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聊聊纳德拉,微软这位大掌柜一开口谈AI,你觉得他心里头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就光是技术本身那么简单吗?
晓曼: 哎,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可能以为他们就是来发布个新产品,但其实啊,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像纳德拉这种顶尖CEO的讲话,那可都是精心编织的“战略故事”。他们不光是介绍技术,更是在给整个行业“洗脑”,塑造大家对这技术的看法,然后顺理成章地把自家公司推到领导者的位置上。
原野: “战略故事”?这话听着可太有意思了。能再展开说说吗?我这好奇心都快溢出来了。
晓曼: 当然能啊。就拿纳德拉在Y Combinator那次炉边谈话来说吧,他那构建AI叙事的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一上来就给你定了个调子:AI是来“赋能”人类的,它不是个要抢你饭碗、像人一样的东西。他翻来覆去地强调,最关键的就是“我们能把什么样的工具塞到大家手里,让他们觉得自己被赋能了”。
原野: “赋权感”这词儿用得,啧啧,真是绝了。瞬间就把AI从一个潜在的“威胁怪兽”,变成了一个咱老百姓都能用的“顺手工具”。
晓曼: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定位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一下就把大家对AI那种普遍的焦虑和恐惧给化解了。它等于是在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搞开发的、创业的,AI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它是你的超级外挂,你的神队友!这不仅仅让微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也让它的产品一下子变得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了,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野: 我懂了,原来是先从感情和观念上把路铺平了。那在这个“工具”的定位之下,微软的商业大计又是怎么一步步展开的呢?
晓曼: 这就引出了他故事的第二层了。他强调,这波AI浪潮啊,是建立在云计算之上的第四次平台大转型。你看,他多聪明,这就顺理成章地把AI的未来和微软的看家本领——Azure云服务——死死地绑在了一起。接着,他就抛出了微软那个“平台、产品、伙伴”三位一体的撒手锏。
原野: 平台、产品、伙伴。听着就像一个特别稳当的铁三角,牢不可破。
晓曼: 可不嘛。平台,那不就是人家的Azure云嘛,给AI提供算力基地,这可是“卖水”的买卖,稳赚不赔。产品呢,就是像Copilot这种应用,直接把AI能力揉进Office这些老牌产品里,让你用户直接体验到AI的厉害,这是他们自己下场“淘金”。至于伙伴,最典型的就是跟OpenAI的深度合作,通过投资和联手,既能吃到最前沿技术的红利,又能把整个生态搞得红红火火。这套组合拳打出来,简直无敌,自己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让生态里的伙伴们帮着把护城河挖得更深。
原野: 如果我是个创业者,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会是啥感觉?比如纳德拉说软件工程师会变成“软件架构师”,这听起来像是在安慰我们,别怕失业?
晓曼: 这可不光是安慰,更是在指明方向啊!他等于是在告诉你,你的工作不会消失,它会“升级换代”。你得从那个光会写代码的执行者,摇身一变,成为能利用AI工具设计和搭建复杂系统的“架构师”。这一下就把你被AI替代的焦虑给熨平了,同时又给你指明了新的能力要求和职业发展方向。当然了,这背后也藏着一个小小的“坑”,就是新一代开发者可能会因为太依赖AI而出现“经验鸿沟”,但这恰恰说明了AI带来的变革有多么深远,而如何管理好这些变化,才是真正的挑战所在。
原野: 纳德拉这套沟通逻辑,说实话,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那咱们这些普通企业,能不能从他的成功经验里,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略沟通框架呢?
晓曼: 嘿,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琢磨的核心问题嘛!我们发现啊,还真能提炼出一个我们管它叫“赋能飞轮”的战略框架。它的第一步,就是得先编织一个能让人心甘情愿买账的核心故事,也就是要回答你们公司“为啥存在”。
原野: 一个公司如果真想打动客户,你觉得它最先得把啥说清楚?是产品功能有多牛,还是更深层次的那些东西?
晓曼: 哎呀,那绝对是更深层次的!这可是“赋能飞轮”框架的开篇大戏,就是要把你的“为什么”给立起来。这里面有三个小秘密:首先要定义一个“崇高使命”,接着要识别一个“共同敌人”,最后要把你的“客户当成英雄”。
原野: 崇高使命?听起来有点儿飘啊。能给我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吗?
晓曼: 嗨,它一点也不虚!你看,就拿一家做理财规划软件的公司来说吧,它产品的功能可能是提供财务报表和投资建议。但这公司的“崇高使命”就可以是:“我们的使命是把理财规划里那些弯弯绕绕和烦恼统统扫光,让每个家庭都能踏踏实实地去构建他们的美好未来。”你品品,后面这个是不是听着就更暖心,更能打动人?它已经超越了产品功能,直戳人们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情感了。
原野: 我明白了,一个是“干啥的”,一个是“为啥干”。那“共同敌人”和“客户即英雄”又是怎么回事儿?这听着像是在讲故事。
晓曼: 你说对了,这本来就是一场商业史诗啊!如果把商业看作一场史诗级的旅程,那“共同敌人”就是故事里那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大反派,“客户”呢,就是咱们的主角英雄。这个“敌人”可不是指你的竞争对手哈,而是客户们都头疼的那些痛点。比如说,“信息孤岛”啊,“创意老是被卡壳”啊,“工作流程效率低得像蜗牛”啊,这些都是。而你的公司呢,就是来给这位“英雄”提供“魔法武器”(也就是你的产品),帮助他们去打败这个“大反派”的。
原野: 哇,这个比喻简直太生动了!所以,公司的故事就变成了:我们跟英雄一样的客户站在一起,拿起我们的魔法武器,一起去痛扁那个可恶的“敌人”!
晓曼: 完全正确!这样的故事结构,能一下子就把情感连接和“咱们是一伙的”这种阵营感给建立起来。客户不再是冷冰冰的购买者,而是跟你并肩作战的战友。
原野: 那么,有了这个关于“为什么”的宏伟蓝图之后,公司该怎么通过具体的商业运作,也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来支撑这个愿景呢?
晓曼: 这就到了“赋能飞轮”的第二部分了,也就是咱们说的三大支柱:我们的平台、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伙伴。这三兄弟凑一块儿,就成了实现公司使命的强大商业引擎。
原野: 哎哟喂,这听着怎么跟纳德拉的“平台、产品、伙伴”战略一模一样呢?
晓曼: Bingo!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个模式的普适性那叫一个强啊。平台就是你的看家技术和基础设施,是公司稳如泰山的底座。产品呢,就是你直接送到客户手里,帮他们解决痛点的具体方案。而伙伴,那可就是跟你一起打造生态、服务客户的铁杆盟友了。就拿微软来说,Azure是平台,Copilot是产品,OpenAI是伙伴,他们仨互相扶持,那商业引擎转得可带劲了。
原野: 这三个支柱之间,它们是怎么相互配合,然后转起来变成一个“飞轮”的呢?我有点儿好奇这个动力学。
晓曼: 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强化、越转越快的正向循环。你想啊,越多的伙伴加入进来,就会带来更多的应用和创新,这不就让你的平台本身变得更有价值、更强大了吗?而一个更强大的平台,又能孵化出更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牛的产品呢,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而这些满意的客户又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更多想服务他们的伙伴加入。你看,这个轮子一旦开始转动,它就只会越转越快,根本停不下来!
原野: 听起来真是太理想了!但对于那些刚起步的初创公司来说,要同时搞平台、搞产品、还要建生态,这挑战是不是大得惊人啊?
晓曼: 挑战那当然是巨大无比了!最要命的挑战就是资源有限和精力分散。所以初创公司可不能一上来就想“我全都要”,而是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但这个框架呢,就像一张战略地图,能让你心里有数,就算你今天只专注于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你也要开始思考它未来有没有可能平台化,以及你需要什么样的伙伴来跟你一起成长。
原野: 明白了,这张地图可太有用了。所以说,有了这个“赋能飞轮”的完整框架之后,下一步就是怎么把它应用到实际的商业沟通里了。比如,面对不同的人,咱说话的方式是不是也得变变样儿?
晓曼: 完全正确!在商业沟通里,可没有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好事儿。同样是这个“赋能飞轮”框架,你跟投资者说,跟客户说,跟合作伙伴说,那重点就必须完全不一样,得量身定制。
原野: 哎,这可太有意思了!能具体给我讲讲怎么个不一样法吗?就拿面对投资者来说吧。
晓曼: 面对投资者,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那当然是市场有多大,增长潜力有多猛,还有你的“护城河”有多深!所以,你得卯足了劲儿强调你的“崇高使命”(Why)背后藏着多大的时代机遇,还有你的“平台”(Platform)战略能帮你筑起多么坚不可摧的壁垒。你得让他们打心眼儿里相信,你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好产品,更是在抢占一个未来价值无限大的赛道。
原野: 那要是面对咱们的客户呢?他们可能对你那个平台有多牛不太感兴趣吧。
晓曼: 对,没错!客户最关心的是:“这玩意儿对我到底有啥用啊?”所以,你得聚焦在“共同敌人”和“客户即英雄”这个故事上,然后用你的“产品”(Product)作为那个能解决问题的“魔法武器”。你得通过生动的现场演示和那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客户案例,让他们清清楚楚地看到,用了你的产品之后,他们是如何从一个被问题困扰的“普通人”,华丽转身,变成一个战胜困难的“英雄”的。
原野: 我明白了,一个是讲未来的大饼,一个是讲眼前的改变。那对于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呢?他们又该怎么聊?
晓曼: 对于合作伙伴,他们可是生态的共建者啊!你得向他们致敬,强调咱们有共同的“崇高使命”,邀请他们一起来干一番大事业。沟通的重点就得落在“伙伴”(Partner)计划上,你得清清楚楚地告诉他们,咱们的平台有多开放,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技术支持(比如API、SDK),还有哪些成功的伙伴案例能给他们打打鸡血。说白了,你这就是在发出一封“共创未来的邀请函”!
原野: 这么一说,一套战略框架,通过不同的组合和侧重,就能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精准打击,实现高效沟通。但光有好的内容还不够吧,现场演讲的表现力也特别关键,是不是?
晓曼: 那是绝对的!再好的内容,如果你讲得跟念经似的,枯燥乏味,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专业的打磨和充分的准备。比如说,我们都建议提前给自己建一个“故事库”,里面装上三到五个不同行业、不同痛点的客户成功案例,还有那种真诚走心的创始人故事。这样,你就可以根据现场听众的反应,随时调出最能引起共鸣的故事,简直是神来之笔。
原野: 除了故事,数据也很重要。怎么让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听起来不那么吓人,反而更有感染力呢?
晓曼: 我们有个“数据三要素”的秘密武器。第一是“震撼性数据”,一上来就得把人眼球牢牢抓住;第二是“支撑性数据”,用来给你的观点找靠山,让它站得住脚;第三是“行业对标数据”,用来偷偷炫耀一下,显示你的领先地位。通过把这三者巧妙地组合起来,就能让数据变得既有说服力,又让人印象深刻。
原野: 我还发现,像纳德拉这样的演讲者,在现场那叫一个从容不迫,就算遇到特别刁钻的问题也能轻松化解。这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吗?
晓曼: 哎,这可就是所谓的“软技能”了!比如在问答环节,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技巧,我们管它叫“桥接”。就是不管对方的问题有多么跑题,多么尖锐,你都得先积极地听,然后复述一下他的问题,表示你很尊重他。接着呢,就可以来一句“这是一个好问题,它其实刚好触及了我们战略的核心……”这样的话,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回答拉回到你想强调的核心信息上。甚至啊,在准备阶段,你都可以用AI来扮演“反对者”的角色,提前对你的演讲稿进行“压力测试”,把各种挑战都预演一遍,做好万全准备。
原野: 哇塞,这个用AI当陪练的方法简直太棒了!那么,一场演讲结束之后,是不是就万事大吉,可以收工了?
晓曼: 远着呢!一场成功的演讲,它的价值可不能光停留在会场里。后续的跟进、转化,把那些潜在的客户和伙伴变成实实在在的商业成果,那才是咱们的最终目标。你看,从宏大的愿景,到精密的沟通框架,再到卓越的现场呈现和最后的后续跟进,这才能构成一套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战略沟通体系。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这整个过程,从咱们分析纳德拉的访谈,到构建出“赋能飞轮”这个框架,再到把它应用于实践,本身不就是一次非常深度的、精彩绝伦的人与AI的协作吗?
晓曼: 说的太对了!当咱们人类的战略洞察力和AI那强大的信息处理、结构化能力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能创造出的价值,那可是远远超越个体能力的。这可能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红利,也是驱动未来商业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那个真正的“赋能飞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