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饭局啊、聚会什么的,明明跟一个人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感觉什么都能聊。结果散场后你一琢磨,哎,他好像什么实质性的观点都没输出?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感觉跟空气聊了一下午似的?
晓曼: 哈哈,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啊,其实是职场上一种特别高明的沟通艺术,我们管它叫“场面化表达”。它的核心可不是让你输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观点,而是要输出情绪和氛围。就像你说的,那些个高手,总能把话题接得热络,让你感觉他真诚得不得了,可你回头再想,根本抓不住他任何把柄,就像打太极一样,棉花拳!
原野: 输出情绪和氛围?这听起来有点玄乎啊,跟“画饼”似的。那为什么在职场上,这门玄学还显得特别重要呢?
晓曼: 哎,这可不是玄学,这是生存法则!因为它能帮你塑造一个“安全人设”。你想想看,如果你在一些敏感场合,比如领导在场,或者有跨部门协作的时候,你老是板着脸一言不发,大家就会觉得你这人是不是戒备心太重了,或者说,有点不合群。反过来呢,一个看起来特别健谈,甚至偶尔还会“不小心”说漏点小秘密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大家贴上“真诚”、“没心机”的标签。其实啊,这才是最安全的伪装。
原野: 哟,有点意思!这不就是说,不是真的傻白甜,而是要表演得像个傻白甜?听起来“场面话”可不是什么无意义的废话,它背后藏着一套深不可测的实用逻辑。那具体要怎么做到这种像水银泻地一般“滴水不漏”的畅聊呢?求秘籍!
晓曼: 秘籍就是:你永远只输出情绪和氛围,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观点。咱们来举两个职场里最最常见的例子,你一听保证茅塞顿开。
原野: 好,比如那种最容易踩雷的问题,像被问到对新来的领导有什么看法,或者一个特别敏感的项目现在进展得怎么样了。普通人可能就直接掉坑里了。那高手们都是怎么“优雅转身”的?
晓曼: 问到新领导啊,高手们绝对不会直接评价好坏。他会这样说:“哎呀,X总啊,他确实是很有想法,非常有冲劲!工作节奏是挺快的,我们下面团队最近都在积极适应他的风格呢。”你看,他是不是只描述了事实和状态?听起来信息量巨大,但里头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完全是“我只是个传话筒”的感觉。
原野: 我明白了!全是中性词或者积极词,听着让人心里舒服,但其实什么立场都没表达。高!实在是高!那敏感项目呢?这个应该更难了吧?
晓曼: 同样道理。他会这样说:“这个项目啊,确实牵涉面挺广的,各方都在积极协调推进。咱们领导们都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我们团队也在尽全力配合,争取早日取得突破。”听起来是不是特别负责、特别积极?简直是职场楷模。但项目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能不能按时完成,他一个字都没提,完美规避了风险。
原野: 这不仅仅是会说话的艺术了,这简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啊!从“我应该说什么观点”,变成了“我如何让对方感觉良好,同时又能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不露一丝破绽”。
晓曼: 对,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这种交流比作一场戏,那么这些职场高手们,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真诚”,而不是真的在“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聊的是气氛,是那种安全无害、四平八稳的信息流,但自己的核心观点啊,那可是稳如磐石,滴水不漏。
原野: 哎哟,这些案例确实把精髓都给点透了。那除了这些具体场景,还有没有一些更普遍适用,能让我们快速上手的“高级秘诀”?赶紧的,别藏着掖着了!
晓曼: 当然有啊!首先,多用“嗯、是的、确实”这类附和词,然后接上一些积极或者中性的描述,让对方感觉你跟他是一伙的。其次,也是最最关键的一招,是学会制造一种“小破绽”感。
原野: “小破绽”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故意说错话,然后马上弥补吗?
晓曼: 非也非也。它不是让你真的说错话。而是偶尔加一句,比如“哎呀,这话可能不该说啊……”或者“说真的,我跟你掏心窝子……”然后你后面接的,依然是绝对安全、毫无杀伤力的内容。这么做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表演一个“真诚的瞬间”,让对方觉得你掏心窝子了,把你当自己人了。
原野: 哇,这招也太高明了吧!简直是心理战术!最后再把问题巧妙地抛回去,比如问一句“你觉得呢?”,就把压力完美转移出去了,自己又安全了。
晓曼: 完全正确!这些秘诀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做到自然流畅,不着痕迹,那可真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它们不只是简单的说话技巧,更是一种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里,保护自己的高级生存智慧。
原野: 没错,看来这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既能把场面聊得热热闹闹,让大家都舒服,又能让自己绝对安全,真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