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銀行與越南咖啡:華盛頓共識下的現代殖民
Mars_explorer_16rgvkwinut
3
6-30本文揭露了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在越南咖啡產業發展中的“黑暗歷史”,指出其推行的“華盛頓共識”經濟政策導致當地小農破產、環境破壞,實為一種現代形式的殖民主義。文章批判這些機構為自身行為開脫責任,並引述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觀點,揭示了其政策如何導致全球範圍內的苦難和不公。最終,作者反思了西方社會對歷史和自身優越性的“舒適幻覺”的崩塌。
世界銀行在越南咖啡產業的角色
- 否認責任: 世界銀行竭力否認其在越南咖啡產量巨大擴張及其後價格暴跌中的參與,發佈措辭激烈的新聞稿為自己開脫。
- 農民困境: 越南小咖啡農被迫以約60%的生產成本出售咖啡,並償還基於樂觀預測獲得的貸款。
- 環境與社會代價: 咖啡種植對脆弱的高原環境、被圍困的野生動物、流離失所的印第安人基因以及負債累累的低地移民造成無法估量的代價。
國際金融機構的意識形態與影響
- 華盛頓共識三巨頭: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被視為“華盛頓共識”中未經選舉的“三巨頭”,其決定影響數百萬人。
-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 這些機構癡迷於美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為尋求貸款的國家開出“一刀切”的經濟處方。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批判: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批評其政策導致向政府部長行賄、當地銀行擠兌以及社會動盪。
對咖啡產業的深遠影響
- 廢除咖啡行銷委員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實施的結構調整計畫導致許多咖啡行銷委員會被廢除。
- 跨國公司主導: 市場向私人貿易商開放後,往往由跨國公司主導,農民很少有選擇權,也無法保證售價。
- 產業剝削化: 咖啡曾經是一種體面僱傭的生意,現今許多咖啡商卻成為“贓物的接受者和第三世界的奴隸”。
現代殖民主義與責任缺失
- 資本殖民主義: 通過富裕貸款人部署資本,利用廉價勞動力(越南戰爭直接遺產)為第一世界消費者謀利,被視為“我們時代的殖民主義”。
- 美國財政部控制: 世界銀行由其51%的股東美國財政部控制。
- 權力持有者的疏離: 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持有者日益遠離其行為後果,將大規模破壞視為“不幸但完全合法的附帶損害”。
歷史視角與現實批判
- “世界之窗”的隱喻: 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的倒塌,象徵著對歷史視角和西方文化傳統“舒適幻覺”的崩塌。
- 西方優越性的幻滅: 作者指出,過去被載入史冊的帝國、奴役、壓迫等,如今依然以不同規模上演,否定了“我們”比“他們”更好的觀念。
- 缺乏反思: 大多數人將自己的良心囚禁起來,不願深究當前全球經濟運作中的不公與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