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知道吗,平时咱们新闻里老是说欧洲这不行那不行,各种挑战铺天盖地。结果最近看到一份叫安联脉动2025的报告,它居然捕捉到欧洲人民那股子悲观劲儿,好像没那么浓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新开始”的意思?咱们到底该怎么琢磨这种有点拧巴的集体情绪呢?
晓曼: 嘿,你别说,这信号确实挺有意思的。报告里是这么讲的,虽然总体来看呢,悲观的人还是比乐观的人多一点点,但这个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具体点说,去年悲观情绪的“领先优势”是负23个百分点,今年直接收窄到负8.3了。尤其德国,那数字直接跳水了17个百分点,这可不就被解读成“新起点的初步迹象”嘛。
原野: 听起来就像是阴霾了很久的天空,终于透出了一丝丝阳光,让人忍不住想伸个懒腰。不过话说回来,报告里也提了个挺扎心的点,虽然整体情绪好了些,但女性的悲观程度明显比男性高出一大截,而且除了奥地利,所有被调查的国家都是这样。这背后的性别差异,到底藏着什么深层原因啊?
晓曼: 嗯,这发现确实挺关键的。数据显示啊,女性对未来的看法,不管是宏观大局还是个人小日子,都比男性悲观得多,这个情绪差距足足有11.8个百分点呢。这可不是什么“女孩子就是容易多愁善感”那么简单,它反映的是女性在实现个人目标时,实实在在遇到的那些结构性障碍。你想想,欧盟平均都还有12%的性别薪酬差距摆在那儿,这种不公平的现实,自然而然就投射到她们对未来的预期上了,谁能不悲观呢?
原野: 噢,原来如此,这悲观是带着“真金白银”的现实基础啊。那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报告里说,尽管大家对国家的经济前景普遍不看好,但对自己个人的未来却出奇地乐观。这种“个人乐观偏差”,在现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候,它扮演了什么心理角色呢?是不是一种“鸵鸟心态”啊?
晓曼: 哈哈,你这“鸵鸟心态”形容得还挺贴切的,不过用专业点的话说,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咱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比如经济衰退啊,地缘政治冲突啊,大家就会下意识地安慰自己:“虽然外面世界兵荒马乱,但我自己应该还能过得去吧?”这种心态其实挺重要的,它能帮人保持希望和动力,不至于彻底陷入绝望。所以啊,对于那些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也是个启发:与其喊那些听起来很宏大的口号,不如多做点能实实在在改善老百姓个人生活的事儿,那样才更能赢得人心。
原野: 看来欧洲民众的情绪可不是一块铁板,里面复杂着呢,充满了这种微妙的张力。那咱们再聊点更具体的,比如气候政策,欧洲人对这事儿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晓曼: 哎,去年很多人都揪着心,生怕特朗普万一又上去了,他那套退出气候协议的做法,会不会在欧洲也掀起一股“绿色反弹”的浪潮。结果呢,安联脉动2025的数据一出来,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没想到”:这股反弹根本就没出现!绝大多数欧洲人压根儿就不想跟着那种做法走。
原野: 哟?真的假的?具体数据是怎么说的?我怎么感觉有点反直觉呢?
晓曼: 数据可清楚了,只有23.6%的受访者支持学特朗普的气候政策,剩下的大多数人都觉得,欧盟现在这套气候政策,不仅要继续,还得加强呢。更有意思的是,大家为了那些“气候友好”的产品,都愿意掏更多钱了。去年只有10.9%的人愿意接受超过10%的溢价,今年直接涨到17.5%了,你猜怎么着,Z世代里这个比例甚至高达23.4%!年轻人,好样的!
原野: 这倒是有点让人跌眼镜啊,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在抱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还能这么“慷慨解囊”?
晓曼: 是啊,而且研究发现,这种愿意多掏钱的意愿,跟你的个人收入高低关系不大。这说明什么呢?对很多人来说,选择绿色产品,与其说是个经济账,不如说是他们道德态度的体现。他们觉得这是件“对的事儿”,所以就愿意为它买单。另外,报告还发现一个特别聪明的沟通策略:当气候政策被包装成实现“能源独立”的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减排”时,公众的支持度会蹭蹭往上涨。
原野: 哎,说到底,就是把那些听起来特别宏大的环保目标,转化成和咱们自己切身安全息息相关的议题,大家就更容易接受了,这招儿真高!不过我记得,像碳定价这种被经济学家奉为核心工具的政策,好像一直都不太受待见,这是为啥呀?
晓曼: 这个问题嘛,你可以这么理解,这就像医生给你开了一剂良药,所有人都知道这药对身体好,能治病,但这药它实在是太苦了,苦得没人愿意主动去喝。碳定价的成本呢,它是直接的,明确的,每个人都能立刻感受到物价上涨带来的“痛”,但它的好处——比如减缓全球变暖啊,改善环境啊——却是间接的、长期的,而且是分散的。这种“成本即时可见,收益遥不可及”的错位,就导致它在政治上推行起来特别特别难。
原野: 原来如此,欧洲在气候政策上还真是展现了务实的一面。不过,咱们把目光再放远一点,看看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舞台,欧洲人又打算怎么给自己定位呢?
晓曼: 哎呀,你问到点子上了。在当前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格局里,欧洲的民意啊,可以说是相当分裂和复杂。这份安联脉动2025揭示了一个最最让人惊讶的发现:在那些觉得欧洲必须“选边站”的人里面,倾向于跟中国结盟的比例,居然比倾向于跟美国结盟的还要高!这简直是颠覆性认知啊!
原野: 等一下,你说什么?这跟我平时听到的、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啊!具体数字是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我有点不敢相信。
晓曼: 数据摆在那儿呢,你听好了:24.1%的受访者支持加入中国所在的阵营,而支持加入美国阵营的只有15.1%。这跟去年的情况正好反过来了,简直是乾坤大挪移!我觉得主要原因嘛,可能得追溯到特朗普执政那会儿,他对跨大西洋关系造成的冲击太大了。这不一定代表欧洲人有多么亲近中国,更多的是反映了他们对美国作为盟友的可靠性,产生了非常深刻的怀疑。说白了,这是一种特别务实,甚至是有点儿犬儒主义的考量。
原野: 也就是说,对美国的不信任感,竟然超过了意识形态上的亲近感,这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那在欧洲自身发展上呢?尽管现在国防问题炒得沸沸扬扬,但报告说,更多欧洲人觉得“减少经济依赖”更重要。这又是怎么回事?
晓曼: 是的,没错,有39.2%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减少对商品、原材料和技术的依赖”才是当务之急,这个比例可比选择加强国防的33.9%要高出一截。这背后啊,反映出欧洲人的一种深层战略考量:他们觉得欧洲真正的软肋,可能还真不在于军事力量,而在于经济的韧性。经济独立,在他们看来,才是主权的根基,是比“硬实力”更根本的安全保障。
原野: 这种对经济韧性的强调,也解释了他们对欧盟内部事务的看法。咱们以前总觉得欧盟的支持率挺高的,对吧?但这份报告却首次记录了一个挺让人警醒的数字:多数受访者认为欧盟成员身份弊大于利。这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啊。
晓曼: 对,你没听错,这个发现确实挺“刺眼”的。报告的净百分比是负0.4%,这是它第一次出现负值。这跟其他一些调查,比如“欧洲晴雨表”显示支持率上升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报告认为啊,原因可能就在于调查方式不一样:安联的调查更侧重于成员国身份能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也就是“它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实惠”,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身份认同问题。
原野: 所以,这言下之意是不是说,欧盟在“兑现承诺”,尤其是在改善老百姓生活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呢?那民众现在最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到底是什么呀?
晓曼: 完全正确,你总结得太到位了。报告显示,民众最关心的两大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占了27.2%,紧接着是就业和经济问题,占14.6%。你看,这些可都是直接跟咱们钱袋子挂钩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欧洲内部的政治极化现象,现在是越来越严重了。
原野: 哎,说到政治极化,咱们通常都会把锅甩给假新闻、错误信息什么的。但这份报告好像有不同的看法?
晓曼: 是的,这又是它一个挺“反共识”的洞察。报告发现啊,在导致政治极化的原因中,民众认为最主要的是“不平等”,占了33%,其次是“人口结构变化”,占26%。而咱们平时老挂在嘴边的“错误信息”,排名反而是最低的。这说明啊,欧洲的政治分裂,它根植于更深刻的社会经济现实,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茧房问题。当然了,这也跟欧洲普遍出现的政治右倾趋势脱不了关系。
原野: 这么看来,从宏观的地缘政治到内部的民意分歧,欧洲确实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人工智能无疑是另一个关键的变量。那欧洲民众又是怎么看待这项有点“颠覆性”的技术呢?
晓曼: 欧洲人对AI的态度啊,可以说就是“希望与恐惧并存”,不过,可能恐惧的成分要稍微多那么一点点。大概有一半的受访者对AI持负面看法,德国的比例最高,达到了58%。大家最担心的主要就是三点:数据被滥用啦,工作岗位流失啦,还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超过一半的人,也就是54%,都觉得AI对经济的总体影响,将来会是负面的。
原野: 报告好像还特别提到了AI议题上的性别差异?这又是什么情况?
晓曼: 对,这个“AI性别差距”啊,简直值得咱们好好掰扯掰扯。报告里明确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把AI看作是“就业杀手”,而不是“就业创造者”。这背后呢,也反映了一个挺残酷的现实,那就是目前在AI相关技能的掌握上,男性普遍集中度更高。这可能意味着,AI革命在未来,会让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变得更加严重。
原野: 尽管大家对AI的态度这么复杂,甚至有点害怕,但报告说大家普遍呼吁监管。这又是为啥呢?难道是觉得“管总比不管强”?
晓曼: 没错,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民众对监管的呼声那是非常非常高的。只有10%的人觉得应该让市场自己去折腾,而将近三成的受访者支持严格监管,四成以上支持一定程度的监管。这就像是汽车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看到了它带来的便捷,但很快也意识到,没有交通规则、没有驾照、没有交警叔叔,那路上非得乱套不可。所以大家希望在享受AI带来的创新和便利的同时,也能有可靠的“护栏”来防范风险,不至于跑偏了。
原野: 这么一路看下来啊,从欧洲人的经济情绪,到地缘政治站队,再到他们对人工智能这种新技术的看法,欧洲现在似乎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呢,最深的悲观情绪好像正在慢慢消退,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还是对AI这种新鲜事物的态度,内部的分歧依然是相当巨大的。
晓曼: 的确如此,你总结得太精辟了。这份报告描绘的图景,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存在:一个在悲观中悄悄孕育着希望,但又在各种关键问题上充满分歧和困惑的欧洲。它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任何宏大的政策变革中,倾听民众那些深层的、具体的关切,才是凝聚共识的关键。欧洲的未来啊,可能正是在这些复杂情绪的交织和博弈中,一点点被塑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