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现在这年头,感觉全世界都在忙着搞短视频,内容多到简直要溢出来,手机都快刷冒烟了。但你说奇怪不奇怪,真正能把这些流量变成真金白银的,好像凤毛麟角啊。你觉得这事儿到底卡在哪儿了?
晓曼: 哎,你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简直是当下的一个“世纪难题”啊!大家伙儿都觉得流量就在那儿晃悠,可就是伸手抓不住,跟隔着一层玻璃似的。我们经常看到客户拿着几十万、上百万的曝光数据来找我们,结果一聊才发现,哎呀妈呀,人设没立起来,粉丝没圈住,更别提什么变现了。那感觉,简直是从云端直接摔到了泥地里,落差大到让人心疼。所以我们琢磨啊,现在内容市场,不缺那些花里胡哨的产品,也不缺一门心思想红的达人,真正稀缺的,是一条能把优质内容、流量和商业变现高效串起来的“供应链”。
原野: “内容供应链”?哎哟,这个词儿挺有意思的哈。听着可不像是简简单单给个AI工具就完事儿了,倒像是要直接给我们修一条“高速公路”出来?能不能再形象点儿,好好给我们掰扯掰扯,这条“高速公路”到底是怎么跑起来的?
晓曼: “高速公路”,这个比喻你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传统的玩法呢,就像是我给你一辆车——比如一个AI工具,然后你自个儿琢磨去吧,怎么开,开到哪儿,全凭本事。我们呢,想干的可不只是给你辆车,我们还要帮你把路修得平平整整,服务区都给你建好,连目的地都给你标得清清楚楚。说白了,就是用我们AI的看家本领,给你整一条龙的“优质内容供应链”,让好内容去撬动大流量,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人、货、场”闭环。我们交付的啊,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成果,可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人工具或者一堆技术参数。
原野: 哦,我懂了,你们不是来秀肌肉的,是来直接给结果的,是吧?那这条听起来就“很能打”的供应链,它真正的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嘿,说到杀手锏,那可就得亮出我们的“硬核”家底儿了!核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给你好好掰扯掰扯的几项AI技术能力。这玩意儿,就像是整个供应链的“心脏”和“发动机”,没它可不行。
原野: 行!那咱们就先从最抓人眼球的数字人技术说起吧。我跟你说,现在多少人想搞短视频,结果呢,最大的坎儿就那么两道:一道是“我不敢露脸啊”,一道是“拍啊剪啊,成本高得吓人”。那咱们的数字人技术,是怎么把这些痛点给“熨平”的呢?
晓曼: 我们啊,是把数字人分成了1.0和2.0两个版本,专门对付不同的“疑难杂症”。先说1.0的数字人吧,它的核心绝活儿就是“换唇形”。你简单理解啊,就是你给我一段音频,再来一张照片,我们就能给你变出一个口型对得上、表情还特自然的数字人视频。这可一下子就治好了那些“镜头恐惧症晚期”或者压根儿不爱说话的人的毛病,让他们能立马在公域里头“开疆拓土”搞短视频。而且啊,我们在声音还原、情绪表达、生成速度和价格上,那都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原野: 哇哦,这下“敢不敢拍”的问题算是迎刃而解了!那2.0版本呢?它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炸裂式”的突破啊?
晓曼: 2.0的数字人,我们管它叫“生成式数字人”,它直接把“拍”这个环节都给“咔嚓”了。啥意思呢?就是你连真刀真枪的实景拍摄都不用搞了!人物啊、场景啊,我们统统都能通过AI给你“无中生有”变出来。你想想看,在珠穆朗玛峰顶上卖羽绒服?或者直接跑到火星上给大伙儿介绍新产品?这些听起来稀奇古怪、成本高到离谱的场景,现在都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更厉害的是,我们现在可是市面上独一份儿,能让生成式数字人进行复杂交互的,比如说,让数字人自然地把商品拿在手里,给观众来个360度无死角展示!
原野: 哎呦喂,手持商品?这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一小细节,但要真做出来,技术上是不是得“难于上青天”啊?市面上那些大厂,也都在数字人这块儿铆足了劲儿,咱们凭啥能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超越他们?这技术壁垒到底藏在哪儿呢?
晓曼: 没错,这壁垒啊,就在于我们算法的“吃水深度”和模型的“雕琢精细度”上。那些大厂呢,可能追求的是“大而全”,恨不得把所有领域都给覆盖了。但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像“钻井工人”一样,死磕内容创作这个垂直领域,把所有的研发精力都花在怎么让数字人更“像活人”,更有“戏”上。你想想,情绪上那一点点细微的变化,声音里头语气的那种微妙还原,还有跟手里物件儿互动的那种自然劲儿,这些都不是随便搞搞就能出来的。它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数据去喂养,还得有针对性的模型优化,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护城河”啊!
原野: 嗯,数字人技术确实把内容生产里头的“人”和“场”这两大难题给摆平了。但光有“人”还不行啊,这内容本身,也就是咱们说的“货”和“策略”,那也是同等重要的。那在这方面,咱们又有什么“独门绝技”呢?
晓曼: 嘿,这可就说到我们的第二项看家本领了:数据驱动的爆款内容策略。你想想看,以前多少人做内容啊,那简直就是“盲人摸象”,或者干脆就是“大海捞针”,全凭感觉,撞大运。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那些“爆款”不再是玄学,而是能被我们追踪、甚至能被我们“复制粘贴”出来的!
原野: 哎呦,还能追踪和复制?你别告诉我,这“爆款”啊,它也有个什么“成功学公式”不成?
晓曼: 哈哈,虽然不是什么“成功学公式”,但可以说,它确实有规律可循。我们可是依托像蝉妈妈这种行业里的“数据大佬”,有超强的爬虫能力。你别说,除了少数那些纯线下的“老古董”行业,绝大部分领域的爆款视频数据、还有它背后的脚本,我们都能给你“扒拉”下来,然后进行深度拆解。这么一来,我们就能一眼看穿,最近什么话题是“流量密码”,什么样的节奏能把人迷住,什么样的文案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原野: 哟,那意思就是,咱们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傻乎乎地搞一大堆账号,然后“广撒网”式地去“撞大运”了呗?
晓曼: 没错!那种靠“人海战术”堆砌账号的矩阵模式,效率低得可怕,成本还高得要命。我们这数据能力啊,能让你的内容策略变得“精准打击”,就像是给你装了个“高德地图”,直接导航到目的地,而不是在原地打圈圈。这么一来,咱们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自带“爆款基因”,竞争力噌噌噌就上去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有了数据,又有了数字人,简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咱们到底是怎么把这些“十八般武艺”打包成服务,送到客户手上的呢?
晓曼: 我们的主要业务模式呢,就是“代运营服务”,当然也分三六九等。比如说,我们有个特别“亲民”的轻量化套餐,才一万块钱。客户只需要来我们这儿“露个脸”采一次样,我们就能给他生成15条质量“杠杠的”、播放量轻松过万的短视频成片。
原野: 听起来是挺诱人的。不过我翻了翻资料啊,里头有句话特别扎心,说“交付的比较痛苦”,因为客户总觉得“我钱都花了,就应该立马火起来,立马变现”。这种“曝光不等于变现”的巨大落差,给咱们带来了哪些“甜蜜的烦恼”啊?
晓曼: 哎,你算是问到我的“心窝子”了!这简直就是我们最大的“心病”。你想啊,我们这边辛辛苦苦地,又是熬夜又是掉头发,给客户做出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播放量的视频,结果客户一看后台数据,哎,没几个加微信的,没几个下单的!他立马就会觉得你这服务“不灵光”、“没价值”。更要命的是,客户那主观意识啊,就像个“拦路虎”,严重干扰我们的创作,到最后我们可能就只赚了一点点微薄的人力辛苦费,这可不是AI技术该有的价值啊!
原野: 尤其是像医美这种,客单价高得吓人,决策又特别“烧脑”的行业,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更凸显了?
晓曼: 完全正确!简直说到了我的痛处。我们在医美行业啊,就碰到了两大“拦路虎”。头一个呢,就是我们现有的数据爬虫,还没有专门针对医美行业的“爆款模板”和脚本拆解。第二个呢,我们团队对医美行业的“门道”还不太懂,不知道怎么设计内容才能既能“赚眼球”,又能准确地把那些“潜在客户”给捞上来。这两点啊,简直是把我们在这个高潜力的“金矿”领域给卡住了。
原野: 哎,能把这些痛点“揪出来”,那可真是太关键了。那面向未来,咱们又有哪些“新招儿”和“新方向”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呢?
晓曼: 我们啊,已经规划好几个“大动作”。首先就是“自己下场”做自营账号,亲身体验一遍从内容生产到最终变现的全流程,把里面的“坑”都踩平了。其次呢,就是改变合作模式,比如说跟达人合作,我们可不是来者不拒了。我们会专门挑那些本身就有一定粉丝基础的“中腰部达人”,然后用我们的AI“神力”帮他们把账号矩阵做得更大更强,最后再来个“利润分成”,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原野: 哇,这听起来有点意思,像是从“服务商”直接升级成了“合伙人”啊!那对于那些想从零开始的“小白”,比如说某些行业的创始人啊、专家啊,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晓曼: 对于那些“素人”朋友啊,我们发现纯粹的代运营模式,交付起来太“费劲”,而且吃力不讨好。所以呢,我们又“脑洞大开”,推出了一个新模式,这更像是一个“AI内容创业孵化器”。我们提供一个年费一万九千八的培训服务,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玩转我们的AI工具,怎么做出爆款内容,可以说是一路“陪跑”。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又把我们的服务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一举两得!
原野: 除了业务模式上的“大变身”,在内容创作本身,我还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骚操作”,说要用大模型去搞那种“反常识、反转”的剧情?哎,这听起来跟我们平时刷到的那些正儿八经的口播知识视频,简直是南辕北辙啊!
晓曼: 没错!这可是我们认为未来内容能否“大爆特爆”的关键所在。那些垂直类的口播内容啊,流量池子太小了,天花板低得可怜。我们现在正琢磨着用大模型去生成一些“脑洞清奇”的创意脚本,比如说,让一个现代的整形医生,直接穿越回古代,给西施、东施她们做个“微调”啥的。这种“反常识”、“神反转”的剧情,才有可能“破圈”,吸引到更广阔的流量池!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无论是业务模式上的“乾坤大挪移”,还是内容创意上的“天马行空”,其实啊,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地在做内容,也不是光卖几个工具了,你们这是真真正正地在构建一条从创意萌芽、内容生产到最终变现的完整“内容供应链”,用AI技术直接把流量和商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给彻底打通了。
晓曼: 哎,你这总结,简直是“画龙点睛”啊!说到底,技术这玩意儿,最终还是得为人服务的。怎么把那些冷冰冰的代码,变成有温度、有价值、能实实在在变现的成果,让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都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AI时代的红利,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一直琢磨、一直探索的终极“大命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