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上学那会儿,老师们总给我们画大饼,说什么“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高考多考几分,人生就瞬间起飞了。结果呢?一脚踏入社会,哎呦喂,这现实跟我们听的、学的,简直是南辕北辙啊!
国栋: 哎呀,说到心坎儿里去了!这不就是我们从小被“加法模型”教育给坑了吗?还记得吗,老师永远告诉你,努力占八成,家底儿、聪明劲儿这些嘛,都是添头。就像当年那个衡中学霸,张口闭口要“拱城里的白菜”,骨子里就是这套。可当你发现,大学里跟你一起逃课打游戏的哥们儿,毕业了人家家里安排得明明白白,你呢,只能风里来雨里去送快递,那感觉,是不是就像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啊?!
苏哲: 没错,这种巨大的落差感简直让人想骂街!所以啊,这种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加法思维”,到底错在哪儿了?它背后真正的“潜规则”又是什么呢?
国栋: 嘿,表面上这“加法模型”看着挺公平,但它恰恰把成功的真正秘诀给藏得严严实实!接下来,咱们就得扒一扒那个被大家伙儿忽略了的,但其实更接近真相的“乘法关系”。
苏哲: 喔,听起来这传统的“加法模型”根本就是个坑啊!那成功的真实构成到底是什么鬼?它难道不是那种各占百分比,加起来总共百分之百的饼图吗?
国栋: 绝对不是!它根本就不是什么饼图!它呀,是一个无!限!数!字!的乘法关系:家庭背景乘努力乘智力乘体力乘性格!你想啊,要是你的家庭背景,像二战时广岛刚出生的小婴儿,那简直就是一出生就Game Over了,你其他参数再逆天也没用。所以说,只要一个参数是零,可能所有努力都归零了。但反过来呢,一个参数如果拉得够高,就像阿斗,他有赵云这种“神级资源”傍身,在襁褓里就能“把曹操百万雄兵当草芥”,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乘数效应嘛!
苏哲: 哎呀,你这么一说,这“乘法关系”确实比“加法”更能把现实扒个底朝天啊。那要是某个参数,真的被“拉满”到极致,那会是个什么神仙场面啊?
国栋: 没错,当某个参数真能被拉到满格的时候,那爆发出来的力量,简直能把人吓掉下巴。可问题来了,我们平时嘴上说的“努力”,它真的能被拉到极致吗?接下来,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努力”极限。
苏哲: 刚才咱们聊到这些参数的乘数效应,那其中被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努力”,它真正的极致到底长啥样?不会就是那种,每天傻傻加班十二个小时,然后自我感动吧?
国栋: 绝不可能!加班十二小时,那可能就只是在“磨洋工”,混时间呢。佛陀老人家都说了,真正的努力,那叫“精进”!你想啊,一个小时三千六百秒,一秒里头还有几十个“刹那”,你真能做到每个“刹那”都高度紧张、全神贯注吗?咱们稍微往自己心里头瞅一眼,就会发现,大部分时间都在那儿神游太虚、胡思乱想。一个真正进入“心流”状态的人,能轻轻松松达到普通勤奋者十倍的效率,而佛陀他老人家,据说能达到两百倍!据说连清北的学生,大部分也只是普通勤奋者,能隔三岔五进入两小时“心流”,那都算烧高香了。这,才是真正的“努力拉满”啊!
苏哲: 哎呀,照你这么一说,我们大多数人对“努力”的理解和实践,简直是肤浅到家了!那既然咱们普通人,很难把这些基础属性都给“拉满”,那在现实世界里,我们还有机会出人头地吗?该怎么寻求突破啊?
国栋: 确实,能把这些基础属性都“拉满”的,那简直是凤毛麟角,稀有物种。但这绝不意味着,咱们就没戏了!因为啊,除了这些基础的乘数,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你的人生能收回多少回报,那就是你的——“转换率”!
国栋: 你想象一下啊,你辛辛苦苦发了一批价值三千一百二十五块钱的货。张三呢,人家工作方法用对了,客户一分钱没少,完完整整收到了三千一百二十五块钱的货,你呢,拿到全款,美滋滋。可李四呢,工作方法一塌糊涂,九成的货都给索马里海盗劫走了,你最后只收到了一丁点儿,百分之十的货款。这不就活脱脱是我们的人生回报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由家庭背景、努力啥的各项基础属性乘出来的“三千一百二十五”的基准值。但最终你能收到多少“货款”,也就是你的人生回报,就看你能把这个“三千一百二十五”成功“交付”出去的“转换率”或者说“吸收率”了!
苏哲: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怪不得有些文章里老提什么“七个步骤”、“八个秘诀”的,那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就是提升这种“转换率”的杀手锏呗?它不是改变你天生就有的“三千一百二十五”这个底子,而是让你能把这底子用得更高效、更淋漓尽致,对吧?
国栋: 完全正确!你可以把你的“三千一百二十五”,看作是你天生或者后天辛苦攒下来的“产品库存”,而那些对头的工作方法,就等于是你的“物流管理系统”!你想啊,物流管得溜,你仓库里堆成山的产品,都能顺顺利利送到客户手里,一分钱不少地赚回来。可要是物流一团糟,再好的产品,也只能眼睁睁烂在仓库里。所以说啊,这其实就是在同等级的竞争里,唯一能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归根结底,成功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加法,它是你的基础值,乘以你的转化率!
苏哲: 这么一说,就彻底解释了为什么高考分数高个几十分,人生却不一定能“高”到哪儿去。因为它只决定了你的“三千一百二十五”大概是个什么级别,但完全不决定你这“货”能不能“到货”啊!不过话说回来,提到竞争,我们老觉得身边所有人都是你死我活的对手,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儿跑偏啊?
国栋: 很多人啊,就是被这种“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止的竞争”给洗脑了,天天信奉高考那套“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丛林法则。可你有没有脑洞大开地想过,一个身家千亿的董事长独子,他会放下他那花天酒地的生活,跑来跟你比谁加班时间长、谁改BUG改得快吗?拜托,这种剧情,连网文里的“爽文”都不敢这么瞎编好吗!
苏哲: 嗯,你这么一说,这种竞争观确实是狭隘得有点儿可怜了。那咱们到底该怎么重新“校准”一下自己的竞争观呢?从领导的角度看,他们又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打工人”的呢?
国栋: 你的真正对手啊,往往就是跟你“同温层”里,水平差不多的人。你搞不定的问题,他大概率也搞不定。站在领导的角度,他们手底下可能全是这种水平半斤八两的员工,根本没那闲工夫去分辨你是“三千一百二十八”还是“三千一百二十一”。在他们眼里,你们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围着“三千一百二十五”这条基准线在打转。他们真正能把活儿放心的,是那些懂得工作方法,能把“货”稳稳当当“交付”出去的人!
苏哲: 哇,原来是这样!领导们看重的,根本不是我们那些基础属性上的芝麻大点儿的差异,而是我们实打实的“到货率”和“转化能力”啊!那既然把这些都搞明白了,我们该怎么总结,然后把它付诸行动呢?
国栋: 核心就一句话:赶紧跳出那套“加法思维”的泥潭,大步拥抱“乘法思维”吧!别再老是纠结自己基础属性上那点儿微不足道的短板了,也别把身边所有人都当成眼中钉、肉中刺的竞争对手。你真正的战场,是在你的“同温层”里,去比拼谁的“工作方法”更牛,谁的“转换率”更高!最终决定你人生能收回多少回报的,从来不是你往外发了多少货,而是你发的货里头,有多少是真真正正“到货”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