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投资这事儿,咱们人类啊,真是常常被自己的直觉和情绪耍得团团转。你想想看,股票稍微涨那么一丢丢,是不是就总忍不住想“赶紧揣兜里,落袋为安”?可一旦它开始往下掉,又会抱着“总会涨回来”的幻想,死活不肯撒手。这种“涨了就跑,跌了就扛”的模式,是不是感觉像在说你我他?
晓曼: 哎呀,简直是太熟悉了!这几乎就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本能反应啊。但恰恰就是这种反应,导致了咱们大多数投资者在市场里瞎转悠,白忙活,甚至最后还倒贴钱。
原野: 很多朋友都老想着把把都赢,觉得只要赢的次数多了,就能把钱赚到手。但如果我告诉你,就算你的胜率只有40%,你也能成为投资圈里的赢家,你敢信吗?这背后就藏着一个彻底颠覆你认知的“反人性”投资密码。不如咱们先从两个哥们儿的十年投资故事说起,一个呢,特别“随大流”,另一个呢,简直是“反着来”。
晓曼: 没问题,这故事可太典型了。咱们就假设有两位投资者,A老兄呢,代表了“人性化操作”。他买的股票涨了10%,就赶紧卖掉,生怕到手的鸭子飞了,觉得揣兜里才算数;可一旦跌了10%,他就会咬牙死扛,心里头念叨着“总会涨回来”的咒语。反过来,这位B老兄呢,代表了“反人性操作”。他买的股票涨了10%,人家不急,继续捂着,就是要让利润飞一会儿;但只要跌了5%,他立马就挥刀割肉,绝不拖泥带水,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原野: 哇,这两种做法听起来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啊!那十年过后,这两位哥们儿的账本儿,到底是个啥光景呢?
晓曼: 你猜怎么着?十年折腾下来,这位A老兄啊,基本就是小打小闹,原地踏步,白忙活一场。但你再看B,虽然他一路上也挨了不少小刀子,有过好几次小亏损,但架不住人家几次大赚,把那些小窟窿全都给填平了,最后整体收益那叫一个盆满钵满,相当可观!
原野: 这故事简直是醍醐灌顶啊!光听故事可能还不够过瘾,咱们得来点硬核的,用数学好好扒一扒,为啥B老兄胜率看着低,最后却能赚得盆满钵满?特别是那个“盈亏比乘以胜率”的公式,它到底藏着什么惊天大秘密?
晓曼: 哎,这可不是玄学,这就是赤裸裸的数学!投资的期望收益,它就等于“盈亏比”乘以“胜率”。咱们来算算啊,你像那位“人性化”的A哥,他每次赚10%就跑,可一旦亏起来,可能就亏20%甚至更多。就算他胜率有60%,听着挺高吧?可你一算期望收益,嚯,负的!就是说,长期玩下去,他铁定是亏钱的。再看“反人性”的B老兄,人家可能平均一次能赚30%,亏损呢,死死控制在5%以内。哪怕他只有40%的胜率,比A低多了,但你一算期望收益,嘿,正9%!这差距,一下就出来了。
原野: 所以,这不就跟咱们平时打牌一个道理嘛?不是非得把把都赢,而是赢的时候要赢大的,输的时候要输小的,对吗?这么简单的几个数字一摆出来,怎么就彻底把咱们对投资的那些老观念给掀了个底朝天呢?
晓曼: 它最牛掰的地方就在于,它告诉我们,投资这事儿,成功的关键真不是你猜对了多少次,而是你每次“做对”的时候,能赚多少,赚得有多漂亮!大部分人啊,都像着了魔一样,死磕着要提高胜率,觉得赢的次数多了就万事大吉。可事实是,一个漂亮的盈亏比,那价值可比什么高胜率要大得多!这,就是咱们常说的“让盈利奔跑,让亏损止步”这个投资黄金法则的数学老底儿。
原野: 哦,这下彻底明白了!这就是“让盈利奔跑,让亏损止步”的数学基础。那咱们就来点实操的。既然理念都懂了,为啥那些涨势特别猛的股票,我们反而要敢于多捂一会儿呢?它背后的道道儿是什么?
晓曼: 你随便想想,就拿特斯拉举例吧。如果你在2020年初买了它,结果呢,涨了50%你就乐呵呵地抛了,觉得“哎呀,赚到了,真香!”可你知道后来呢?特斯拉又给你飙了650%!这感觉就像你眼瞅着一辆高速列车刚刚启动,你还没坐稳呢,就急着跳车了,你说亏不亏?所以你说,为啥那些涨得跟火箭似的股票,我们反而要多捂一会儿呢?
原野: 哎呀,这种错过大行情的痛苦,简直是扎心啊!除了咱们说的趋势能持续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像复利这种,能让我们死心塌地地相信,那些大收益的机会,真的值得我们耐心去等,因为它们太稀缺了?
晓曼: 你这一下就点到穴位上了!你想啊,那种能让你赚得盆满钵满的大级别上涨机会,它本身就跟稀有动物一样,可遇不可求。一旦你碰上了,结果你手一抖提前跑了,那不就等于把最值钱的宝贝给拱手让人了嘛!其次呢,强势上涨的背后,往往都有强大的基本面在硬邦邦地支撑着。像亚马逊,股价在二十年里从十几美元飙到上千美元,中间有多少次大家觉得“哎呀,太高了,不能追了”,可人家基本面一直硬邦邦的,就这么一路涨上去了。
原野: 我彻底明白了,这简直是太形象了!就跟咱们去挖金矿一样,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金光闪闪的大矿脉,你不得铆足了劲儿往深里挖啊?哪能刚挖出一点点金沙子就拍屁股走人呢?所以说,这种强势上涨,是不是也意味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正在一点点地,把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给挖掘出来,让它闪闪发光呢?
晓曼: 说得太到位了!股价往上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市场这面“照妖镜”,正在一点点地把这家公司的真实价值给照出来,让大家都看到。结果你呢,在人家“发现之旅”还没走完的时候,就提前下车了,那不是可惜了嘛!
原野: 哎,听您这么一说,敢于捂着那些强势股,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得是智慧的结晶啊!可凡事都有两面性嘛。那硬币的另一面呢?当股票开始跌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玩儿呢?为啥大跌的时候,我们反而要痛下杀手,坚决止损,而不是继续死扛呢?
晓曼: “割肉”这俩字,光是听着就让人心肝儿颤,对不对?咱们老百姓的心里头啊,总觉得这玩意儿,只要没卖出去,那就不算真亏,就是纸面浮亏嘛!可为啥在下跌的时候,越是心里头滴血,我们越要狠下心来,坚决止损呢?因为啊,这东西往下跌的速度,那可比它往上涨的速度快多了,猛多了!就像坐滑梯,嗖一下就到底了。
原野: 您刚才说,下跌起来又快又猛,这背后是不是跟咱们人类天生的恐慌情绪有关系啊?这种集体性的心理效应,在市场里头是怎么被无限放大的?就拿当年的比特币来说吧,多少人看着跌了就想去抄底,结果呢?
晓曼: 哎,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你知道吗?恐慌这玩意儿,它传染起来可比贪婪快多了,简直是光速!一个负面消息出来,直接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止损盘,大家伙儿争着抢着往外跑,那不就是踩踏事故嘛!下跌速度嗖嗖的,根本刹不住车。就拿2018年的比特币来说,从2万美元开始往下掉,多少人眼巴巴地看着,在1万5千美元的时候,大家伙儿都觉得“哎呀,这肯定是底了,抄他妈的!”结果呢?人家直接给你跌到了3200美元,跌幅超过80%!所以说啊,扛单的风险就在这儿了,你以为的那个“底”啊,下面可能还有地下室,甚至十八层地狱等着你呢!
原野: 除了情绪这档子事儿,咱们还得算笔更实际的账,就是“机会成本”。那些被套牢的资金,就跟被冰冻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它最大的损失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给我们算一笔账,就说亏了50%和亏了70%这两种情况,要回本儿到底有多难,难到什么程度?
晓曼: 哎呀,你这问题问得太扎心了,简直是一针见血!那些被套牢的钱,它最大的损失,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数字,而是你的“时间”,还有你错过的“机会”!你的钱被死死地绑在一个不停往下掉的资产里,那别的那些能让你赚大钱的机会,你就只能干瞪眼看着,一点儿都抓不住!咱们从数学上掰扯掰扯,如果你的资产亏了50%,那它得涨回来多少才能回本?得涨100%!如果亏了70%呢?我的天,那得涨超过230%才能回本!这难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你根本想象不到!
原野: 哦,这下彻底明白了!止损这玩意儿,它不光是止住你兜里的钱继续往外流,更重要的是,它能止住你心里头的那些烦躁、焦虑、痛苦,让你从情绪的泥潭里拔出来!然后呢,把那些被“冻”住的资金给“解冻”了,让它们能撒开腿去追逐新的赚钱机会!那咱们就来点干货了,这种听起来有点“反人类”的投资理念,具体到咱们平时操作的时候,到底有哪些能落地、能用的实用小技巧呢?
晓曼: 光说不练假把式嘛!想把这些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钱,咱们得有趁手的工具。其中最最核心的一个,就叫“Trailing Stop”,中文名叫“跟踪止损”。它的作用简直是神了,能帮你自动把已经赚到的钱给牢牢锁住,同时呢,又给你的盈利留足了继续往上冲的空间,让它尽情地撒欢儿跑!
原野: “跟踪止损”,这名字听着就让人安心啊,感觉能踏踏实实地捂着股票了。那它具体是怎么玩的呢?给我们讲讲呗。
晓曼: 好,咱们举个例子。比如你10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然后设定一个15%的跟踪止损。当股价涨到120块钱的时候,它会像个智能管家一样,自动帮你把止损点往上提,提到102块钱。当它涨到150块钱时,你的止损点就自动变成了127块5。一旦股价从150块钱掉到127块5,系统会“咔嚓”一下,自动帮你卖掉,帮你稳稳地把这27.5%的利润揣到兜里,整个过程你都不用操心,更不用被那些情绪给牵着鼻子走,是不是很酷?
原野: 这“跟踪止损”真是个好东西,听着就让人踏实,感觉可以安心地让盈利飞一会儿了!那在股价一路往上冲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更高级的玩法,能让我们用已经赚到的钱,去承担更大的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加仓法”?这种方法,跟咱们平时老爱说的“越跌越买”,到底有什么天壤之别呢?
晓曼: 哎,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直击灵魂深处!你看啊,“金字塔加仓法”这招,它是在你已经确认了这波上涨趋势之后,用你已经赚到的钱,去承担后续加仓的风险。所以它是越涨越加,但每次加的仓位呢,会越来越小,像个金字塔一样。这跟咱们平时那些“越跌越买”,想着摊平成本的做法,那简直是南辕北辙,逻辑完全反着来!“越跌越买”啊,那是在一个已经亏钱的坑里,你还一个劲儿地往里跳,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风险,这在投资里头,那可是大忌中的大忌啊!
原野: 哇塞,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这不就跟咱们老彼得·林奇老爷子说的“打理花园”一个意思嘛,那些长得旺盛的玫瑰花(就是那些赚钱的股票),你得让它使劲儿开,开得越大越好;那些碍眼的杂草(亏钱的股票),就得赶紧拔掉,别让它碍事儿!那您觉得,这种策略,咱们在心理上该怎么建设,才能做到呢?比如说,把止损这事儿,就当成是交“保险费”,您觉得怎么样?
晓曼: 哎呀,“保险费”这个比喻简直是绝了,太恰当了!你想想看,你平时交的那些保险费,是不是就为了规避那些你无法预料、无法承受的大灾难?止损也一样啊!你付出那么一笔小小的、完全在你能控制范围内的“保费”,就是为了避免将来可能遭遇的那种毁灭性的、让你彻底翻不了身的“深度套牢”大灾难!所以啊,你必须从心底里接受一个事实:那些小小的亏损,它根本就不是什么失败,它就是咱们投资这场游戏里头,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是你通往巨大盈利的路上,必须得付出的“过路费”,是必要的成本!
原野: 我的天,这些策略简直是太精辟了!它直接把投资这件原本特别情绪化的事儿,变成了一套有纪律、有规矩、有章法的系统,这可太棒了!可话说回来,就算咱们把这些策略都学到手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是不是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啊?您觉得,在实践当中,咱们最最常遇到的那些执行上的拦路虎是什么?又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给搬开呢?
晓曼: 要说最大的拦路虎,那必须是“知易行难”这四个字!上涨的时候,那种恨不得赶紧把钱揣兜里的冲动,还有下跌的时候,那种“再等等,说不定就回来了”的侥幸心理,这俩家伙啊,简直就是咱们心里头的两大魔王!想把它们彻底打趴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你的规则,彻底地制度化!让纪律这把尺子,而不是你那些飘忽不定的感觉,来帮你做所有的决策。比如说,你提前就把自己的目标价和止损点给设定得清清楚楚,然后呢?就俩字:死磕!严格执行,别想着临时抱佛脚,随便改来改去!
原野: 没错,在投资这条路上,咱们最大的敌人,说到底,还是咱们自己这颗不听话的心啊!您之前提到,市场这玩意儿啊,它总是“反人性”的。这话怎么理解呢?难道市场是故意的,就想跟咱们普通人对着干吗?这跟大多数人做不到“反人性”,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晓曼: 市场啊,它可不是个死板的东西,它本身就是个特别复杂的、会自己进化的“生命体”。你想想,如果真有一种策略,能让所有人都轻轻松松地把钱赚了,那这个策略很快就会因为大家都去用,变得一点儿都不灵了,彻底失效!所以啊,正因为这种“反人性”的策略,它执行起来特别特别难,它跟咱们大多数人的天性是完全拧着来的,所以,它才能长期地、持续地有效,让你在市场里脱颖而出!
原野: 哇,这个解释太有意思了!听着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进化的生态系统啊!那咱们再聊聊,像加密货币这种波动性大得吓人的新兴市场,咱们这种“反人性”的投资原则,是不是也得来点特殊的调整呢?比如说,止损的幅度是不是就得放宽一点儿?
晓曼: 你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原则这东西啊,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具体的策略,那可就得灵活变通了!就拿加密货币这种动不动就上蹿下跳、波动大得吓人的市场来说吧,如果你把止损设得太死,比如只设个8%,那可能市场随便一个正常的晃动,就把你给甩出去了,你就白白错过了后面的大行情。所以啊,这种市场可能就得适当把止损幅度放宽一点,比如放到15%甚至20%。但你可得记住,这反过来也意味着,你对纪律的执行,那必须得更严格、更铁血,因为你潜在的亏损,也跟着变大了呀!
原野: 听您这么一说,这“反人性”投资啊,可不是什么死板的教条,它更像是一门活的艺术!它要求咱们得真正看透市场的本质,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打法。那作为今天这期节目的收尾,您觉得,“反人性”投资,它最终带给咱们听众朋友们,最最深刻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晓曼: 要说它最深刻的智慧啊,那就是——投资这事儿,成功的秘诀啊,真不是看你有多能掐会算,预测市场有多准,那都是次要的!它更重要的是,看你有多会管理你自己的行为,管理你自己的那颗心!真正能把投资者之间的差距给拉开,让你脱颖而出的,就是这种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做到:赚钱的时候,多一点儿耐心,让盈利飞一会儿;亏钱的时候,多一分决绝,该出手时就出手!当你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做到这种看起来特别“反常识”的操作时,恭喜你,你已经稳稳地走在了大多数人前面,成为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