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在咱们投资这个圈子里啊,你觉得是跟着大部队走更容易捞着金子,还是说逆着人流,偏要往那些不被看好的地方钻,才能挖到真正的宝贝呢?
晓曼: 哈哈哈,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投资界的“终极哲学拷问”啊!硅谷那位神一样的投资人彼得·蒂尔,他可不是一般人,他一直在琢磨一个更深奥的版本:当全世界都觉得某件事板上钉钉的时候,你心里那个“没错,就是这样,但没几个人信”的真理,到底是什么?他就是靠着回答这个,才押中了像Facebook和PayPal这样的超级大盘股。
原野: “与众不同,而且还对”,这话听着就透着一股子智慧劲儿。要是把投资市场比作一场大型寻宝游戏,那所谓的“共识”,不就是地图上早就被大家用大红笔圈出来的宝藏点吗?你去了,可能连个铜板都捡不着了。
晓曼: 可不是嘛!真正的反共识,那才是藏在那些犄角旮旯、无人问津的地方的真金白银。蒂尔这老兄的哲学核心,就是去淘那些“聪明钱”还没大举杀进来的领域。说白了,这才是咱们能赚到超额收益的秘密武器。
原野: 成,那咱们就拿这个“蒂尔框架”来好好掰扯掰扯现在最火的话题之一:比特币。好多人都在那儿预测,说它未来十年内能冲到一百万美元。这事儿吧,在不同的圈子里,它到底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还是个“反共识”呢?
晓曼: 哎呀,你这问题问得太妙了,简直就是个教科书级别的“边界案例”!首先,要是在加密货币的那个小圈子里,一百万美元的比特币,那绝对是铁板一块的强大共识。
原野: 强大到什么程度?是大家觉得“很有可能”,还是已经把这事儿当成“板上钉钉”了?
晓曼: 几乎就是板上钉钉了!你跟那些比特币的“最大主义者”聊聊,他们谈起一百万美元的比特币,那叫一个云淡风轻,就像在说“明天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一样自然。很多人甚至还觉得,一百万美金都算是“保守估计”了,太谦虚了简直是。
原野: 还有更猛的预测?我的天!
晓曼: 那当然!比如咱们都熟悉的方舟投资的凯茜·伍德,她和她的团队,那可是连更高的价格都敢预测的!这些超强信心的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整套已经非常成熟、逻辑自洽的叙事体系在支撑着。
原野: 比如我们耳朵都快听出茧子的“数字黄金”和“通胀对冲”?这种叙事,它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啊?
晓曼: “数字黄金”是核心中的核心。它强调比特币跟黄金一样,总量是有限的,物以稀为贵嘛,所以它能当个宝贝疙瘩,用来储存价值。尤其是在全球各国央行都在疯狂印钞,大放水的背景下,“通胀对冲”这个说法,简直是太有吸引力了!它就被看作是咱们对抗法币贬值,给自己资产找个安全屋的绝佳去处。
原野: 我还听说过一些模型,比如那个S2F模型,据说也能算出比特币的价格?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晓曼: S2F模型,全名是Stock-to-Flow,翻译过来就是“存量/流量比”。说白了,它就是想把稀缺性这个东西给量化出来。Stock是现在市面上有的量,Flow是每年新产出来的量。这个比值越高,就说明这东西越稀缺。你想想,黄金的S2F值就很高。而比特币呢,它那程序设计得贼精明,每四年产量就减半一次,所以它的S2F值会一直往上涨,理论上稀缺性甚至能超越黄金。这个模型就是基于这种稀缺性,来预测它长期的价值的。
原野: 有知名投资人背书,有宏大叙事支撑,还有量化模型给你算得明明白白。听起来在加密圈里,这个百万美元目标,那真是固若金汤的共识啊!但有意思的是,就一墙之隔的传统金融圈,那画风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晓曼: 没错,在传统金融圈,一百万美元的比特币,那几乎就是个极端的反共识。他们看比特币,那眼神简直就像个严苛的审判官,恨不得把你从头到脚都盘一遍。
原野: 比如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两位老人家,那可是价值投资的祖师爷啊,他们对比特币简直是嗤之以鼻。为啥他们就这么看不上眼呢?
晓曼: 他俩的逻辑非常清晰,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在他们看来,一个资产,它得能自己生钱才行,得有生产能力!比如公司能赚利润,农田能长庄稼。可比特币这玩意儿,它自己啥也生产不了,所以他们就觉得比特币根本没啥内在价值。芒格甚至直接管它叫“邪恶的”,巴菲特也说过类似“老鼠药”的比喻,那真是毒舌啊。
原野: 但加密圈的人肯定会反驳说,黄金也没生产力啊,不照样被全球央行和投资者当成宝贝疙瘩,用来储存价值吗?
晓曼: 这就是两个世界观的根本性冲突了。传统金融界会说,黄金那可是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有文化价值,有工业用途,而且各国央行都把它当储备资产。可比特币呢,历史短得可怜,它那个共识基础在他们看来脆弱得很,价格波动又跟过山车似的,所以他们就觉得,这根本就是个纯粹的投机泡沫,哪是什么靠谱的资产啊?
原野: 除了内在价值的争论,监管机构的态度也很关键吧?毕竟那可是一只无形的大手。
晓曼: 对,监管就是悬在比特币头顶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监管者的角度看,他们担心的可不只是投机风险那么简单,还有比特币在洗钱、逃税这些非法活动中的应用。这种担忧,以及未来监管可能收紧的风险,在传统金融界看来,那可是个天大的事儿。
原野: 一边是狂热的信徒,一边是严苛的审判者。但这几年我们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多所谓的“聪明钱”正在大举杀入这个领域。这又会怎么改变整个游戏规则呢?
晓曼: 哎,这可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当像MicroStrategy、特斯拉这些上市公司,开始把比特币当成公司的储备资产;当华尔街的那些大投行,也纷纷推出比特币交易服务;尤其是当美国证监会SEC,那个最保守的家伙,都批准了比特币现货ETF之后,整个局面就变得复杂得多了!
原野: 比特币现货ETF的批准,为什么会被看作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到底有啥魔力?
晓曼: 因为它极大地降低了机构投资者和咱们这些普通散户的入场门槛。你想啊,以前机构想买比特币,那流程叫一个复杂,简直跟过五关斩六将似的。现在呢?他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轻轻松松地投资比特币了。这简直就是为海量的传统资金,打开了一扇合规又便捷的大门!
原野: 按照咱们技术采用曲线来看,如果说比特币已经越过了只有那些极客和早期信徒才玩的“早期采用者”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早期大众”阶段,那对于那些想找“反共识”机会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晓曼: 这就意味着,最大、最肥的那波基于“认知差”的套利机会,可能已经悄悄溜走了。咱们再回到蒂尔的那个框架,真正的反共识机会,那是在“聪明钱”还没入场的时候。可现在呢?聪明钱已经大摇大摆地进来了,“数字黄金”的故事甚至都开始在主流财经媒体上大肆传播了,你还觉得这是反共识吗?
原野: 所以,比特币能到一百万美元这个目标,很可能已经从一个真正的反共识,变成了一个“假反共识”?听起来像是个美丽的陷阱。
晓曼: 非常有可能!它看起来好像跟传统金融界的看法不一样,但实际上,在真正能驱动价格的那个核心圈子里,它早就不算什么秘密了。大家都在谈论,都在布局,那还能叫反共识吗?
原野: 如果说达到一百万美元已经不算真正的反共识了,那更深层次的、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反共识”观点,又会是什么呢?
晓曼: 哎,你这问题问得太棒了,这才是咱们真正应该琢磨的!真正的反共识,它可能藏在好几个层面。第一种,就是比特币根本到不了一百万美元,它会被其他更厉害的技术给取代掉。你想想,各国央行自己搞的数字货币CBDC,将来会不会削弱比特币的货币属性?又或者,万一量子计算突然有了突破性进展,那比特币的加密安全是不是就直接凉凉了?
原野: 这是一个关于“比特币会不会死”的反共识。有点意思!还有别的吗?
晓曼: 第二个反共识是,比特币确实能到一百万美元,但它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大家现在预期的要长得多得多。比如,监管的阻力比想象中大得多,或者它自身在扩容、能耗这些技术瓶颈上,迟迟没办法解决,那都会大大拉长它实现价值的周期。第三个嘛,也是最哲学的一个反共识:价格,它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原野: 这怎么理解?大家不就是冲着价格去的吗?不然谁会关心这玩意儿啊?
晓曼: 彼得·蒂尔式的思考,就是让你能跳出“价格”这个框框。这个反共识观点认为,比特币它真正的革命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抗审查的、不被任何一个单一机构控制的全球货币系统。如果你只盯着它能换多少美元,反而可能错过了这场数字革命的真正意义,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意思。
原野: 噢,我明白了!所以,当所有人都挤在“比特币能不能到一百万”这条独木桥上的时候,真正的机会可能压根儿就不在那条路上。就像当年淘金热的时候,最赚钱的往往不是那些淘金的工人,而是那些卖铲子、卖牛仔裤的人。
晓曼: 完全正确!在加密世界里,这个“铲子”可就太多样了。比如,那些为整个生态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的领域,像是专门生产挖矿硬件的、开发钱包技术的、或者是提供DeFi协议的。当所有人的眼睛都死死盯着比特币的价格时,咱们去投资这些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石,反而可能更稳当,也更有想象空间。
原野: 除了“卖铲子”的思路,还有没有其他更独特的视角呢?
晓曼: 当然有!比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比特币牢牢吸引住的时候,像以太坊、Solana这些其他公链的生态发展,可能就被大家给低估了。另外,当市场普遍都在担心监管这把刀的时候,那些主动去拥抱合规、积极和监管机构合作的项目,反而可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这不就是一种反共识的策略吗?
原野: 所以,真正的反共识,并不是简单地看多或者看空比特币,而是把咱们的目光从单一资产的价格上挪开,去审视整个加密生态系统,甚至是那些被比特币热潮给掩盖住的其他创新领域。
晓曼: 没错,正是这个道理!这又把我们带回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比特币能不能冲到一百万美元的世界里,真正的机会,可能恰恰就藏在那些没人讨论、没人关注的地方。而咱们现在热议的那个百万美元预测,或许啊,它只是这个时代最著名、也最诱人的一个“假反共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