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批集采:药价“过低”引争议,原研药集体“消失”
Tony An
0
7-4第十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集采)以平均降幅73%再创新高,但采购规模缩水,且除一家外资企业外,所有原研药均“出局”。此次集采引发了关于“过低”价格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争议,以及原研药在公立医院市场“集体消失”的趋势,凸显了医保政策在控费与保障患者用药选择权之间的矛盾。
第十批集采特点与结果
- 降幅新高与规模缩水: 本次集采取消了“降价至少50%”的拟中标要求,但中标产品平均价格降幅仍高达73%,采购规模仅85亿元,最终合同金额13.17亿元,相比采购规模缩水85%。
- 企业竞争加剧: 共有387家企业(按上市许可持有人母公司计)入围,竞争激烈,“录取率”下降(如:10进8变为10进6)。
- 原研药集体“出局”: 除一家乌克兰企业中标外,其他原研和外企全部“出局”。
- 中标企业分布: 倍特药业和石药集团各有15个产品中标,科伦药业12个,华润医药10个。
“过低”价格的争议与回应
- 质量担忧: “3分钱阿司匹林”话题引发对“过低”价格可能导致质量下降的担忧。
- 企业回应: 京新药业、石药集团等中标企业表示,通过规模效益可保证质量和供货,且药品原料成本透明,不会低于成本报价。
- 监管强调: 相关部门表示集采中选产品受到药监部门严格监管,多家中选企业的产品通过国内外药监检查和市场抽检,质量合格。
- 矛盾核心: 药品兼具商业与社会属性,医保“保基本”原则与临床一线对效果的期待存在差异。
原研药的“集体消失”
- 参与度变化: 原研药从第一批集采扩围的短暂积极参与,到后续热情消退,直至第十批几乎全部消失。
- 政策挤压: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执行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政策信号,进一步压缩了未中选药品在院内的使用空间。
- 医院管理转变: 药品从医院利润项变为成本项,医院倾向于“一刀切”只采购中选品种,以降低管理成本和避免解释麻烦。
- 患者选择权受限: 医生和患者失去药品选择权,导致礼来择思达、勃林格殷格翰沐舒坦等原研药退出中国市场,或需院外高价购买。
集采政策的展望与反思
- 未来重心: 集采政策旨在挤出仿制药价格水分,未来工作重心应在保质量、保供应方面,并避免考核指标“一刀切”。
- 螺旋上升的进步: 行业进步是螺旋上升过程,新政策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创造新的问题。
- 政策包容性: 专家认为医保政策改革应具备一定的包容性和弹性,以保障患者的用药选择权,尤其是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充分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