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歌: 咱们平时老挂在嘴边的“品味”这词儿,是不是有点儿玄乎啊?感觉谁都能说两句,但真要抠细节,它到底是个啥?就说一个人穿得特讲究,或者对那些高大上的艺术品有自己一套看法,这就叫有品味了吗?我总觉得好像差点儿意思。
子墨: 你这个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尤其现在这科技圈、商业场,我觉得“品味”这东西,咱们真得掰开了揉碎了重新琢磨。它绝不仅仅是你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点儿美学,不是说“哎哟,这玩意儿真好看”就完了。它更像是一种骨子里的、一以贯之的哲学。说白了,它关乎的是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对劲儿”的能力,而不是光看它“长得咋样”。
暮歌: “感觉对不对”?哎,这说法挺新鲜啊。那在咱们平时用的那些科技产品里,这种所谓的“对的感觉”,它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能举个例子不?
子墨: 没问题,给你来个栗子。你看看支付公司Stripe的那个错误提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你想想,你输错了信用卡号,多数系统会蹦出来一个啥?“ERROR_INVALID_PARAMETER”!听着就一股子冰冷的代码味儿,除了程序员,谁知道那是个啥玩意儿啊?但Stripe不一样,它会跟你说:“That card number doesn't look right.”,翻译过来就是:“哎呀,你这卡号好像有点儿不对劲哦。”
暮歌: 哎呀,这个我可太有体会了!听到后面那个,简直是心头一暖啊。感觉它不是在跟你吼“你错了!”,而是在跟你轻声细语地说:“哥们儿,咱再检查检查?”这人情味儿一下就出来了,不像机器,更像个活生生的人在跟你聊天。
子墨: 可不是嘛!这背后藏着的可就是一种真真儿的、深层次的品味。Stripe的创始人就说了,他们当时是这么想的:一个苦哈哈的开发者,大半夜两点钟了还在那儿抓耳挠腮地调试代码,这时候他最不想看到的是啥?就是那种天书一样的错误码,直接能把人逼疯!所以啊,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体谅和同理心,它就不仅仅是功能上的实现了,它是一种超越了功能的“品味”。它明明白白地知道,在那种要命的节骨眼上,到底什么才是最“对味儿”的沟通方式。
暮歌: 听你这么一说,那“品味”这玩意儿,看来还真不只是眼睛看到的那点儿事儿。哎,我琢磨着哈,咱们平时说的“偏好”,是不是就相当于“我特喜欢这颜色!”这种纯个人直觉?那“审美”呢,可能就是“这设计,你看,黄金分割都用上了,真讲究!”这种有点儿客观规律在里头的?那“品味”它又跑到哪个层级去发挥作用了呢?它是不是比这俩都更高一层?
子墨: 哎呀,你这分类分得太到位了!“品味”啊,它恰恰就是超越了你刚才说的偏好和审美。它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你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嘿,在这个地方,到底什么才是最对劲儿的?”它甚至是一种哲学,告诉你“什么该留,什么该扔”。它可能不会让所有人都喜欢,甚至还会打破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规矩,但它就是能在那个特定的产品、那个特定的场景里,让你觉得:“嗯,就是它了,没错了!”
暮歌: 哇,这种超越了表面功夫的品味,听着就感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啊。好像得做出一些特别艰难的取舍,甚至还得为此付出点儿代价?
子墨: Bingo!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就是品味的灵魂所在。那咱就来个灵魂拷问:一个产品要是想做出“品味”,是不是就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越多越好?嘿,你猜怎么着?恰恰相反!
暮歌: 哎?不是吧?我一直以为功能越多,产品就越牛气冲天呢!这颠覆了我对产品的认知啊。
子墨: 这就是“品味”和“功能大杂烩”的根本区别!真正的品味,它最最明显的标志,其实就是你有那个“说不”的勇气和能力。有句话说得特别好,我特喜欢:“如果你的‘品味’这东西,从来没让你付出过什么代价,那它根本就不是品味,充其量也就是你的个人偏好罢了。”
暮歌: 哇,这观点真是太颠覆了!我得好好消化消化。你的意思是,为了让整个产品达到那种“对味儿”的境界,我们得狠下心来,把一些局部看着还挺好的,甚至有点儿舍不得的东西,给它咔嚓掉?
子墨: 没错,就是这个理儿!举个例子,你看看那个笔记软件Notion,它那个拖拽的小手柄,你得鼠标悬停上去才能看到,平时它就“隐身”了。而且,它用的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三条横线,而是六个小小的点点!这简直就是一种极致的克制美学。设计师就说了,如果那手柄一直晃在你眼前,那就是视觉上的“乱七八糟”;用六个小点呢,它就像在跟你耳语:“来呀,抓住我呀!”而三条线呢,它就像在扯着嗓子喊:“我是菜单!我是菜单!”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都是靠着“做减法”换来的。
暮歌: 哎呀,你这么一说我可算豁然开朗了!这不就跟米其林大厨做菜一个道理嘛!他可不会把所有金贵的食材一股脑儿全往一个盘子里堆。他会特别精心地挑挑拣拣,甚至狠心扔掉一些东西,就为了让那道菜最核心的味道,能实实在在地蹦出来,惊艳你的味蕾!
子墨: 哇塞,这个比喻简直绝了!太精准了!这就是所谓的“主厨的味觉”啊,可不是那种照着菜谱把所有能堆的都堆上去的“大锅乱炖”。而且啊,这种“有所不为”的过程,往往是痛彻心扉的。你想想,可能得亲手砍掉一个你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发,甚至数据看着还挺不错的功能!那种滋味,啧啧。但正是这种痛下决心的选择,最终才能换来一个产品的连贯性、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清晰感,以及它独一无二的灵魂!
暮歌: 话说回来,在咱们现在这个AI技术跟坐了火箭似的,蹭蹭往上窜的时代,这种得付出代价、得克制再克制的“品味”,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它还能派上什么用场?
子墨: 哎呀,它的价值简直是重要到前所未有啊!你琢磨琢磨,现在AI多牛啊,分分钟就能给你变出一个功能齐备的应用,甚至把一个网站原封不动地“克隆”出来!当技术本身,当这些功能实现起来都变得跟白菜价似的,随手就能拈来的时候,你说,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它还能靠啥脱颖而出,不被淹没在茫茫“同质化”的海洋里啊?
暮歌: 哎,你这话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这确实是现在好多公司都头疼的问题。当所有人都能力做出差不多的东西时,那这场仗,可就不是拼谁功能多了,竞争的重心彻底变了。
子墨: 没错!而那个唯一的答案,就是“品味”!在这个AI分分钟就能把功能给你复制粘贴的时代,“品味”它就成了你最后的那张王牌,几乎是唯一能让你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些跟风的模仿者,他可以把你的功能抄过去,但他永远也抄不走你当初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功能,更别提他怎么能把它做得让你觉得“哎,就是这个味儿!”那种感觉了。
暮歌: 不过,肯定有人会嘀咕了,既然AI都这么神了,那是不是说,咱们以前拼死拼活练出来的那些技术能力,就不再是啥核心竞争力了呢?
子墨: 哎,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儿跑偏了哈。不是说技术不重要了,而是说核心竞争力的样子彻底变了!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它可不是单打独斗,它是一种“复合拳”!你得有那种深到骨子里的“产品和设计品味”,才能知道到底啥才是“对的”用户体验;同时,你还得有同样牛掰的“技术品味”,才能精准地选对、驾驭好AI这些超级工具,然后呢,再用你那炉火纯青的工程手艺,把那种“对味儿”的感觉,稳稳当当、完美无缺地给它呈现出来。
暮歌: 哇,你这么一说我才反应过来!从我们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当市面上的产品功能啊、技术啊都大同小异的时候,我们潜意识里掏钱买的,可能还真就是你说的这种“感觉”!买的就是个舒服、对劲儿!
子墨: 太对了!简直不能再对了!这可不就是“品味”给你挖出来的护城河嘛!就像那句话说得特别精辟:“那些跟风的模仿者,他永远复制不了你骨子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商学院里那些抱着电子表格的MBA们,他们也永远量化不了你内心深处那种感受!”所以啊,这种“感觉”,它就是品牌能赢得你信任的基石,也是用户死心塌地跟着你的原因啊!
暮歌: 既然“品味”这东西这么要命,听起来又好像特别依赖创始人的那种“第六感”似的。那在一个公司里头,这种虚头巴脑的、抽象的东西,到底要怎么才能有条不紊地传承下去,而且还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呢?
子墨: 哎,这其实是个实打实的“组织能力”问题。品味这东西,你确实没办法把它画到流程图里去,然后按图索骥地教。但是呢,它可以通过公司里的系统和文化,一点一滴地培育出来。首先,创始人那角色,简直就像个“音叉”!他通过自己做的每一个决定,出的每一个作品,给整个公司定下了一个标准的“调儿”,确保大家伙儿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心里都有杆秤,认知都是一致的。
暮歌: 除了创始人这个“定海神针”似的“音叉”之外,那一个组织还能做点儿啥,才能把这虚无缥缈的“品味”给它实打实地落地呢?总不能啥事儿都得创始人亲自拍板吧?那不累死他啊!
子墨: 那肯定不能啊!这其中的关键点,其实就落在两方面:一个是“招聘”,另一个是“传承方式”。在招聘这事儿上,你可别光想着找那些只会按部就班干活儿的执行者,你得找“放大器”!就是那种能真正理解、打心眼儿里认同,并且能把这种品味给它发扬光大的人。你想想,那些最顶尖的工程师、设计师,他们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往往不是光给钱给得最多的公司,而是那些真正“把作品当回事儿”、把“匠人精神”刻在骨子里的团队。
暮歌: 嗯,那传承方式上,又有什么门道呢?
子墨: 传承这事儿啊,它靠的不是那种死板的“培训”,而是有点儿像老祖宗传下来的“师徒制”。品味这东西,它得靠你耳濡目染地去“吸”!就像一个小学徒厨师,他跟着米其林大厨学艺,他可不是光背菜谱啊,他是在学怎么去“品尝”,怎么去把主厨对味道的那些判断标准,一点点儿地化为己有。同时呢,还得想办法把这些看起来特抽象的“品味”,尽可能地给它“显形”出来,变成团队内部大家都能理解、都能用的词儿,都能遵循的设计原则。因为你想想,如果你连一个东西都定义不清楚,你还怎么把它规模化呢?对吧!
暮歌: 哇,这下我彻底明白了!原来从最宏大的商业哲学,到具体的产品哲学,再到咱们今天聊的这种产品品味和技术品味,这几个层面其实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就像一串精密的齿轮。
子墨: 没错!它们就是一个同心圆,一环套一环。最里头那个核心,就是“商业哲学”,它回答的是我们公司“到底为了啥而存在”。然后呢,它就指导着“产品哲学”,也就是我们“究竟是为谁在做这个东西,要解决个什么痛点”。而这个产品哲学,最终又通过两个特别关键的维度来展现:一个就是“产品品味”,说白了就是“这玩意儿用起来,给用户的感觉到底怎么样”;另一个呢,就是“技术品味”,它看的是“这东西跑起来顺不顺溜,是不是靠谱、效率高不高”。
暮歌: 哎呀,你这个总结真是太棒了!我突然想到,如果咱们把一个产品比作一个活生生的人,那这个人的“商业哲学”不就是他的信仰嘛,他的“产品哲学”就是他的价值观。那咱们今天聊的“产品品味”和“技术品味”,就好像是这个人的外在气质和内在的身体状况,它们俩合在一起,就共同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的“人格”!
子墨: 简直是不能再贴切了!这四样东西,一旦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可就形成了一个公司谁都模仿不走的、独一无二的整体竞争力!它能让你做决策的时候快人一步,轻轻松松就赢得客户的信任,还能像磁铁一样把那些最顶尖的人才都吸过来,最终,它就能给你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品牌护城河!
暮歌: 哇,听你这么一描绘,这简直就是一张通往成功的“藏宝图”啊!太完美了!不过我脑子里又冒出个问题:当一个公司,它真凭着自己出众的品味,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成了行业里大家伙儿都看齐的标杆,那它的“品味之路”,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就此打住了呢?
子墨: 嘿,你可别这么想!恰恰相反,这可能才是最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成功本身啊,它才是“品味”最大的天敌!
暮歌: 哎?这话怎么说呢?成功了不是正好证明了品味是对的吗?这不就是对品味最好的褒奖吗?怎么还成敌人了?我有点儿懵。
子墨: 它是肯定,没错,但它同时也像一杯毒药啊!你想想,比如那个“增长惯性”,为了数据好看,公司就会一股脑儿地往产品里塞各种功能,结果把原本和谐统一的整体给破坏了;组织呢,也变得越来越臃肿,决策链条拉得老长,最初那种纯粹的品味,就在一层层的传递中,被稀释得面目全非了;更可怕的是“成功的傲慢”,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就不再愿意去听别人的声音,不再去反思自己了。一个本来特别有品味的公司,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轻轻松松地,变得平庸了。
暮歌: 哎呀,听着都替他们捏把汗!那为了对抗这些所谓的“成功病”,一个公司的掌舵人,又该怎么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呢?
子墨: 哎,这就得给你的组织,装一套“免疫系统”了!得定期地、甚至有点儿痛苦地去审视自己:我们现在干的这些事儿,到底是在为我们最初的那个“为什么存在”的哲学服务呢,还是光为了延续我们过去的那些成功光环?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它是在把品味越放越大呢,还是在一点点地把它给稀释掉?还得营造一种文化,让大家伙儿都去“庆祝学习”,去“庆祝修正”,而不仅仅是光庆祝你交付了多少东西,或者增长了多少数据。
暮歌: 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原来“品味”这东西,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终点,不是你到了就万事大吉了。它更像是一场永远没有尽头,需要你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的“修行”啊。
子墨: 确实如此啊!它最终能带给咱们的,是一种从里到外、贯穿始终的,那种骨子里的哲学。你看,在AI把技术能力都给“普及化”了的未来,功能啊、效率啊,这些东西它就不再稀罕了。而这种靠着深刻洞察和克制再克制的选择,一点点儿打磨出来的“品味”,它最终才会成为一个企业最最坚不可摧的战略护城河!它能帮你创造出那种,不光功能强大到没朋友,而且还能实实在在地触动你内心深处,有灵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