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网上有些东西,看着看着就感觉哪里怪怪的?就那种,一眼就能看出‘AI味儿’的感觉,特别明显。
晓曼: 哎呀,你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我太懂你说的那个感觉了。尤其是那些标点符号,破折号简直是重灾区。这事儿现在简直魔幻到不行,我前两天看一文章,直接管这叫什么‘针对标点符号的赛博凶杀案’,听着都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原野: ‘赛博凶杀案’?这词儿还挺有冲击力的。不过说真的,我最近也发现,很多人一看到那种长长短短的破折号,还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双引号,第一反应就是:‘哦豁,这又是AI写的吧?’简直成了条件反射了。
晓曼: 可不光是吐槽那么简单。你猜怎么着?X平台上有个挺大的V,叫levelsio,他直接公开喊话,说要屏蔽掉所有带破折号的帖子!这操作简直了,就等于直接给破折号判了死刑啊——你敢用,我就默认你压根儿就不是个人,或者说,你发的东西根本没啥看头儿,直接拉黑。
原野: 我的天,这么狠的吗?但话说回来,这种看起来特别极端的做法背后,到底藏着用户多大的痛点和无奈啊?为什么大家非要把枪口对准这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标点符号呢?
晓曼: 没办法啊,这简直就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的AI内容筛选大法了。你想想,现在AI生成的东西简直是铺天盖地,而且质量还参差不齐,好多时候都是那种套路化的句式,什么‘不是XXX,而是XXX’,还有那些‘一看就是AI’的蹩脚符号,用户早就看腻了,审美疲劳到爆!把这些符号当成‘AI指纹’来一键过滤,听着是有点粗暴,但确实是省心省力啊。
原野: 嗯,我懂了,这根本就是一种无奈到家的自我保护。但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为什么AI偏偏就对这些标点符号情有独钟呢?难道它们就不知道,这么用,不是明摆着自己给自己贴了个‘我是AI’的标签吗?
晓曼: 嘿,这可就说到点子上了,这恰恰是AI学习机制的‘神操作’啊。你想,AI在学习的时候,那可是把人类互联网上所有那些高质量的、经过精雕细琢的文本都当成了‘特级养料’。而在这些文本里,比如那些大部头书啊,深度的分析文章啊,学术论文啊,破折号通常都是用来表示解释、转折、递进的,那可是一种体现逻辑感和层次感的‘高级货’啊。
原野: 所以AI就直接理解成:‘哦,用破折号就等于有文化,有逼格’?是这意思吗?
晓曼: 可不是嘛!文章里打的那个比方简直绝了,说这就像一个刚学会几个成语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恨不得每一段都塞进去。AI它就是这么个‘死脑筋’,机械地认为,把这些符号一顿堆砌,就能让自己的文字看起来倍儿有‘文化范儿’、倍儿有‘逻辑’。它模仿了斯蒂芬·金那种大作家爱用破折号的‘皮毛’,可压根儿就没学到人家背后的精髓和神韵。它就是傻乎乎地在模仿一个‘模范生’的写作模板,结果呢,用力过猛,一下子就露馅儿了,假得不能再假了。
原野: 所以说,AI的这种‘用力过猛’,反倒成了它最明显的‘身份标识’了。那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AI味儿’,咱们人类又是怎么见招拆招的呢?
晓曼: 这可就引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念了,叫做‘示播列’。文章里专门提到了这个典故,说它源自圣经,就是古代两支军队打仗的时候,胜利的那一方为了把混在人群里的敌军给揪出来,就让每个人都发一个特定的音。因为敌军有口音嘛,发不准这个音,所以一开口,嘿,立马原形毕露!
原野: 哎呀,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所以,破折号和双引号,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播列’了?一个用来区分‘是人是AI’的秘密口令?
晓曼: Bingo!完全正确。你只要敢用破-折-号,我就能立马断定,你不是‘咱们自己人’。这听起来确实是一种特别高效的‘生存策略’,但文章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以‘人类自我阉割’为代价的。我们为了能快速把AI给揪出来,竟然宁愿放弃自己语言里那些原本特别丰富、特别有表现力的‘好家伙’们。
原野: ‘人类自我阉割’,这个词儿听着确实有点扎心啊。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策略,长远来看,对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到底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啊?想想都觉得有点后怕。
晓曼: 嗯,这个负面影响,恐怕比我们现在想的还要严重得多。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搞不好,会直接导致我们语言的‘反向进化’。
原野: ‘完美的闭环’?听起来有点细思极恐啊。这个闭环到底是个什么鬼?它对我们的语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晓曼: 这个闭环是这样的,你听听就明白了:第一步,AI通过拼命学习那些高质量的文本,学会了咱们人类所谓的‘高级表达’,比如把标点符号和语法用得那叫一个精准。第二步呢,咱们人类为了跟AI划清界限,开始主动地避开这些‘高级表达’,因为它们闻起来‘AI味儿’实在是太冲了。然后第三步,更绝的来了,AI的下一代模型,它又会把咱们人类这种‘自甘堕落’、变得更口语化、甚至错误百出的文本,当成新的学习材料!
原野: 我好像,真的有点明白了。这不就是说,AI在拼命往‘文化人’的方向上靠,结果咱们人类为了证明自己不是AI,就得拼命让自己变得‘不像文化人’。然后呢,AI又反过来,学咱们这种‘不像文化人’的表达?这简直是永动机啊!
晓曼: 可不就是这样吗!这种‘反向进化’可不光体现在标点符号上了。就拿‘的、地、得’来说吧,现在如果你把它们用得特别标准,一丝不苟,反而会被人怀疑是不是AI写的。反倒是那些把它们混着用,甚至用错的人,看起来才更‘接地气’,更‘真实’。还有打字,你规规矩矩地打一串‘哈哈哈哈’,可能就不如打一串乱七八糟的‘hhhhh’或者‘哈哈哈嗝’显得更像真人,更有人味儿。
原野: 天呐,如果这种趋势一直这么下去,那我们未来的‘人话’,到底会变成个什么鬼样子啊?这不就意味着,咱们正在主动地,往一种‘反智’的表达方式上靠拢吗?想想就有点心塞。
晓曼: 文章最后,还真是抛出了一个特别让人‘脊背发凉’的预测。说未来啊,最能证明你是个‘人’的表达方式,可能再也不是诗人那种字斟句酌的诗句了,也不是学者们逻辑严谨到无懈可击的论述。
原野: 那会是什么?总不能是胡言乱语吧?
晓曼: 你恐怕想象不到。它可能就是一句带着错别字、夹杂着各种语气词,甚至听起来有点语无伦次的‘废话’。比如说,‘卧槽,这玩意儿...呃,咋说呢,就那样吧,你懂的。’这种充满了犹豫、词穷和各种不确定性的表达,反而成了咱们人类区别于AI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了。
原野: 哎,听着还真有点悲凉啊。我们从标点符号的‘无辜牺牲’开始聊,结果最后却发现,这搞不好是一场波及咱们整个语言体系的‘无差别绞杀’。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人,咱们好像正在主动地,把语言的精确性和丰富性给‘扔掉’了。
晓曼: 是啊,这可能就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惨痛代价’吧。当一个社会,开始把‘不完美’甚至‘反智’当作是‘人性’的唯一证明时,咱们失去的,恐怕就不仅仅是那么几个标点符号了。更可怕的是,我们可能会丢掉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思考深度,以及文化的那份厚重。这才是这场‘赛博凶杀案’背后,真正让人细思极恐,最值得我们所有人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