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最近刷新闻,高盛那份报告直接把我给看懵了,说AI可能要取代全球三亿个全职工作岗位。三亿啊,这数字听着简直像科幻片里才会有的情节,但它现在就摆在我们眼前了。你说,咱俩现在干的这活儿,五年后它还会在吗?这问题我真不敢细想。
晓曼: 你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在问自己的“终极拷问”啊!高盛那个三亿的数字,确实是像一记重锤,直接敲在了我们这些打工人的心坎上。而且不光高盛,世界经济论坛也跟着补了一刀,说未来五年,全球大概有23%的岗位要“大变身”。你想想,那些特别重复、特别流程化的活儿,像什么电话客服啊,敲数据的录入员啊,还有那种初级的翻译,简直就是AI的“重点关照对象”,分分钟可能就被优化掉了。
原野: 那咱们也别光顾着吓自己了,凡事都有两面性嘛,是不是也意味着,AI这波浪潮,其实也在给我们冲刷出一些新的机会呢?
晓曼: 那可不!这就像开盲盒一样,有“惊”肯定也有“喜”。你看,以前谁听说过什么AI训练师、提示工程师这种职业啊?听着都像科幻小说里的角色。结果现在呢?这些岗位直接成了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抢手得很!所以说,AI它可不是只知道“拆台”,它同时也在给我们搭建一个全新的职业大舞台呢。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I这股劲儿真是来势汹汹,方方面面都给咱们搅合了个底朝天。那面对这么大的变化,咱老百姓,不对,咱打工人,到底该怎么给自己“升级打怪”,才能在这未来职场里不至于被拍在沙滩上呢?
晓曼: 说到点子上了!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的能力得来一次“大变身”。以前啊,我们老说智商IQ情商EQ多重要多重要,那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呢,一个新的词儿,“AIQ”,它正悄悄地、但又势不可挡地闯进我们的视野里了。
原野: AIQ?听着怎么有点像智商情商的那个“商”啊?这到底是个什么新鲜玩意儿?它对我们以后找工作、保饭碗,到底意味着啥啊?给大伙儿好好科普科普呗。
晓曼: 你理解得没错,就是那个“商”!简单来说,就是你跟AI“玩儿”的能力,包括你能不能理解它、能不能用它、能不能跟它一起搭档干活儿,甚至更高级一点,能不能“驾驭”它。现在公司招人,眼光可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不再光看你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更看重你是不是一个“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高手。尤其现在那些“AI原生代”的孩子们,他们生下来就跟AI一起长大,天生就把AI当成手机一样用得溜溜的。咱们这些“老人家”,可得赶紧跟上这节奏了,不然就真掉队了。
原野: 哦,那是不是说,AIQ的核心,就是咱们得学会各种五花八门的AI工具,然后把那个写提示词(Prompt)的本事练得炉火纯青,这些硬核技能才是王道?
晓曼: 嗯,你说的这确实是其中一块儿,但它可不是全部。你想想看,现在AI回答问题那叫一个快、一个准,跟开了挂似的。所以啊,在这个“答案唾手可得”的时代,反而是你“会提什么问题”,比“能给出什么答案”要重要得多。怎么把问题问得又准又狠,怎么对AI给出来的东西保持一点“批判性思维”,别它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过招啊。
原野: 嗯,这倒是提醒了我。除了这些跟AI打交道的“硬功夫”,你有没有觉得,那些咱们以前觉得软绵绵的技能,像什么沟通能力啊、同理心啊,在未来这种人机协作的大趋势下,它们是不是反而变得更“硬核”了?它们的价值会怎么体现出来呢?
晓曼: 那必须的!简直是硬得不能再硬了!这可就是我们人类压箱底的宝贝,AI再怎么厉害,它也学不来。你想啊,AI可以帮你处理海量数据,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它能有真正的同理心吗?能跟你进行那种带着感情、带着信任的复杂沟通吗?不可能的!所以说,这些只有我们人类才具备的“独门绝技”,在未来,那可就是实打实的核心竞争力,谁有谁牛!
原野: 所以听下来,核心能力大转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坎儿了。但话说回来,现在这知识更新的速度,简直比高铁还快,咱们怎么才能像个永动机一样,持续地给自己充电,保持竞争力,最终才能真正地从一个“普通打工人”,进化成一个“AI时代的智工人”呢?
晓曼: 没错,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就直接把我们引向了一个“不得不选”的答案——终身学习。你想想看,现在AI技术每天都在“变脸”,我们学新知识的速度,是不是感觉已经彻底跑不过知识被淘汰的速度了?就像你刚学会一个软件,它马上就出新版本了,那种感觉!
原野: 哎呀,你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就是那种,刚把一个新工具研究明白,结果转头就发现,市面上又出了个更牛、更智能的。这种“知识保质期”越来越短的现状,对我们平时学习的方式,到底是个什么考验啊?
晓曼: 考验可大了去了!它告诉我们,以前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彻底过去了,再也不能抱着老黄历不放了。我们每个人都得主动给自己画好学习路线图,别指望谁来喂你。可以多利用那些碎片化的时间,搞点“微学习”,或者直接跳到项目里去,边干边学,那才叫真本事。当然了,光靠个人努力也不行,企业也得给力啊,得提供培训,更重要的是,得给员工创造一个“犯错也无妨”的环境,鼓励大家去大胆尝试新东西。这可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缺一不可。
原野: 嗯,听你这么一分析,感觉在AI这个大浪潮里,无论是咱们个人,还是公司企业,都得把“持续学习”和“不断进化”刻在骨子里,这才是活下去的硬道理。那在节目的最后,咱们再来聊一个更扎心、更深层次的问题吧:AI的到来,到底是给所有人铺开了更多康庄大道,还是会把咱们职场里的“马太效应”给无限放大呢?
晓曼: 哎呀,你这问题可真是问到痛点了,这恰恰就是最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地方。你想啊,AI这玩意儿,它可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就玩儿转的,它是有门槛的。那些本身就有资源、有先见之明、跑得快的人,他们就能把AI当成加速器,嗖一下把自己提升到更高的段位;而那些没跟上的,可能就真的会被甩得远远的,连车尾灯都看不见了。所以未来职场这条河,可能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有工作”和“没工作”的区别了,而是“AI时代的智工人”和“传统打工人”之间,一道宽得吓人的鸿沟。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马太效应嘛!咱们怎么才能不掉进这道沟里,甚至是帮别人也跨过去,这真是我们每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得好好琢磨的大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