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投资“错付”:斯坦福揭示近半AI努力背离员工所需
sami H
11
6-28原野: 咱们今天聊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斯坦福大学最近出了份研究报告,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它揭示了一个关于AI发展的,有点反直觉的现象。你说说看,我们总觉得AI技术现在日新月异,那大家最希望AI来帮他们做什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张开双臂欢迎AI接管一切呢?
晓曼: 哎,这你就想简单了!答案啊,跟咱们想象的完全是南辕北辙。研究结果可不是这么说的,人家员工根本不希望AI把他们工作全抢走。他们可精着呢,就想把那些自己烦透了的、又臭又长的重复性工作甩给AI,当甩手掌柜。
原野: 这么挑剔的吗?我还以为大家会恨不得把所有能自动化的都扔给AI,从此高枕无忧呢。
晓曼: 哪儿有那么便宜的事儿!数据显示,只有大约百分之七的任务是员工真心希望AI能大包大揽的。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还有百分之六的任务,员工是打心眼儿里抗拒AI插手的。而且这态度,在不同行业里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比如在计算机和数学圈儿,超过一半的任务大家都敞开怀抱欢迎AI来干。但在艺术、设计和媒体这块儿,这个比例直接就掉到了百分之十七,少得可怜。
原野: 看来啊,员工对AI的需求根本不是一刀切。但更让人心凉的是,当我们把这些真实需求,和硅谷那些大佬们的投资方向一对比,一个惊人的错配模式就浮出水面了。简直是鸡同鸭讲。
晓曼: 没错。斯坦福的研究团队真是厉害,他们构建了一个特别精妙的“需求-能力”矩阵,就像画了张藏宝图一样,把所有AI任务分成了四个区域:员工想要而且技术也搞得定的“绿灯区”,技术能实现但员工死活不乐意的“红灯区”,等等。可当他们把硅谷那些创业公司的投入标记上去时,地图上显示出来的那景象,简直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原野: 哎哟,是啥样的景象啊?快说说,搞得我心痒痒的。
晓曼: 景象就是,高达百分之四十一的AI创业公司的努力,都投向了员工既不想要,技术上可能也还没成熟的“低优先区”和“红灯区”。说白了,就是将近一半的钱,可能都打水漂了,投错了方向。
原野: 这也太离谱了吧!有啥具体的例子能让我感受一下这“错付”的痛吗?
晓曼: 那可太多了。比如税务师吧,他们最希望AI帮忙的任务是“安排客户会见”,这可是个典型的“绿灯区”任务,刚需啊!但你猜怎么着?市面上几乎没啥创业公司在做这个。反倒是像客服聊天机器人这种,很多员工明确表示“别来烦我”的“红灯区”任务,却吸引了海量的投资,钱哗啦啦地往里流。
原野: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拼命造那种能潜水好几千米的潜水艇,结果大部分人真正需要的,却是能快速航行、装满货物的巨型货船。这反映了怎样的思维偏差啊?简直是南辕北辙的极致体现。
晓曼: 这就反映出AI产业的投资决策,和实际用户需求是严重脱节的。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上我能实现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而不是用户到底需要我解决什么实实在在的痛点。这种错配啊,不仅仅是资源浪费那么简单,它还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未来人机协作的大趋势下,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位人类的角色?以及我们真正看重的是什么?
原野: 既然AI现在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它心存疑虑,甚至明确表示抗拒呢?他们到底在担心些什么?
晓曼: 担忧主要有三点,说起来也挺现实的:一是对AI的准确性不信任,怕它关键时刻掉链子;二是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它抢走,变失业大军;三是觉得AI缺乏人类特有的那些柔软的品质,比如创造力和同理心,这些是机器学不来的。所以啊,大多数人期待的不是被AI取代,而是一种“人机平等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把事儿干漂亮。
原野: 这种对协作的偏好,会如何影响未来的职场技能呢?哪些能力会变得更有价值,甚至身价倍增?
晓曼: 这可能是这次研究最颠覆三观的发现。传统上我们觉得那些薪水高得吓人的“分析数据”这类技能,在未来需要人类深度参与的任务里,排名其实很靠后,没我们想的那么吃香。反而是那些过去被我们低估、甚至有点看不上的技能,价值会飙升,变成香饽饽。
原野: 哎哟,比如说?赶紧给我指条明路!
晓曼: 比如说“培训和教导他人”、“组织、规划和优先安排工作”以及“协助和照顾他人”。这些本质上需要同理心、创造力和人际互动的能力,正在成为AI时代人类最有价值的“软技能”,而且是机器难以复制的。
原野: 所以说,AI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人类自身价值和技能体系的一次重新定义。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好好思考,这场AI革命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为了什么。
晓曼: 完全正确。当将近一半的AI创新都在解决一个几乎不存在的需求时,我们真的必须停下来反思,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到底是为了谁。真正的智能,或许不在于算法有多么精巧复杂,而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于人的痛点,帮人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AI的成功,最终要由它与人类需求的契合度来衡量,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