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歌: 哎呀,我最近听了个事儿,简直让人下巴都掉了!说是现在想看一部新的动画片,可能得等上三四年才能看到。你说这对于咱们动漫迷来说,听着是不是有点儿想原地爆炸?你不是刚从日本那边考察回来嘛,这事儿是真的假的啊?动漫行业现在到底是火爆得不行,还是挖出了什么惊天大坑?
子墨: 哎,你可算问到点子上了!我这次去日本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动漫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史诗级的“供需撕裂”。你说的完全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这么说吧,如果现在有哪家资本想投一部全新的动漫剧集,光是纯制作周期,可能就得三年起步,但这都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全球那些顶尖的制作公司,像飞碟社、MAPPA这种,他们的档期啊,早就排到两年以后了。
暮歌: 我的天!那照你这么说,从咱们想看,到它真正出来,合着得等个四五年?这时间也太长了吧!
子墨: 可不是嘛!这背后啊,其实就是市场需求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跟他们传统的制作模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你想想,从80后到现在的Z世代,动漫早就不是小众爱好,它都成主流文化了!全球市场每年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但是呢,在供给端,动漫制作它还是一个高度依赖人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了解到啊,现在甚至还有三四成的内容,是动画师在纸上,一笔一画抠出来的!你说这种天大的错位,能不排期难嘛。
暮歌: 听起来,这种纯手工、作坊式的作业模式,是不是在日本动画界特别根深蒂固啊?它到底是怎么拖了整个行业扩张的后腿呢?
子墨: 是啊,它更像是一种带着点儿“匠气”的小作坊模式,特别依赖那些核心主创的个人能力。正是这种模式,让动漫行业的工业化和数字化程度,远比咱们想象的要低得多。那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冒出来了:AI,这个被大家看作能颠覆一切的“万能药”,它到底是怎么尝试着,一点点渗透进动漫制作的呢?
暮歌: 哎,这正是我好奇的!既然传统模式效率这么低,那你这次去考察,有没有看到哪些尝试融入AI的动漫公司?它们都是怎么用AI的,效果又怎么样啊?
子墨: 我大概把它们分成了三类。第一类呢,是那些老牌的动漫工作室,它们最盼着AI能帮它们把生产线效率提上去,毕竟档期都排满了。它们主要尝试用AI来优化流程中的某些环节,比如说,制作“中间帧”。
暮歌: 中间帧?这能具体给我们解释解释吗?听着挺玄乎的。
子墨: 当然。比如一个人端起咖啡喝一口的动作,为了让它看起来流畅自然,导演会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姿势,这叫“关键帧”,可能就三张。但要让动作连贯起来,中间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过渡画面,这就是“中间帧”。这部分工作呢,技术含量不高,但非常枯燥,通常都是新人动画师来做。按理说,让AI来生成这些中间帧,听起来简直就是量身定制,天作之合啊。
暮歌: 嗯,听起来是完美的AI应用场景,但实际效果呢?它真能把这些枯燥的活儿都干漂亮了吗?
子墨: 哎,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AI啊,它就跟个小孩子似的,老是“不够稳定”。比如说,一个穿着夹克的人,AI生成的画面可能九成都没毛病,但剩下那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细节,它就老爱出错。比如夹克的褶皱会突然出现又消失,或者咖啡杯上的图案莫名其妙就变形了。这些细微的错误,在咱们观众眼里啊,那是非常扎眼,一眼就能看出来。而动画师去修改这些错误呢,可能比自己从头画一遍还要麻烦。最后算下来,反而没省下时间,真是越帮越忙。
暮歌: 哎呀,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效率陷阱”啊!也就是说,当AI的精准度达不到艺术创作那么苛刻的要求时,它带来的反而是更多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子墨: 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完全正确。这就像好莱坞拍电影,导演对爆炸场景的每一个细节,比如烟雾的颜色、碎片飞溅的方向,那都有严格要求的。AI如果不能精确控制这些,就很难真正替代人工。动漫里那些夸张的动作本身,就是导演和动画师独特的美学表达,它可不是真实物理世界的复制粘贴。所以啊,“够不够好”这个标准,对于工业化生产来说,是决定AI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派上用场的关键。
暮歌: 嗯,这条路看来是堵死了。那有没有更猛的?直接掀桌子,完全颠覆传统流程的那种?
子墨: 有啊!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类公司,我管它们叫“掀桌派”。它们干脆直接把老规矩扔一边儿,以AI为核心重构整个制作体系。比如有一家叫KAKA Creation的公司,今年就出了一部30分钟的动画,声称九成五的内容都是AI自己捣鼓出来的。
暮歌: 九成五?!那它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也太夸张了吧!
子墨: 它们的思路是,既然AI画画老是出岔子,那干脆就先录制真人的动作,比如一个人端起咖啡喝一口的视频,然后把这段视频素材喂给AI模型,让AI把它转换成动漫的风格。从纯制作角度看,我给它打个六七分吧,算及格了,但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肯定是AI做的。
暮歌: 六七分?听着有点儿勉强啊。那从美学设计上,你觉得它到底差在哪儿了?
子墨: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太老实了,不够夸张,少了点儿那股子精气神儿。传统动漫的魅力就在于那种夸张的表现力,比如哆啦A梦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嘴巴大到耳根子。但动作捕捉捕捉的是真人的自然动作,AI生成出来的动漫人物表情就显得很僵硬,完全把动漫的魂儿都给丢了。说实话,如果我喜欢这种真实的风格,那我直接去看真人电影不香吗?
暮歌: 确实!这就把动漫最独特的那股劲儿给弄没了。
子墨: 不过AI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点儿盼头的。比如静态背景的生成,像Netflix改编手冢治虫的PLUTO,就用了AI生成背景,这招儿挺靠谱的。但背景制作在整个动画流程里相对独立,对核心效率的提升还是有限。
暮歌: 所以啊,这“传统派”和“掀桌派”都有自己的小毛病,都卡壳了。那有没有一种中间路线,既能利用AI的优势,又能避免它的短板呢?
子墨: 哎,这可就引出了第三类,我管它们叫“务实派”。我看到了一个特别绝的招儿。一家传统动画工作室,他们尝试给导演做了一个“AI小秘书”。
暮歌: 导演助理?这怎么做到的?AI还能给导演当助理?
子墨: 它们把一位资深导演过去所有的故事板、修改建议、脚本等等海量素材,一股脑儿全喂给了ChatGPT,让它学习这位导演的审美和判断逻辑。你知道,一个大项目的导演工作量非常大,从审美把控到每一个环节,他不可能逐帧去修正,他只能依赖他信任的团队。但如果团队成员没能领会意图,就很容易出现“画面崩盘”的情况。
暮歌: 所以,这个AI助理就是帮导演省了不少心,少操了多少刀是吧?它真能给出靠谱的建议吗?
子墨: 是的!它的工作流程是,当团队成员完成一个环节需要导演反馈时,先让这个AI助理过一遍,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导演再来判断这些建议是否合理。那些试用过的导演们都觉得效果很不错。虽然AI不一定句句都对,偶尔也会掉链子,但在关键节点上,哪怕只能帮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也太有用了。比如一个导演一天能聚精会神处理10个关键点,如果AI能帮他把这个数字增加到15个,那简直是开挂了!
暮歌: 这确实是个很棒的思路,让AI真正成为一个得力助手,而不是来抢饭碗的。但聊到替代啊,AI的到来,肯定也给动漫产业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冲击,比如说伦理方面。
子墨: 哎,这确实是个让我心里直打鼓的话题。特别是语音生成技术,现在很多模型的效果简直真假难辨,几乎和真人没有区别。我这次在日本和声优们交流,我发现他们简直如临大敌。日本声优有自己的协会,很多知名的声优都公开表示,拒绝让AI“偷”他们的嗓子去学习,也不允许AI模仿他们的声音。
暮歌: 我能理解。对画师来说,AI可能还算是个工具,但对声优来说,AI生成的声音和他们的表演太相似了,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简直是砸人饭碗,动摇行业根基啊!
子墨: 完全是这样。而且这背后还有一个更让人细思极恐的问题。表面上看,AI去生成中间帧这种基础工作,关键帧还是由人来画,好像两全其美。但长远来看,如果AI取代了所有这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就等于把新人往上爬的梯子给拆了。一个小白,正是需要通过大量画中间帧这种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动画的门道,一步步成长为大师。如果这些基础工作都没了,新一代的动画师就失去了向上攀爬的立足之地。
暮歌: 天哪,这确实很可怕。这可能导致几十年后,整个行业因为人才青黄不接而倒退。看来,AI究竟是救命良药还是慢性毒药,真的很难说。但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抛开这些挑战,把AI看作一块儿干净的画布,一个纯粹的创作工具,它有没有可能帮我们实现一些过去做不到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子墨: 哎,这正是我从日本回来后,一直在琢磨的事儿。我发现,动漫里有些元素,因为制作难度太大,太烧钱太费劲,其实很少出现。比如非常复杂华丽的服饰,像中世纪骑士身上那种叮叮当当,细节多到爆炸的铠甲,或者角色身上戴着大量的挂饰和铃铛。如果完全靠手绘,那成本和时间根本玩儿不起。但如果用AI辅助,我们是不是就能实现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效果?我对这个方向简直搓手手期待。
暮歌: 你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有点像技术瓶颈反而逼出了新的花样。就跟古希腊那些石头雕像似的,因为材料是大理石,颜料也有限,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独特的“留白”美学。你觉得AI会不会也像当年的塑料发明一样,突破了材料的限制,从而催生出一种闻所未闻的动漫新风格?
子墨: 哎呀,你这个比喻简直绝了,你说到我心坎里了!我希望AI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让它干点儿体力活儿,把现有的流程自动化。它最迷人、最有趣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否借助这个工具,去实现那些以前因为技术瓶颈而无法企及的创作。这才是最让人热血沸腾的!
暮歌: 所以说到底,AI究竟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是个老是掉链子的“半吊子”工具,很大程度上全看咱们怎么使唤它。是照搬老套路,还是去闯一片新天地。
子墨: 可不是嘛!最终,无论是复杂服饰的精细呈现,还是声音情感的微妙演绎,都将考验着创作者有没有“两把刷子”,有没有那个品味。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技术和艺术要“手牵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AI能否成为我们实现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翅膀,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聪明地驯服它,并始终守住艺术创作里头,那颗独一无二的“人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