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今天开场来个脑洞大开的场景啊。想象一下,一片大森林里住着两种兔子:一种呢,那腿叫一个长,跑起来简直风驰电掣,快得没影儿,但是耳朵特小,听力嘛,也就那样。另一种呢,跑得普普通通,但耳朵那叫一个大,听力超灵敏,隔着八百里都能听到风吹草动。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这时候,大灰狼突然杀到,你猜这两种兔子,哪种更有可能活下来,然后把它们的兔兔基因传宗接代呢?
晓曼: 哎呀,你这问题可真是个经典中的经典,生物学界的老梗了!不过答案嘛,可能跟我们第一反应想的有点不一样。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最后活下来,把兔丁基因传下去的,可能反而是耳朵大的那只。
原野: 这可太有意思了!刚才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好奇,为啥耳朵大的兔子,最后反而成了“人生赢家”,更适应环境了呢?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生物学的“小秘密”啊?
晓曼: 好嘞,那咱们再把镜头拉回到那片森林,看看那两只兔子。一只呢,跑得那叫一个快,但狼悄悄摸过来的时候,它可能还在那儿啃萝卜,一点没察觉。另一只呢,虽然腿脚没那么利索,但那两只大耳朵可不是摆设,狼刚一踏进它的“听力雷达”范围,它就警铃大作了。你想啊,当狼真的来了,跑得再快,要是根本不知道危险在哪儿,那不就成了“送外卖”的吗?分分钟被偷袭。而耳朵大的兔子呢,哪怕跑得慢点,它有的是时间找个地方猫起来,或者提前撒丫子跑路。时间一长,那些能提前预警的“大耳朵”基因,就这么一代代地传下来了。这在生物学里,有个特别重要的名字,叫“性状选择”。
原野: 性状选择,听起来就是环境在当“星探”,专门挑那些最有用的“特质”呗。那话说回来,这个“性状”到底是个啥?能具体到什么程度呢?
晓曼: 哎,“性状”啊,简单来说,就是你、我、他,或者任何一个生物个体身上,所有能看得见、摸得着,或者能感受到的特点。可以是身体上的,比如你个子高不高啊,毛色是黑是白啊;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比如你是不是特勇敢,或者是不是个小机灵鬼;甚至是你有什么特殊能力,比如跑得快不快,记性好不好。一句话,性状就是“你身上有啥绝活儿”。而环境呢,它就是那个拿着筛子,负责把这些“绝活儿”筛选出来的老大哥。
原野: 你这么一说,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环境就像个特严格的“考官”,拿着个小本本,给所有生物的各种“性状”打分呢。那这个“考官”,它到底是怎么打分的?有没有啥更生动的例子,能让我们感受一下它的“评分标准”啊?
晓曼: 那必须有啊!有个例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飞蛾。你想想看,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树皮啊,大部分都是浅色的。那时候,浅色的飞蛾往树上一趴,简直就是隐形侠,鸟儿们根本看不见,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深色的飞蛾呢,就惨了,往树上一落,简直就是靶子,分分钟被鸟儿当点心。结果,工业革命的烟囱一冒烟,哎呦喂,整个画风都变了!黑烟把树皮熏得乌漆麻黑。这下好了,深色飞蛾瞬间有了天然的“保护色”,成了隐形侠。而那些曾经的“幸运儿”浅色飞蛾,反倒成了最扎眼的目标。你猜怎么着?仅仅几十年,深色飞蛾就从“小众”变成了“顶流”!这就是环境这个“考官”,它不光会打分,它还会随时随地改规则,然后重新洗牌。
原野: 哇,太有意思了!听你这么一说,自然界里的“性状选择”,真是又残酷又高效啊。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无形的“选择压力”,它可不仅仅存在于动物世界里,它其实正悄悄地、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人类社会,甚至,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里呢?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这个概念,简直就是万金油,完全可以“平移”到我们人类社会来用。虽然我们不用担心被大灰狼追,也没有什么天敌,但是别忘了,我们每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在对我们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大筛选”。
原野: 刚才我们把生物界的“性状选择”给掰开了揉碎了聊。那现在,如果把这个概念直接“搬”到我们人类社会里,你觉得,社会环境到底会“选中”我们身上的哪些“特质”呢?而且,你有没有想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他们被社会“选中”的那些特质,会不会有天壤之别?
晓曼: 哎呦,你这个对比提得可太棒了,简直是点睛之笔!你想想看,在古代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社会,一个膀大腰圆、力气特别大的人,或者能把村里祖传的那些规矩、故事记得牢牢的,还得特别听话、服从长辈和权威的人,这种人是不是更容易混得开,更容易拿到资源,活得也更滋润?因为那个时代的环境,它就是“奖励”这些特质的。但你再看看今天,我们的社会环境简直是翻天覆地,跟坐了火箭一样。体力?谁还靠纯体力啊,我们有各种机器、自动化设备。记忆力?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我们有搜索引擎,随便一搜啥都知道。所以啊,现代社会这个“考官”,它现在更喜欢、更“青睐”的,是那些学习能力超强、沟通能力一流,而且能像变色龙一样快速适应各种变化的人。
原野: 这种对比,真是太鲜明了!那既然社会环境在不断地“选择”我们,这种“选择压力”,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吃饭的家伙——职场里头,又会体现出哪些新的变化呢?
晓曼: 哎,职场里的体现,那就更直接、更赤裸裸了!我可以这么说,职场里的“选择压力”,它变化的速度,简直是“光速”。
原野: 没错没错,从远古到今天,社会对我们个人特质的需求,真是悄无声息地就变了。那现在,咱们就把目光再拉近一点,聚焦到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饭碗”——职场上,看看职场里的“性状选择”,又有哪些新的流行趋势和那些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呢?
晓曼: 好嘞。如果咱们坐上时光机,嗖地一下回到20年前,你猜那时候的职场,最看重的是啥?那会儿啊,大家更看重的是你在某个领域是不是个“老法师”,专业技能是不是够深,还有就是你能不能稳稳当当、听话地把领导交代的任务给执行了。
原野: 那如果请你这位在职场摸爬滚打了20年的“老兵”来现身说法,你觉得现在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跟20年前比起来,最大的变化到底在哪儿?
晓曼: 哎,最大的变化,我跟你说,就是对“确定性”的要求,它“降级”了;而对“适应性”的要求,却直接“升级”了!现在啊,一个人的“含金量”,可不仅仅看他把某个专业技能学得有多深,更多的是看他学新东西的速度有多快,能不能跟不同部门的人“无缝对接”,还有就是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他能不能像个“变形金刚”一样,灵活调整策略。
原野: 这种变化,确实是“惊天动地”啊!那如果咱们拿一个具体的职业来举例,比如程序员这个行当,他们的“性状”选择,在这些年里,又经历了怎样一番“进化大戏”呢?
晓曼: 程序员这个例子,简直是太典型了!你想想看,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一个牛逼的程序员,可能意味着他把C语言玩得炉火纯青,对那些底层硬件的“脾气”了如指掌。结果呢?到了2000年,互联网这股大浪潮“哗”地一下拍过来,那些只抱着C语言不放的程序员,可就有点“水土不服”了,反倒是那些能迅速学会网页开发语言的,一下子就“闪亮登场”,脱颖而出了。然后到了2010年,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又“卷土重来”,又是一轮新的“大洗牌”!所以你瞧,现在最成功的程序员,往往不是那种只精通某一项技术的“独孤求败”,而是那种能像海绵一样快速吸收新技术,能看懂技术背后那些“底层逻辑”,而且特别擅长跟团队“打配合”的人。
原野: 程序员的例子,真是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这一下子就抛给我们一个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把自己打造成一把“锋利无比的专业手术刀”,还是更像一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瑞士军刀”呢?
晓曼: 哎呀,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是直击灵魂!咱们再来个脑洞: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两把工具,一把是功能多到让你眼花缭乱的瑞士军刀,另一把呢,是那种锋利得能削铁如泥,但只能在特定手术台上用的专业手术刀。在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职场里,你更希望自己是哪一种呢?
原野: 这个比喻,简直是太形象了,一听就懂!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现在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里,说成为一个“瑞士军刀型”的人才,会更有优势呢?具体来说,那种“过度专业化”的风险到底藏在哪儿?而那些听起来有点“泛泛”的通用技能,它的优势又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晓曼: 风险可大了去了!你想啊,一把专业手术刀,在手术室里那绝对是“C位”,谁也替代不了。但你把它拿出了手术室,它就跟废铁没两样,几乎一点用都没有。专业技能也是这个道理。可能你今天学的这项技术,明天就被更新迭代了;你所在的这个行业,可能突然就“夕阳西下”了;你待的公司,说不定哪天就“大变身”了。你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些“独门绝技”,可能转眼之间就成了“屠龙之术”,没地方施展了。那瑞士军刀呢?它虽然刀不是最锋利的,剪子也不是最专业的,开瓶器也普普通通,但它有刀、有剪子、有开瓶器啊!它几乎能在任何一个你想不到的场景下,帮你解决一些燃眉之急。这就是通用技能的“真香”之处——比如思考问题、跟人沟通、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些东西,它们是能“跨界”的,不会因为什么技术革新就“退休”,它们简直就是所有专业技能的“地基”,是“基础设施”啊!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明白了,投资那些通用技能,简直就像是在给我们自己的人生“打地基”,投资“基础设施”啊!这可比投资某个具体的“应用软件”,稳健多了,也靠谱多了。那既然这些“通用性状”这么重要,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培养它们呢?有没有什么“秘籍”可以分享一下?
晓曼: 培养方法嘛,有几个特别核心的“方向盘”。首先,得培养你的“元认知”能力,说白了就是学会“怎么去学习”,得时不时地停下来想想,自己这脑子是怎么转的,有没有更好的思考方式。其次呢,要发展“系统思维”,别老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能看到问题的全貌,以及各种事物之间那些盘根错节的联系。再来,就是提升你的“情商”了,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还得能管住自己的小情绪。最后一点,也是最最关键的,就是得增强你的“适应能力”,要敢于拥抱变化,别害怕失败,而且要能从每次跌倒中,像个弹簧一样快速地弹起来,学到点东西。
原野: 除了你刚才说的这些特别实用的培养方法,我记得你还提到了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儿,叫什么“超参数调优”。这到底是个啥意思啊?它跟我们人生的“性状选择”,又有什么神奇的关联呢?
晓曼: 哎,这个词儿啊,是从机器学习里“借”过来的。简单说,在训练一个模型的时候,“超参数”就像是那些决定它整体表现的“总开关”,特别关键。我们的人生,其实也一样。比如“学习率”这个超参数,你年轻的时候,就可以把它设得高一点,大胆去闯,去试错,反正有的是时间。但等你到了中年,可能就要考虑平衡一下“探索”和“利用”了。再举个例子,“正则化”,在机器学习里是为了防止模型“偏科”,只在一堆数据上表现好。在人生里呢,它就是提醒我们,要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多样性”,别老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免得过度专注于某个领域,结果变得特别脆弱。你看,这些都是我们主动在“微调”自己的“性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生的各个阶段。
原野: 这么一听,培养这些核心的通用能力,简直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做一次“超参数调优”,不断地优化我们自己的“适应力”啊!其实啊,这种“性状选择”的智慧,不光在个人成长上管用,它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比如说,在咱们都关心的投资领域,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启发呢?
晓曼: 在投资这个圈子里,这个道理那简直是“金科玉律”,同样适用!很多人都觉得,投资要想成功,就得对某个行业“门儿清”,或者掌握一套“独门秘籍”,比如某个特定的交易技巧。这些呢,确实是“专业技能”,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可能还挺管用。但是,真正能让你穿越牛市熊市,笑到最后,长期成功的“投资性状”,其实还是那些“通用能力”:比如你能不能保持理性思考,能不能管住自己那颗容易波动的小心脏,能不能一直保持学习新东西的劲头,还有就是你有没有那种时刻警惕的风险管理意识。这些才是王道!
原野: 刚才咱们真是聊得天南海北啊,从神奇的生物界,一路聊到我们摸得着的职场,再到个人能力的修炼。那如果把这种“性状选择”的智慧,再放到投资这个大舞台上,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启发呢?你看巴菲特老爷子的成功,是不是也恰好印证了这种智慧呢?
晓曼: 你说得完全正确,简直是说到点子上了!巴菲特老爷子之所以能“封神”,他的成功根源,可不是说他掌握了什么“神乎其神”的投资技巧,而是他骨子里就具备了那些最底层、最“硬核”、而且能“随便搬”的通用“性状”:比如他那种谁也影响不了的独立思考能力,那种雷打不动的长期主义思维,还有他几十年如一日、像个学生一样持续学习的态度。这些,才是他真正的“护城河”啊!
原野: 确实,巴菲特的这个例子,简直是太有说服力了!所以,咱们今天聊的这个“性状选择”,它最终的智慧,是不是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活到最后的,不是那个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个最聪明的,而是那个最能适应变化的?
晓曼: 哎呀,你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把核心都给抖出来了!很多人都把达尔文的进化论误解成“弱肉强食,强者生存”,但其实人家原话是“适者生存”。这个“适”字啊,指的恰恰就是你能适应环境的能力。
原野: 这句话,真是把今天的核心都点透了。那对于我们每一个在座的朋友来说,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快得让人有点喘不过气的世界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运用这种“性状选择”的智慧,来给自己的人生“导航”呢?
晓曼: 我觉得啊,关键就藏在三点里。第一点,咱们得特别有意识地去“投资”那些“可迁移”的能力,就是那种不管你换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能用得上的能力。多问问自己:“什么能力在未来十年都依然是香饽饽?”而不是老盯着“什么技能现在最热门,能赚快钱?”。第二点,心态上,咱们得时刻保持一种“进化”的心态,别老觉得自己已经“盖棺定论”了,得持续擦亮眼睛,看看环境这个“考官”,它现在到底在奖励什么样的“新特质”。最后一点,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把“万能”的瑞士军刀。可能你刀刃不是最锋利的,剪子也不是最专业的,但它几乎能解决所有基本问题。在任何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未来,你都能从容不迫地把这把“刀”亮出来,应对各种挑战。而这,或许才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最最宝贵的“进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