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说说看,要让咱们这AI啊,变得更牛、更聪明,你觉得最核心、最关键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复杂的算法设计得天花乱坠呢,还是说,它背后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武林秘籍”?
晓曼: 哈哈,你这个问题要是放几年前问,我跟你打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前者。那时候啊,大概2017年左右吧,整个AI圈子里大家都有个“共识”,觉得要让AI更上一层楼,那就得像咱们搞精密机械的工程师一样,把算法设计得巧夺天工,越精妙越好。结果呢?就在大家都在埋头苦思“奇技淫巧”的时候,一些大神,比如后来搞出Anthropic的Dario Amodei他们团队,突然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甚至可以说有点“反常识”的现象。
原野: 哟,听你这么一说,我的好奇心瞬间被勾起来了!到底是个啥现象,能把整个行业的“金科玉律”都给掀翻了?快给我讲讲!
晓曼: 简单粗暴点说吧,他们发现,你别管什么精妙不精妙的,就直接把神经网络模型给它“喂胖”了,参数往死里加;数据呢,也一股脑儿地往里塞,越多越好;计算能力也别省着,直接拉满。结果你猜怎么着?这模型的能力啊,它就像开了挂一样,以一种特别稳定、特别可预测的数学关系,蹭蹭蹭地往上涨!这感觉就像是突然发现了宇宙里的一个物理定律,你说牛顿有F=ma,那AI这儿,就变成了“智能大概就等于参数乘以数据再乘以计算力的某个次方”,简直是把智能这事儿给量化了!
原野: 哇塞,这可真是个颠覆三观的发现啊!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都有点转不过弯来了。能不能再接地气一点,用咱们生活里能碰到的事儿,给我好好掰扯掰扯,这到底是个啥意思?
晓曼: 没问题,打个比方吧。咱们平时怎么理解一个学生变聪明?肯定觉得得教他“学习秘诀”啊,什么高效记忆法啦,什么解题技巧啦,一套一套的。但这个“Scaling Laws”告诉我们的,简直是另外一套逻辑:它说啊,你不用管他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他多读十倍的书,多花十倍的时间去琢磨,甚至还能把他的脑容量也给扩充个十倍,那他的智力,就跟开了挂似的,按照那个固定的数学公式,稳稳当当地、可预测地往上飙!你说这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明白了!合着这事儿的重点,直接从讲究“方法论”变成了纯粹的“堆规模”啊!这跟我们从小到大,甚至整个社会对“聪明”啊、“智慧”啊的理解,简直是南辕北辙,彻底颠覆了!
晓曼: 可不就是嘛!它呀,直接把咱们一直觉得特高深、特神秘的“智能提升”这事儿,给它扒拉开,变成了一个只要砸资源、就能量化、能预测的纯工程问题了。这定律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可不是说只在实验室里管用,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成立,就像万有引力定律,你在地球上扔个苹果它往下掉,你到月球上它也往下掉,道理一样!所以,它也完美解释了AI圈里最让人目瞪口呆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能力的“涌现”!
原野: 哎呀,这个“反直觉”的定律,听着是有点绕,有点抽象,但它却把AI领域最让人拍案叫绝的那个“涌现”现象给解释清楚了——原来就算只是“简单粗暴”地堆规模,也能堆出意想不到的新能力!那接下来,咱们干脆用一个更活泼、更形象的比喻,来好好聊聊,这个“涌现”到底是怎么个“涌”法?
晓曼: 之前有个特别绝妙的比喻,我觉得用它来解释最合适不过了,就是把咱们的AI模型啊,比作一座城市。你这么想,AI模型的参数有多少,那就像是这座城市里盖了多少栋楼房;它喂进去的那些训练数据呢,就等于是这座城市所有居民的经验啊、知识啊,加起来的总和;至于计算力嘛,那就像是咱们修路、建桥、通水通电,为这座城市打基础、盖基础设施,所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是不是一下子就形象多了?
原野: 哇,这个城市比喻简直太形象了,一下子就懂了!那照这么说,以前咱们搞AI研究的那些老思路,又是怎么理解这个“城市发展”的呢?
晓曼: 传统思路啊,就觉得要让一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繁华、越来越牛,那你就得请个“城市规划大神”来,他得设计出最最精妙的道路网,最最科学的功能区划分,对吧?这不就是对应着咱们说的“更精妙的算法”嘛。结果呢,这个Scaling Laws一出来,它告诉你:嘿,你压根儿不用那么费劲去搞什么“神来之笔”的规划!你只要简单粗暴地多盖楼,多引进有经验的居民,再多花点时间去砸钱建设,这座城市的“智慧”——也就是它的整体能力,就真的会按照那个神乎其神的数学公式,蹭蹭蹭地往上涨!
原野: 简直了!最最神奇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当这座“城市”壮大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它会突然间就蹦出一些你之前想都没想过的新能力!这可太让人好奇了。你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就拿咱们最熟悉的GPT模型来说,这种“涌现能力”到底是怎么在它身上体现出来的?
晓曼: 哎,说到这个,GPT系列那可真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你想啊,最早的GPT-1,那就像个刚建立的小村镇,能做的事儿也挺有限的,顶多就是帮你续写个简单的句子啥的。结果呢?当模型规模一路狂飙,达到了GPT-3那种体量的时候,这座“城市”简直就像一夜之间,突然就长出了大学、医院,甚至连金融中心都冒出来了!它突然就学会了写代码、解那些烧脑的数学题、玩转多语言翻译,甚至还能给你写出像模像样的诗歌!这些能力,可不是我们一个一个教它学会的,而是在它“体量”达到某个神奇的临界点之后,自己“叮”的一下,就这么“涌现”出来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原野: 哇塞,听起来这种“城市”疯狂扩张、能力“叮”地一下就冒出来的玩法,简直就是给那些先跑一步的巨头们,直接砌了一道又一道高耸入云的“防火墙”啊!那现在,咱们就来好好剖析剖析,为什么那些顶级的AI大模型,在本质上根本就没法追赶?它们到底握着哪些“金刚不坏”的“护城河”呢?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这简直就是一语道破天机,直接解释了咱们今天看到的这个AI格局。这个Scaling Laws啊,它虽然把路给你指明白了,但同时呢,也给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挖了三条深不见底、几乎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原野: 哟,“三重护城河”?光听这名字就觉得固若金汤啊!快快快,赶紧给我们掰开揉碎了讲讲,从“资源”、“时间”还有“数据”这三个方面,它到底是怎么个“坚不可摧”法?
晓曼: 好嘞,先说第一道,也是最让人肉疼的“资源护城河”。这玩意儿吧,简直是残酷到家了。你想想看,要训练一个像GPT-4那么牛的模型,得要好几万块最顶级的显卡(GPU),那玩意儿一块就得好几万美元,金贵着呢!而且这些显卡还得没日没夜地连轴转上好几个月,光是烧的电费,那都得是天文数字,听着都肉疼!这还没算那些海量的高质量数据,以及最最顶尖的工程师团队呢。这简直就像你要凭空建个纽约或者上海那样的大都市,那需要的是一个国家级别的财力、物力、人力,你说一个小公司、小团队,它就是把裤衩都当了,也根本玩不起啊!
原野: 哎呀,这可真是“大力出奇迹”,但问题是你得有那个“大力”才行啊!听着就让人望而却步。那咱们再说说这第二道“时间护城河”,它又是个什么意思?
晓曼: 这“时间护城河”啊,说白了就是“先发优势”带来的那种“利滚利”效应。你想啊,因为这个Scaling Laws是可预测的嘛,所以像OpenAI这些最早入局、跑在最前面的人,他们就跟那些提前掌握了城市发展“天机”的规划师一样,能提前好几年就拍着胸脯说:“我们现在砸这么多钱,投入这么多资源,大概到啥时候,就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和能力!”而那些后来者呢?他们不光要拼命去追赶你现在已经甩开的巨大差距,更残酷的是,在你气喘吁吁追的时候,人家先行者正按照这个定律,稳稳当当地、可预测地继续把差距越拉越大!这根本就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静态比赛,而是一场永不停歇、动态拉锯的“军备竞赛”啊!
原野: 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听着就让人绝望。那咱们再来说说这第三道——“数据护城河”吧?数据这玩意儿,互联网上不是多得是吗?还能有什么壁垒?
晓曼: 嗯,你这话问得特别好!互联网上的数据啊,确实是浩如烟海,多到你数都数不清。但问题是,高质量的、干净的、没被污染的数据,那可是稀缺资源,有限得很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片肥得流油的宝地,那些先行者,早就把最最肥沃的那块地给开垦得一干二净了,直接把互联网上最精华、最干净的文本啊、代码啊这些数据,统统“鲸吞”下肚了。结果呢?后来者要么就只能去啃那些剩下的、质量差一大截的“边角料”,吃力不讨好;要么就得砸进去天文数字的钱,去“凭空捏造”所谓的“合成数据”,但那效果嘛,咳,成本和效果,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座大山,难如登天啊!
原野: 哎,但听你这么一说,我这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悖论来:既然这个Scaling Laws,你都说了它跟“物理定律”似的,那它应该对所有人都是透明公开的呀!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条路怎么走,可真正能把它走通的,中间却隔着一条这么宽、这么深的“天堑”呢?这不科学啊!
晓曼: 问得好,这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这就像咱们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公开的,谁都能学。你也知道,想上月球那得造火箭啊!可问题是,全世界能真刀真枪地造出登月火箭的,掰着指头数数,也就那么几个国家,对吧?所以啊,知道路怎么走,跟你手里有没有足够的钱、有没有顶尖的技术、有没有最牛的人才去把这条路真正“趟”出来,那完全就是两码事!
原野: 哇,你这么一解释,这个悖论一下子就清晰了,而且它还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更让人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智能”这玩意儿,真的能够像生产螺丝钉一样,按照物理定律来“规模化生产”,那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尤其是像Anthropic这样的团队,他们是怎么在这种“真相大白”的认知下,能提前好几步,就开始琢磨AI的未来和安全问题了呢?这眼光也太超前了吧!
晓曼: 没错,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Anthropic团队那些早期的“神来之笔”般的洞察,正是建立在这个悖论的基础上的,所以才显得那么珍贵。咱们把时间拨回到2015到2017年那会儿,你想想看,那时候大部分AI研究者都在干啥呢?他们啊,就跟古代那些炼金术士似的,在实验室里头叮叮当当地敲啊、搅啊,尝试各种稀奇古怪、无比复杂的“配方”,就想着能来个“点石成金”,找到那个能凭空变出智能的绝妙算法。
原野: 结果Dario他们这帮人,却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晓曼: 可不就是嘛!他们当时就“拍大腿”了,意识到AI这玩意儿的进步,可能根本就没啥“神秘配方”可言,它呀,说白了,更像是一个铁板钉钉、遵循物理定律的工程难题。你只要肯砸钱、肯堆资源,它就能沿着Scaling Laws这条康庄大道一直往前冲!这种“先知先觉”的眼光,简直了!你想想,当所有人都还在那儿挠头、怀疑“AI这东西到底能干嘛用啊”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开始琢磨一个更宏大、更深远的问题了:“当这AI真的变得强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咱们人类该怎么才能确保它不会反噬,依然是安全的?”
原野: 哇塞,你这个比喻简直绝了!这不就是说,当大部分人还在那儿争论“飞机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飞上天”的时候,人家这帮大神,就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设计一套“空中交通管制系统”了!这思维跳跃度,简直不在一个次元啊!
晓曼: 没错,你这比喻打得太精妙了!这种超越时代的思考,那可不是凭空来的,正是因为他们对这个Scaling Laws有着比别人都更透彻、更骨子里的理解。他们一眼就看清了通往强大AI的那条康庄大道,所以当然也比任何人都更早地预见到了,这条路走到头,会有些什么潜在的“坑”和风险。
原野: Anthropic团队的故事,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啊!它让我们看到,这个Scaling Laws不仅仅是推动技术蹭蹭往前跑的基石,它更是能引发我们对未来进行深层次思考的一个绝佳起点。那你说,这些所谓的“智能定律”,它最终带给咱们最最核心、最最深层的含义,到底是个啥?它对我们理解整个智能的未来,又意味着什么呢?
晓曼: 哎,它揭示了一个让人听了既激动又有点脊背发凉的真相:那就是“智能”这玩意儿啊,可能比我们原先想的,要更容易“批量生产”出来,但同时呢,它又变得更难被所有人“民主化”地拥有和使用了。
原野: “更容易规模化生产,但更难民主化”?这话听着可真是个大大的矛盾体啊!能不能再给我们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矛盾在哪儿?为什么会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感到不安呢?
晓曼: 好的。所谓“容易规模化生产”,那是因为咱们现在手里拿着Scaling Laws这张“藏宝图”了,路子明明白白,只要钱到位、资源到位,就能源源不断地造出越来越强大的AI。可这“难民主化”呢,就是因为你说的这个“资源到位”啊,它的门槛简直高得离谱,最后能玩得起这场“烧钱游戏”的,就只剩下那么寥寥无几的几个巨头了。那让人不安的点在哪儿呢?就在于,如果说咱们造出超级智能这事儿,到头来真的就只是个“砸钱”的游戏,那怎么确保这些被少数人“砸”出来的、强大到逆天的AI,将来能真正造福全人类,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这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一旦这座“智能的城市”建成,它可不是说只影响一小撮人,它的影响力将是席卷全球的,到时候,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可都别想幸免于难啊!这事儿,可就大了!
原野: 哇,你这么一说,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AI安全这个问题,现在会变得如此十万火急、迫在眉睫!如果说,咱们要搞出超级智能,真的只是个“砸钱堆时间”的事儿,那我们现在最最应该把精力放在哪儿?最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没错,这简直就是这个Scaling Laws揭示的又一个“大秘密”!它不光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那些大模型为什么会变得那么难追赶,它还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AI安全这个问题,会突然之间变得如此火烧眉毛、刻不容缓!因为现在啊,咱们手里已经握着一条相对清晰、明确的、直通“超级智能”的康庄大道了,剩下的,说白了,就是看谁的资源多、谁砸钱砸得快、谁有时间去拼命往前冲的“军备竞赛”了。这简直就是AI能力的“堆料”定律啊!它既把那些巨头们高高筑起的、几乎不可逾越的“护城河”给咱们扒了个精光,同时也把“超智能安全”这个大课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让人坐立不安的紧迫性,狠狠地推到了我们所有人的面前。所以啊,咱们现在最最应该去关注的,已经不是“这事儿到底能不能搞得定”了,而是“当我们真的把这玩意儿搞定、搞出来之后,怎么才能确保它还在咱们人类的掌控之中,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掉头反噬”!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