯定就直接躺平了。所以他才说啊,真正的高手,玩儿的都是“系统”和“过程”。至于那些目标啊、成功啊,那都是你把系统玩儿转了以后,自然而然就掉下来的“赠品”。
原野: 哎, “系统”而不是“目标”,这话听着是越来越有意思了。黄小刀是不是还拿减肥这事儿,给我们具体掰扯过这俩到底有啥不一样啊?
晓曼: 没错,这个例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说啊,“减重20斤”这玩意儿,它就是个目标,光秃秃的,没告诉你咋干。那“系统”是啥呢?系统就是“我每天乖乖吃健康餐,每周去健身房打卡三次,每次都练足一小时”。你看,这个系统,是不是你每天都能实实在在去做的?而且你每完成一小步,就等于给自己发了个小红花,拿到了一个即时的小成功。所以,一个玩儿系统的人,他每天都在“赢”,哪儿还有空去抱怨“哎呀好累啊”“不想动了”那些破事儿呢?
原野: 哦——这下彻底明白了!目标就是让你在到达终点前,一直活在“漫长失败”的痛苦循环里。而系统呢,就是每走一步都能给你点个赞,让你爽一下,获得那种即时的成就感。那照这么说,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系统”想象成什么呢?是那种自动驾驶,一键躺平的豪华轿车,还是一个特别精密,咔咔就能出活儿的工厂流水线?
晓曼: 哎呀,你这比喻简直绝了!“工厂流水线”,太精准了!你想啊,你的那些知识啊、技能啊,还有宝贵的时间,它们就是原材料。而这个“系统”呢,就是那条全自动的流水线,有它固定的流程,固定的工序。你每天只要老老实实地,把这条流水线给它开动起来,让它稳稳当当转着,那最终的产品——也就是咱们说的“成功”啊,“财富”啊——它就会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根本用不着你哪天突然灵光一现,或者玩儿命地冲刺一把,太省心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目标与系统”的底层逻辑算是彻底刻我脑子里了。那我就更好奇了,现在这AI浪潮不是铺天盖地嘛,黄小刀这哥们儿,他是怎么用这套系统思维,去发现并且牢牢抓住那些实实在在的赚钱机会的呢?
晓曼: 他主要瞄准了三个特别大的方向。第一个就是“赋能个人”,说白了,就是咱们常说的知识变现和搞点儿副业。你想啊,现在那些AI工具,像ChatGPT、Midjourney这些,简直是把内容创作的门槛给踩到脚底下了。但问题来了,这些工具怎么搭配着使,普通人想一下子玩儿明白,那可真不是闹着玩儿的。所以啊,这就催生了海量的教学需求。你看,现在全网那些“AI副业课”,在B站、抖音上都卖疯了,那真是赚得盆满钵满。
原野: 哎,那意思就是说,咱普通老百姓要是想靠AI搞点儿钱,不是非得去当什么AI科学家,而是去当那个教别人怎么把AI玩儿转的“老师”?那从卖课、建付费社群,到一对一咨询,这些模式,它最核心的价值到底在哪儿呢?
晓曼: 它的核心价值,其实就俩字儿:“省时间”和“给确定”。AI工具厉害在哪儿?厉害在它能“组合拳”!比如说,你用ChatGPT写文案,用Midjourney搞配图,再用Runway生成视频,这一套组合下来,对咱们这些小白来说,简直就是座大山,摸不着头脑。所以啊,你只要比别人多走那么一小步,把这套流程给它跑顺了,然后呢,把它包装成教学课或者那种手把手的陪跑服务,那你的价值可就蹭蹭蹭往上涨了!对于一个对AI完全懵圈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最快、最稳的入场券啊。
原野: 嗯,个体层面的机会听起来是挺诱人的。但AI这玩意儿,它的潜力肯定不止于此吧?咱们把视线再拉远点,看看企业端,黄小刀这哥们儿,他是怎么看待AI在B端市场的那些机会的呢?
晓曼: 他觉得啊,企业端那简直就是一片更广阔的“金矿”,哦不,是“蓝海”!你想想,现在多少传统企业的老板,像做教育的、搞制造业的,他们都听说过AI,也急得团团转,生怕被时代抛弃。可问题是,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怎么把AI技术真正用到自己的生意里。哎,这个巨大的“信息差”,不就是“AI落地顾问”们发家致富的天赐良机嘛!
原野: 那这“AI落地顾问”,具体能给这些企业带来点啥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晓曼: 说白了,就是帮他们“降本增效”,把钱省下来,把效率提上去。比如说,你可以让AI聊天机器人去顶替一部分人工客服,这玩意儿能7x24小时不歇着,成本还低得惊人。再比如,用AI工具批量生成营销文案和设计图,那内容创作的速度简直是坐火箭。更厉害的是,还能用来做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文档、会议纪要统统喂给AI,以后员工有啥问题,直接问AI就行了,简直是“随问随答”。这些方案,那可是能从根儿上改变企业玩儿法的大招啊!
原野: 嗯,听起来确实是美滋滋。但话说回来,传统行业的老板们啊,虽然兜里有钱,可他们对新玩意儿的接受度,通常都慢半拍吧?那作为AI顾问去推这些方案,会不会碰一鼻子灰,遇到特大的阻力啊?
晓曼: 挑战那肯定是有啊,主要还是个“信任”的问题。所以啊,关键不是上去就跟人老板讲什么高大上的AI概念,而是要从一个特别小、特别精准的切入点入手,先搞个能“立竿见影”的试点项目。然后呢,用那些实实在在的数据,比如“客服成本直接砍掉30%”,或者“内容生产效率直接飙升5倍”,来证明你的真本事。一旦这信任的桥梁搭起来了,那后续的合作空间,简直是海阔天空啊!
原野: 嗯,这话说到点子上了。除了国内这些个人和企业市场,黄小刀还提到了一个潜力爆炸的方向——AI出海!我听说有个团队,才短短三周,居然就用AI在YouTube上把钱赚到手了,这简直是神操作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晓曼: 可不是嘛,这个案例简直是让人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他们干的其实是那种英文的“知识科普频道”。核心逻辑就是,海外的互联网用户增长得那叫一个快,但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却相对稀缺。他们就盯准了这个“空档”,直接用AI工具来搞“工业化生产”内容。比如说,AI写英文解说稿,AI生成配音,AI再给你配上视频素材,一个人就能把一个看起来像专业团队搞出来的频道给运营得风生水起!
原野: 哎,那照你这么说,要是把AI出海的内容生产比作一个大工厂,那那些AI工具,不就是这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最最给力的“机器人”嘛!
晓曼: 不不不,它可不光是机器人那么简单。AI甚至可以是整个工厂的“智能大脑”!它能帮你分析哪些选题在海外能火得一塌糊涂,帮你咔咔写脚本,帮你配音,帮你剪辑,简直就是一条龙服务。这套流程一旦跑顺了,那可就厉害了,直接就能大规模复制,快速启动好几个不同领域的频道。除了广告费,还能搞联盟营销啊,卖卖周边产品什么的,那赚钱的想象空间,简直是无限大啊!
原野: 哎呀,听你这么一通分析,无论是赋能个人、服务企业还是AI出海,这三个方向听着都前途无量啊!但聊到这儿,我发现最最关键的,还是黄小刀这哥们儿,他能持续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的那套“个人成功系统”。你说他几乎就没有那种“哎呀好累啊”“不想干了”的时刻,这套神仙系统到底是怎么搭起来的啊?
晓曼: 他把这套系统形象地比喻成一个“搞钱引擎”,特别形象!它由四个核心模块组成,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第一个是“输入”,就是每天精挑细选,只看那些和自己定位高度相关的信息,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宝库”。第二个是“输出”,每周雷打不动地写文章、发内容,把你学到的东西给它讲出来。第三个是“实践”,每个月都得亲自动手,搞点小项目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把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最好能提炼成一套标准操作流程(SOP)。
原野: 嗯,输入、输出、实践,这三板斧我懂了。那第四个模块,压轴的是啥啊?
晓曼: 第四个,也是他反复强调的,那就是“联结”!他觉得一个人单打独斗,那根本就走不远,必须得有一帮能跟你一起“搞钱”的铁哥们儿。所以他会特别主动地去给那些优秀的人留言、点赞,去参加各种线下活动,把人脉圈子给它盘活了。这四个模块——输入、输出、实践、联结——它们就像四个永动机,互相推动,形成了一个能不断自我升级、能力持续“滚雪球”的闭环!
原野: 哎,那在“输入”这个环节,他特别强调要“少量但与自己有关的摄入”,这跟我们平时老听说的,什么“要大量阅读啊,拥抱信息洪流啊”,好像有点儿不太一样啊?
晓曼: 这可是他一个特别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啊,那种“信息大餐”的吃法,那是给那些心理素质特别强悍、看啥帖子都不带焦虑的人准备的。对咱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信息量太大反而会把人搞得精神内耗,累得慌。所以呢,保持少量但高度相关的输入,反而能让你心态更稳,也更容易把那些知识真正变成你手里的“真金白银”。
原野: 那从输入到输出,再到实践和联结,这套“搞钱引擎”最终能沉淀下来,给我们留下点啥最宝贵的东西呢?
晓曼: 它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两样比金子还宝贵的资产。第一个是你的“认知资产”,说白了,就是你通过亲身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套能直接复制的方法论和操作流程;另一个呢,就是你的“人脉资产”,那些能跟你一起冲锋陷阵、并肩搞钱的战友们。当这两样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财富的增长,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儿了。你看,这不就又绕回咱们最开始的那个话题了吗?未来一年AI怎么赚钱?答案可能真不是去追什么风口,而是你先给自己搭一套,能让你持续“躺赢”的成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