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涵: 哎呀,最近我跟你说,有位老艺术家,游本昌老师,91岁了,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年初的时候,他可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病危通知书都下来了,结果愣是又活蹦乱跳地回来了。最绝的是他康复后说了一句话,‘抢救要看价值’。听到这话,我当时就愣住了,这背后得是怎样的人生智慧啊?你觉得呢?
晓曼: 对,这话真是重磅炸弹!我第一反应也是,这老爷子真是活得太明白了。他呀,早就跟他女儿游思涵约定好了,哪天真到了那一步,就别瞎折腾了,别搞那些无效抢救,最关键是要走得漂漂亮亮,体体面面。这可不是什么冷血啊,我觉得这是对生命最高级的尊重,也是顺应天道。你想想,谁愿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上插满了管子,痛苦挣扎呢?他想的是,安安静静、有尊严地告别。
诗涵: 哎,你这么一说,就更觉得这份‘体面离去’的心态太难得了。现在大家不都拼命想活得久一点嘛,甚至有点儿‘谈死色变’,觉得死亡是件特别可怕、不能提的事儿。那游老先生这种想法,对咱们这些现代人,在看待生老病死这事儿上,有什么特别的启发吗?
晓曼: 那可不是一般的深刻!咱们现在的医学,是真发达,但有时候也容易走偏,就想着不惜一切代价,让人多活一天是一天,却忘了活着的质量。游本昌老师这事儿,就好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活着’,什么又叫‘有质量地活着’。当生命的大限真要来的时候,你是想强撑着,徒增痛苦,还是选择潇洒一点,有尊严地放手?这可真是从只看‘长度’,变成了要关注生命的‘深度’和‘温度’了。
诗涵: 是啊,说得太对了。那站在他女儿游思涵的角度看,面对老爸这么一个决定,她心里肯定也是百般滋味吧?那种挣扎和理解的过程,估计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
晓曼: 那可不!换了谁家孩子,这都是个天大的考验。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恨不得爸妈能永远留在身边;另一边呢,你又得尊重老人家自己的心愿,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地跟这个世界说再见。能把这事儿聊透,达成这样的约定,说明他们父女俩的沟通,那真是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彼此信任,彼此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爱嘛——爱的是他的灵魂,不是光想留住这具皮囊。
诗涵: 游老先生这份清醒和豁达,真是让人越想越觉得了不起。我突然想到他最近这次病危,那次经历,又是怎么把他的生死观,实实在在地给演练了一遍的呢?
晓曼: 哎呀,那次可真是他生死观的‘实战演习’了。今年年初,老爷子突然因为慢阻肺病得特别重,情况真是十万火急。医生一检查,我的天,血氧含量直接掉到80多了,这在医学上简直就是亮起了最红的警报灯啊!所以医院根本没犹豫,直接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说他当时‘命悬一线’,那真是一点都没夸张,就差那么一点点!
诗涵: 天哪,医生直接下病危通知书,血氧含量才80多,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像是晴天霹雳一样啊!那当时游思涵,他的女儿,心里得是多难受啊?一边是跟老爸的那个理性的约定,一边又是血浓于水的感性情感,她当时是怎么做出决定的?这可太考验人了。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灵魂拷问’的时刻!你完全可以想象那个画面,医生把病危通知书递过去,游思涵含着眼泪签下字的时候,她心里肯定翻江倒海,那滋味儿,哎呀,没法说。之前跟老爸说好的‘体面告别’,在当时那种生死关头,变得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但万幸的是,这次抢救被判断是‘有价值’的,老爷子也争气,硬是挺过来了。他康复后,还乐呵呵地说:‘我又活过来了!’那个语气,简直就是劫后余生的惊喜啊!
诗涵: 面对这么惊心动魄的场面,游老先生本人又是怎么个心态呢?他是不是依然保持着他那份,呃,‘人间清醒’的豁达?
晓曼: 百分之百保持住了!你想啊,那句‘我又活过来了’,听着哪有半点儿劫后余生的那种后怕啊?反而像个孩子似的,充满了惊喜和对生命那种纯粹的感恩。这可不就说明,他的豁达不是说说而已,是真正刻到骨子里去了。他好像把这次病危,也当成了生命旅程中的一次特别的体验,不管结果是怎样,他都坦然接受。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无敌的生命力啊!
诗涵: 游老先生这次的经历,毫无疑问就是他生死智慧的又一次‘现场教学’啊!而且,我总觉得他这份大智慧,是不是也悄悄地融入了他演的那个经典角色——济公,您觉得呢?
晓曼: 简直就是天作之合!游本昌老师演的济公,那个破帽破扇,疯疯癫癫,但又慈悲为怀的样子,简直就是刻在了我们几代人的DNA里。他能把济公演得那么活灵活现,我觉得不光是演技好,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本人的精神世界,跟济公是完全对得上的。济公不就是那种超脱世俗、笑看人生百态的嘛?而游本昌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个看透生死、活得门儿清的明白人。
诗涵: 济公还有句特别有名的台词,叫‘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您说这句跟游老先生的‘看淡生死,体面离去’,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能不能给我们打个比方,把这层意思解释得更透彻一点?
晓曼: 这个比方,哎呀,太妙了!我觉得它俩的精髓都在于,要‘看透表象,抓住本质’。济公那句‘酒肉穿肠过’,是告诉你别被那些表面上的条条框框给框住了,真正重要的是你内心的修行。而游本昌老师的生死观呢,就是说别被‘活着’这个生物学上的形式给绑架了,核心是生命的尊严和它本身的意义。这就像一个真正懂行的园丁,他知道什么时候该给花草浇水施肥,也明白什么时候树叶自然凋落了,就该让它优雅地回归泥土,而不是非得拿胶水,硬生生地把它粘在树枝上,那多别扭啊!
诗涵: 这份超脱和豁达,对于咱们现在社会里,大家普遍都有的那种焦虑感,还有对未知世界、特别是对死亡的恐惧,能算是一剂什么样的‘解药’呢?
晓曼: 我觉得它就是一剂超级强大的‘心灵鸡汤’,还是那种特别管用的!咱们现代人好多焦虑,说白了,不就是怕失控嘛,尤其是怕老、怕死。可游本昌老师的态度告诉我们,生命里有些事儿,你就是控制不了的,与其在那儿白费力气地抵抗,不如学着跟它好好相处。当你真能坦然接受生命完整的循环,包括那个最终的句号时,你反而会发现,自己从对未来的恐惧里解脱出来了,能更踏实、更真诚地活在当下。
诗涵: 游本昌老师这一辈子啊,无论是荧幕上那个活蹦乱跳的济公,还是生活里这位通透的智者,都在给我们展示,生命真的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不由得让咱们自己也开始琢磨,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自己的生命旅程呢?
晓曼: 对啊,他用自己这91年的精彩人生,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真不在于你活了多长,而在于你活得够不够通透。他这次能从鬼门关里硬生生地拽回来,固然是医学的奇迹,但我觉得啊,更像是他那份豁达心态的绝地反击!可以说,他早就跟生命这位老朋友,达成了个君子协定:无论何时,只要谢幕,都必须是体面、有尊严的。这,可能才是咱们常说的,真正的善始善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