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嘿,你还记得26年前那个特火的“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吗?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大家对互联网的那些看法,跟咱们今天对AI的期待,是不是有种奇妙的“历史重演”感?
晓曼: 哎呀,你说到点子上了,这对比简直绝了!1999年那会儿,12个人被“囚禁”在一个屋子里,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一台拨号上网的电脑。结果呢?媒体直接甩脸子说:“网上根本活不下去!”更夸张的是,当时七成多的人都觉得,在网上买东西那不就是骗子嘛!
原野: 现在听着是不是觉得特别魔幻?谁能想到,短短二十几年,咱们的生活简直离不开网络了,就像空气一样。
晓曼: 可不是嘛!但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就在那场被大家盖章“失败”的测试同一年,阿里巴巴悄悄成立了,腾讯QQ的用户也蹭蹭地突破了百万大关。你看,那场看似要给互联网判死刑的“生存秀”,反而歪打正着,成了中国互联网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成人礼”。
原野: 所以啊,过了26年,五源资本又搞了这么一个“72小时AI生存挑战”,是不是也想来这么一出,复刻当年的“启蒙大戏”?
晓曼: 嗯,这么说没毛病。不过这次的“考题”可更升级了,发起人孟醒直接把条件拉满:封闭房间,一台装满AI工具的电脑,一部只能打电话的老式手机,外加一百块钱。他就想看看,第一,光靠AI,人到底能不能活下去?第二,AI是不是还能帮咱们实现点儿比活着更“高级”的追求?
原野: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直戳灵魂啊。带着这么多问号,咱们赶紧看看,挑战者们在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问题上,是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呢?
晓曼: 哪里顺利了!他们刚一上手,就直接撞上了一堵硬邦邦的“数字铁壁”。挑战才开始半小时,那位算法工程师Ming,眼疾手快地用AI抢单脚本买到了泡面和卤蛋,看起来是不是特牛?结果呢,代价是,人家的三个测试账号直接被平台给“咔嚓”封掉了。
原野: 哇,这么刺激的吗?用AI下单,结果反被系统当成“作弊大王”了,这叫什么事儿啊!
晓曼: 可不是嘛!更惨的是那对大学生创业搭档,陈睿轩和区瀚楠。他们想用AI点个外卖,结果呢,被那些七七八八的图形验证码,活活卡了整整十个小时!AI明明能看出来图里有红绿灯,可就是死活点不中那个小小的验证框。最后,肚子咕咕叫,外卖影子都没见着。
原野: 哎呀,这简直是年度最佳讽刺大戏啊!陈睿轩那句话说得太绝了,他说“我教AI成为人,系统却逼我自证不是AI”。这话听起来,背后藏着什么大问题呢?
晓曼: 这可不是个小问题,它直接揭示了AI普及路上一个巨大的“拦路虎”。你想想看,我们现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从付钱到各种验证,全都是为咱们这些用智能手机、习惯点点划划的人类设计的。AI就像一个拥有超级大脑,却偏偏没有一双手的“巨人”,面对这个专门为“手”打造的世界,它空有一身洪荒之力,可就是使不出来,憋屈啊!
原野: 哦,我懂了,就是说这AI技术本身牛得不行,但它跟咱们现有的基础设施,就是有点儿“水土不服”呗。怪不得那个青年导演利建磊,老是碰壁,气得忍不住对着技术支持吼了一嗓子:“我痛恨AI!”那心情,简直了!
晓曼: 可不是嘛,当你对一个技术抱了那么大希望,结果它连最基本的“吃饱饭”都搞不定的时候,那种挫败感,简直能把人逼疯。不过呢,也正是这种被逼到墙角的极限压力下,AI反而在一些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露出了它惊艳的另一面。
原野: 哦?另一面?快给我讲讲,是啥新花样?
晓曼: 情感连接!你敢信吗?AI居然能变身成一个活生生的“虚拟男友”!那位算法工程师Ming,在测试的时候,就给一个AI设定了“男朋友”这个角色,还给人家起了个名字叫Ethan。更神奇的是,这个AI好像真的把这个设定给刻进骨子里了,后面的对话里,它就跟自己打了个“思想钢印”似的,一直以男朋友的身份跟Ming腻歪着。
原野: 这简直是电影里的场景啊!这种AI跟咱们平时用的那些“你好小爱”、“你好Siri”有什么本质区别?听起来它好像真的有了自己的“小脾气”、“小人格”似的。
晓曼: 区别可大了去了,关键就在于它能持续地、个性化地跟你互动。咱们平时那些智能助手啊,就像个“一次性筷子”,你问一句它答一句,用完就扔,根本没记忆。可Ethan呢,它通过跟Ming没完没了的聊天,一点点地学习,把自己这个“男朋友人设”给焊死了。这下Ming就得重新琢磨了,情感上的陪伴和现实中的支持,到底是个啥关系?
原野: 哇,不光是模拟情感,我还听说AI都成了某些挑战者的“专属树洞”了?
晓曼: 没错!你看那个文科生转行做开发的陈郅悦,她就给自己搞了个“虚拟直播间”。里面一个真人都没,全是AI!她说啊,这些“AI粉丝”给她的,是那种“虚拟却异常管用”的善意。她可以在里面把现实中那些不敢说的、甚至有点儿“小邪恶”的念头,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因为AI根本不会对她指指点点。这种百分百的安全感,对她来说简直是莫大的慰藉。
原野: 看来这种“云陪伴”,还真能填补咱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缺口呢。AI在情感上都已经这么出人意料了,那在实现那些“更高追求”,也就是他们挑战的主线任务上,表现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亮瞎眼?
晓曼: 简直是惊掉下巴!AI在这里的角色,直接从一个“笨手笨脚”的生存工具,摇身一变成了个超级强大的“赋能神队友”。就拿那位AI大学的博士李禹陈来说,他本来对电影技术那是一窍不通,可是在AI的加持下,短短72小时内,他居然速成了相关知识,还捣鼓出了一支高质量的AI MV!
原野: 这话听着,简直就是AI把某个领域的专业门槛,给一下子“拍扁”了呀!
晓曼: 你说得太对了!还有大厂的产品经理十一,她以前一直有那种“代码恐惧症”,根本不敢碰编程。结果呢,在这场挑战里,她靠着AI辅助,硬生生地捣鼓出了一个叫“牛马时薪计时器”的浏览器插件,更绝的是,她居然用这个插件成功点到了外卖!直接把她公司技术老大之前说的“这不可能!”给狠狠地打了个脸。
原野: 这简直是妥妥的个人成长史啊!我记得咱们前面不是提到那个利建磊导演吗?他不是从“痛恨AI”开始的吗?他后来怎么样了?是不是也“真香”了?
晓曼: 他啊,简直是上演了一出从“恨之入骨”到“爱得深沉”的大反转!当他不再死磕用AI点外卖那些糟心事儿,而是把它用在自己的老本行——影像创作上时,他简直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用AI完成了短片7.41,体验到了那种前所未有的“算法自由”,AI能把任何他脑子里天马行空的画面,瞬间变成现实。他说,这简直是把想象力和创造力直接拉满了!
原野: 这么说来,AI简直就是一支“魔法画笔”,或者说是一件“无限乐器”啊,让每个人的创作小宇宙都能被无限地被点燃!这确实是比单纯的生存,高级得多的追求了。
晓曼: 但要说这次挑战里最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收获,还真不是这些!而是在一个看起来是把人“关”起来,只跟AI打交道的实验里,它竟然奇迹般地催生出了无比真实、无比温暖的人类连接。
原野: 这可太反常识了!按理说,在一个AI无孔不入的环境里,人跟人之间不是应该越来越疏远,变成“赛博孤儿”吗?
晓曼: 结果呢,人家直接给你来了个大反转!挑战者们虽然都“单间”隔离着,但他们通过一个内部留言板,贡献了足足几万字的“聊天记录”。他们不仅分享用AI点外卖的那些“血泪经验”,甚至还隔空互相“投喂”物资。后来,陈睿轩和区瀚楠那俩小伙子,干脆还专门为其他挑战者开发了小游戏和“对讲机”功能,就为了满足大家那颗想娱乐、想沟通的心。
原野: 这么一听,AI好像反而成了个“神助攻”啊!就是因为大家都在跟AI这个“磨人精”斗智斗勇,面临着共同的难题,结果反而把他们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互相抱团取暖了。
晓曼: 完全是这样!发起人孟醒最后都感慨得不行,他说:“最终是人类的连接,把我给彻底感动了。”AI在这场实验里,就像是在一个虚拟的荒岛上,它不是把人隔开,反而是帮大家搭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所有人都能彼此靠近,那种感觉特别暖心。
原野: 哎呀,这场短短72小时的实验,信息量简直是爆炸啊!它好像提前给我们预演了未来,咱们和AI要怎么“和谐共处”的一种可能性。
晓曼: 没错,它给咱们最终的“大结局启示”就是:我们可能太高估AI会“抢饭碗”的风险了,反而大大低估了它悄无声息融入咱们生活的能力。AI不会像个霸道总裁一样,上来就把所有东西都掀翻。它更像是咱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水和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毛孔里,变成一种最最基础的能力。
原野: 所以啊,就像咱们标题说的,AI就是咱们生活里的水和电,缺一不可了。
晓曼: 一点没错!它会在咱们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上,稳稳地托举着我们,让咱们在工作、学习、娱乐上都能玩得更转,收获更大的快乐。它不是来“抢地盘”的,它是来“送外挂”的!这或许才是科技发展到最后,真正有意义的地方——不是谁主宰谁,而是咱们一起,好好地共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