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户外装备狂热症:从痴迷到极简的解脱
Mu
8
6-28本文详细阐述了作者在户外活动中如何从“装备狂热症”中解脱的历程,该症表现为将重心从活动本身转移到装备的获取上。文章按阶段记录了作者的演变,从最初的“凡事俱备”心态,到对超轻量装备的痴迷,最终达到一种平衡、极简且精要的装备使用哲学,将享受和意义置于装备的完美或积累之上。
早期的“凡事俱备”心态 (Phase 0)
- 特点: 秉持“凡事俱备”原则,携带一切可能需要的东西,即使不常用,注重极端耐用性。
- 装备: 偏爱重型、坚固的装备,如重型皮革靴、1000D Cordura尼龙制品和四季登山帐篷。
- 采购习惯: 一旦购买,便停止寻找替代品,直到装备磨损、损坏或丢失才更换。
向超轻量化转变与实验 (Phase 1 & 2)
- 启发: 发现无法再背负60磅重背包,受到探险赛、Mark Twight的《极限登山》和Ray Jardine超轻量化理念的强烈影响。
- 实践: 从替换最重物品开始,移除不常用物品,并思考如何即兴或利用现有物品满足潜在需求。
- 方法: 将每次旅行视为实验,记录条件和装备表现,并致力于每次旅行后至少移除一件物品。
痴迷与“装备狂热症” (Phase 3)
- 目标: 追求“完美”装备和最低背包重量,曾尝试基于重量低于5磅的超超轻量化(SUL)方法。
- 行为: 大量购买功能相同但针对不同条件的装备(如多款帐篷、背包、睡袋),频繁进行“捕获与释放”(购买、使用、出售、再尝试)。
- 结果: 成为一个完全的“装备狂热者”,投入大量金钱,并频繁更换装备。
找到平衡点:“舒适的调适” (Phase 4)
- 转折: 决定控制开支,专注于使用而非购买装备,2006年承诺实行零现金支出,通过出售旧装备来购买新装备。
- 策略: 从已积累的“装备库”中选择最优系统,不再盲目追求极致轻量化。
- 领悟: 发现极致的背包轻量化并非最重要的,舒适度和实用性更关键,例如发现20磅与10磅的背包重量在疲劳度上差异不大。
极简主义与精要主义的演进 (Phase 5 & 6)
- 核心: 减少物质占有,将重心放在享受和有意义的活动上,并据此调整旅行计划。
- 简化: 建立“标准”打包清单,可覆盖95%的旅行需求,目标是每种功能只保留一件物品(如1个背包,1条被子)。
- 当前: 认识到有时需要专用装备,不再过度限制物品总数,允许拥有少量特定用途的装备(例如,两款不同类型的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