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涵: 嘿,你有没有发现,咱们一聊到AI,很多人脑子里是不是还停留在那些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的巨头,或者那些听起来特别炫酷、颠覆世界的概念上?但我最近就刷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有个叫Harvey的AI法律公司,短短四个月,估值就从30亿美金直接“蹦”到了50亿!还有个搞AI编程的Cursor,半年时间,估值更是从25亿直接“窜”到了99亿。这背后的资本玩法,感觉是彻底变天了,是不是?
若云: 你说得太对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如果非要给去年贴个标签,那绝对是AI的“模型烧钱狂欢年”,大家都在为大模型疯狂。可今年呢,画风突变,明显就是“应用真刀真枪落地年”了。所以你看,整个投资圈的风向,悄悄地就冒出了三个特别关键的信号。
诗涵: 噢?快说说,哪三板斧啊?我都等不及了。
若云: 好嘞!第一个,你就看那些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超级融资”,是不是明显缩水了?去年,那可是大手笔啊,足足有七笔十亿美金级别的巨额融资。结果你再看今年,到现在六月中旬了,就OpenAI一家独苗苗冲破了这个天花板。这明摆着就是告诉我们,资本现在就盯着最顶尖那几家,想拿钱?门儿都没有,难着呢!
诗涵: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就是“强者恒强,弱者退散”呗,头部效应越来越夸张了。那第二个信号呢?赶紧的!
若云: 第二个就是,应用层的主线现在简直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你想想,以前大家是不是觉得AI无所不能,恨不得能包打天下,那会儿真是“百花齐放”得有点眼花缭乱。可现在呢,资本下注的方向那叫一个“稳、准、狠”,就盯着三大场景:编程、医疗和法律。这说明啥?说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已经帮你把最容易变现、价值最高的那几个“金疙瘩”给挑出来了。
诗涵: 哎,你这么一说,我猜这第三个信号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
若云: 没错!第三个,也是最最关键的一个,那就是投资的脑回路彻底变了,从以前那种“模型狂热崇拜”直接掉头转向了“ARR说了算”的时代。ARR,就是那个年度经常性收入,它现在可真是成了衡量一家AI公司有没有真本事、值不值得投的“硬通货”了。大家现在根本不关心你家的模型有多牛、多高大上,他们只看你这产品到底有多少回头客,有多少人掏真金白银心甘情愿地持续买单。
诗涵: 哇塞,这么一听,“超级融资收缩”、“应用主线明确”和“ARR决胜”,这三者之间简直是环环相扣、逻辑闭环啊!我明白了,是不是因为兜里的钱没那么多了,投资人就不得不擦亮眼睛,死盯着那些能快速回血、主线明确的应用公司了?
若云: 简直是醍醐灌顶!你这总结得太到位了。这三者哪是环环相扣,简直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因为资本市场现在冷静得像冰箱,那些天马行空、遥不可及的故事,投资人根本不买账了。他们现在就盯着一点:你能不能给我实打实地挣钱?所以你看,编程、医疗、法律这些领域,它们的需求是“刚需中的刚需”,用户掏钱也爽快,自然而然就率先跑出了健康的赚钱模式,不追它们追谁啊?
诗涵: 哦,我彻底明白了。不过,在我们一头扎进这些传说中的“黄金应用场”之前,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既然现在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儿追着应用跑,那那些给这些应用提供“水电煤”的基础公司,比如搞大模型的、搞算力的,它们现在是不是有点“门前冷落鞍马稀”了,被冷落了?
若云: 哈哈,你可真是猜反了!他们非但没被冷落,反而依然是市场里妥妥的“顶流”,赚得盆满钵满。这事儿就好比一场轰轰烈烈的淘金热,那些冲在最前面挖金子的,风险那叫一个高,指不定就挖空了。可你想想,那些卖铲子、卖牛仔裤给淘金客的人呢?他们永远是稳赚不赔啊!在AI这个大淘金场里,那些提供算力、模型和数据平台的公司,就是妥妥的“卖铲人”!
诗涵: 哇,你这个“卖铲人”的比喻简直绝了,一下子就把我点醒了!那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再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若云: 当然可以!你看,像OpenAI、Anthropic这些大模型公司,它们依然是资本追逐的“香饽饽”,钱是源源不断地往里砸。再往更底层看,算力基础设施这个领域,光是今年上半年,相关公司的融资总额就直接冲到了10.3亿美金,而且交易笔数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有多火爆!随便举几个例子,搞AI芯片的TensorWave,A轮就轻轻松松拿了1个亿美金;还有做GPU云服务的Lambda,D轮更是直接融了4.8亿美金,这钱可不是小数目啊!
诗涵: 哎,这就让我有点好奇了。既然现在应用层都火成这样了,为什么这种“卖铲子”的模式,还能有这么强大的“吸金大法”呢?它凭什么啊?
若云: 原因很简单啊,因为它们是整个AI大厦的“地基”和“钢筋骨架”啊!你想想,不管上面盖的房子再怎么花里胡哨、再怎么变,它总得有稳固的地基和骨架撑着吧?上层的应用再怎么风云变幻,它们都离不开底层的算力、模型这些“硬核支撑”。这可是一种雷打不动的确定性需求!只要AI这股革命的浪潮不停歇,那对“铲子”的需求就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对那些精明的资本来说,投资最基础的那一层,简直就是搭上了整个行业增长的“顺风车”,稳妥得不能再稳妥了。
诗涵: 彻底明白了!原来基础层才是那个“深耕细作”的肥沃土壤,给上面的应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那咱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应用层,你刚才点名了编程和法律这两个领域,它们到底有什么“独门秘籍”,能率先冲出来,一下子就俘获了资本的“芳心”呢?
若云: 它们啊,都有几个共同的“痛点”,简直就是给AI量身定做的!你想想,这两个领域都特别依赖知识工作者的“脑力输出”,而且每天都得处理海量的、重复性的文本任务,关键是,这些专业人士的时间那可是“寸土寸金”啊!AI一插手,简直就是“神来之笔”,直接把效率拉满,创造的价值那叫一个明明白白。不信你看,AI编程领域里,Anysphere和Turing都轻轻松松拿到了过亿美金的融资;法律这边更夸张,Harvey和Eudia的融资额直接飙到了3亿和1.05亿美金,这速度,简直了!
诗涵: 你刚才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说AI在法律行业已经不仅仅是个“工具”了,而是升级成了“类法律员工”。如果我就是个苦哈哈的律师,你觉得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最直观、最劲爆的感受会是什么?
若云: 哎呀,那感受可真是太爽了!你就想象一下,你突然多了一个全年无休、24小时在线、而且效率高到爆表的“超级实习生”!以前你是不是得吭哧吭哧花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案卷看完,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判例里捞出点有用的,才能把合同初稿磨磨蹭蹭地搞出来?现在呢,这些“苦力活儿”AI几分钟就给你搞定!它可不是那种傻乎乎的搜索引擎,它是真能读懂你的心思,帮你把草稿拟好,把重点总结出来,甚至还能帮你对比分析。这样一来,你那些宝贵的脑细胞和精力,就能完全投入到更高级别的策略制定和客户“谈情说爱”上去了,整个律所的效率和赚钱能力,那简直就是“鸟枪换炮”啊!
诗涵: 听你这么一说,这简直就是一场“效率大革命”啊!编程和法律的成功案例,真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AI在这些专业垂直领域里,潜力简直是深不见底。那我们再聊聊另一个被大家寄予厚望、都觉得是“未来之光”的领域——医疗,它现在进展到哪一步了?
若云: 医疗这个领域啊,那可真是个“超级金矿”,而且它的想象空间,我觉得比法律编程加起来还要大!AI现在在医疗里的应用,已经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试点探索”了,它正在以火箭般的速度,冲向“系统大改造”的阶段。你想想,从医生和患者面对面沟通时的信息采集,到中间医生做临床判断时的辅助决策,再到最后新药研发这种高精尖的活儿,AI简直是无孔不入,把整个医疗链条都给“盘”活了。
诗涵: 哇,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都要把医生护士的活儿都给包圆了,真是太全面了!那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公司,能让我们这些外行也开开眼界?
若云: 那必须有啊!你看,有个叫Abridge的公司,专门做医疗转录的,D轮就融了2.5亿美金!它能干嘛呢?就是医生跟你聊完天,它自动就能把医生的口述记录,变成规规整整的电子病历,省了多少事儿!还有搞医疗大模型的HippocraticAI,B轮也拿了1.41亿美金。更别提AI制药领域的Insilico Medicine了,人家都跑到E轮去了,妥妥的“老牌劲旅”啊。有数据显示,全球超过七成的医疗机构都在摩拳擦掌,积极拥抱AI。今年拿到融资的医疗科技初创公司里,将近四成都是把AI当成自己的“看家本领”呢!
诗涵: 你刚才提到的那个“从试点探索到系统重塑”的转变,我觉得特别值得深挖。这个“系统重塑”,具体来说,到底“重塑”在哪儿了?能给我们描绘一下那个画面吗?
若云: 这么说吧,“试点探索”就像是你在医院某个角落,比如胸外科,偶尔用AI帮忙看看X光片,它就是一个孤零零的小工具。但“系统重塑”就不一样了,那是AI直接“住进”了整个医疗服务流程的“骨子里”!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外挂”,而是成了像水和电一样,片刻都离不开的基础设施。你想啊,病人一踏进诊室,Abridge就开始默默工作了;医生在诊断的时候,AI辅助系统就像个“智囊团”,随时提供决策参考;再到后面的新药研发,AI又像个“超级加速器”,把整个进程往前猛推。它不是单独的App,它是无缝地融入到整个医疗体系的底层,让效率蹭蹭往上涨,成本哗哗往下掉,风险也跟着大大降低。
诗涵: 医疗、编程、法律,这些“明星场景”的异军突起,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核心真相:AI应用现在是真刀真枪地在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而且是那种能持续、能赚钱的价值!这一下,又把我们拉回到了节目开头那个最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AI投资的玩法,正在从以前那种“模型狂热崇拜”调头转向“ARR才是王道”呢?
若云: 核心逻辑啊,说白了,就是市场现在终于“清醒”了,开始老老实实地回归商业的“本源”了。以前,大家一股脑儿地往大模型里砸钱,看的是什么?是那些天花乱坠的技术想象力,估值动不动就几百亿上千亿,简直就是“画大饼”!可它们的盈利模式,说实话,一直都是个大大的问号,烧钱的速度更是吓人。但现在呢,那些聪明的AI应用公司,它们才不傻呢!它们可能自己没能力搞最底层的大模型,但它们特别会“借力打力”,巧妙地利用了现在越来越便宜的算力,精准地瞄准了一个高价值的工作流程,结果呢?收入和估值,那都是“双双坐上火箭”,蹭蹭地往上蹿!
诗涵: 哇,听起来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这种增长,到底有多“逆天”啊?
若云: 那可真是“数据会说话”!惊掉下巴!就拿搞AI编程的Anysphere来说吧,短短三个月,收入直接暴涨了230%,达到了5亿美金,这简直是印钞机啊!Codeium更狠,两个月收入直接翻了2.3倍。还有做音频生成的ElevenLabs,十个月时间,收入狂飙了370%!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ARR啊,是用户们一分一毫、真金白银地用钱包投出来的“信任票”,明明白白地证明了产品就是有价值!
诗涵: 这么说来,如果以前的投资是“画大饼比赛”,那现在就是“看谁能最快把饼吃到肚子里”的“收割大战”了!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是不是就像投资人以前老盯着问“你这工厂盖得有多大,有多气派啊?”,现在直接转变为“你这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底卖得怎么样,有没有人抢着买?”
若云: 妙啊!你这个类比简直是“一语道破天机”!那个所谓的“大工厂”,也就是那些动辄耗资巨大的大模型,光是建起来和维护的成本,那真是“烧钱如流水”啊!而真正能给公司带来滚滚财源、持续不断地产生现金流的,恰恰是那些从“工厂”里生产出来,被市场实实在在接受和追捧的“爆款产品”。ARR,它就是那个最直接、最诚实的“晴雨表”,告诉你这产品到底卖得好不好。它背后代表的,是真真切切的用户需求,以及一个能长久跑下去的、健康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才敢拍着胸脯说:AI投资正在跟模型狂热彻底说拜拜,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谁的ARR更硬核,谁能真正在应用场上“决胜千里”!
诗涵: 既然这些应用公司都有这么“能打”的商业化能力,那那些嗅觉灵敏的顶级风投机构,肯定早就“闻着味儿”赶来了吧?他们都是怎么“押宝”的?
若云: 他们可不是说说而已,那都是真金白银地在为AI应用投“信任票”啊!你看,像光速创投这种圈里的大佬,上半年简直是“火力全开”,投了足足六家公司,其中就有咱们前面提到的企业搜索的Glean和医疗领域的Abridge。还有另一家顶级豪门a16z,也毫不手软地参投了Anysphere、ElevenLabs和HippocraticAI这些,简直就是把各个领域的“明星选手”都给收入囊中了。
诗涵: 这种从以前那种“闭着眼睛押技术”到如今“火眼金睛投场景”的转变,对整个AI生态圈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若云: 这可真是个“大好事儿”!它意味着整个行业会变得更加脚踏实地、更加健康。你想想,这会倒逼着那些创业者,从他们萌生第一个想法开始,就得清清楚楚地琢磨:我这技术到底是来解决谁的“燃眉之急”?我的商业模式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谁会心甘情愿地为我的服务买单?所以啊,未来光是有一个听起来酷炫炸天的技术,可能已经行不通了。你必须得拿出真本事,证明你能把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能持续赚钱的商业价值,跑出一个明明白白的“盈利闭环”才行!
诗涵: 顶级资本都这么“真金白银”地集体下注了,这简直就是对AI应用落地能力投出的“终极信任票”啊!这不禁让我开始琢磨,当未来某一天,所有人都像用“水电煤”一样,轻轻松松就能用上又便宜又好用的算力和大模型之后,AI的这场大比拼,最终会回到一个什么样的原点呢?
若云: 嗯,我觉得啊,最终它会回归到谁能更深刻地理解真实场景,谁能真正地创造出实打实的价值。当那些底层的基础能力,真的像我们家里的“电力”一样,变成了人人都能用的公共资源时,那竞争的焦点就变了!不再是谁能造出更强大的发电机,而是谁能用这些“电”,去点亮生活,创造出那些让大家抢着要、谁也替代不了的“爆款产品”和服务。所以啊,AI未来的这场“龙争虎斗”,绝对不会是模型参数谁更大、谁更酷的比赛,而是看谁能把这份智能,更高效地变成真金白银的生产力!也许,这恰恰预示着,AI真正的、属于应用落地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敲响大门,拉开帷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