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栋: 最近我刷新闻的时候,看到一个特别炸裂的消息。你知道吗?在肿瘤临床试验这个医药研发最关键的赛道上,咱们中国居然已经悄无声息地,就这么冲到了世界第一!当时我就震惊了。你说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晓曼: 可不是嘛!你说的这个数据,简直让人下巴都要掉了。最新的报告里头,中国公司自己发起的肿瘤试验,已经占了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九!这哪儿是简单的数字啊,这简直就是咱们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打实地“C位出道”了。但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我们发现啊,以前那种大家觉得很重要的III期临床试验,它占比反而下来了,反倒是那些早期研发,就是I期、II期的试验,噌噌地往上涨。这个结构变动,里头的故事可就多了。
国栋: 所以说,从“打扫战场”转向“开疆拓土”,这种重心前移,到底是全世界都在这么玩儿,还是说,咱们中国市场有自己一套“独门秘籍”?那跨国大药企和咱们本土的创新药企,他们在这场转型里头,扮演的角色和用的招数,是不是也大不一样呢?
晓曼: 哎,你说得太对了,两者兼有。全球来看,新药研发确实都在往早期挪,大家都是想着能早点儿把那些“潜力股”给挖出来。但咱们中国这儿,它就有点儿自己的“中国特色”了。你看那些跨国大药企,他们在咱们这儿玩儿得更“精”,专门挑那些特别对中国市场胃口的早期项目来做。而咱们本土的这些创新药企呢,它们现在正在经历一个从“跟着跑”到“领着跑”的转型期,所以它们就更拼了,恨不得从一开始就抓牢创新的“方向盘”。
国栋: 嗯,听你这么一说,我懂了。一个是在玩儿“精准狙击”,另一个呢,是在搞“全面撒网”。那咱们再聊点儿实在的,具体到怎么把事儿办好,不是常说嘛,“组织架构决定效率”。在临床开发这种跟搭乐高积木一样复杂,还特别烧脑的领域,到底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能让这些公司像火箭一样,嗖地一下就冲出去呢?
晓曼: 你这可真是问到点子上了,这就是咱们研究的核心发现。现在这个行业里啊,有那么几种比较典型的组织架构。其中最最主流的一种,我们叫它M1模式。你知道吗?差不多七成的受访企业,都选择了它。这M1模式呢,就是把临床医学和临床运营这两个“大心脏”部门,都塞到一个负责人下面统一管。尤其是在咱们本土的创新药企里头,那更是压倒性优势,超过八成都在用这套路。
国栋: M1模式,统一管理。听着就觉得,哎呀,这效率肯定杠杠的。那咱们来个形象的比喻吧,如果把临床开发想象成一支特种部队,那这个M1模式和跟它不太一样的M2模式,它们分别像是什么样的“指挥部”呢?是那种“一言堂”还是“各司其职”的?
晓曼: 这个比喻简直绝了!M1模式,你就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联合作战司令部”。那些出谋划策的医学专家,还有负责跑腿儿、搞后勤的运营团队,他们都直接向同一个“大将军”汇报。这好处嘛,就是决策起来快刀斩乱麻,沟通起来嗖嗖的,反应速度也快,特别适合咱们本土这种“时不我待”的快节奏环境。那M2模式呢,它就有点儿像“兵分两路”了,医学团队归全球的医学总部管,运营团队归全球的运营总部管,咱们中国的负责人呢,更像是个“传话筒”或者“协调员”。它的强项就在于,能保证全球战略和标准,那叫一个“一碗水端平”。
国栋: 哎呀,这下就有意思了。听你这么一说,M1模式在咱们本土这块儿,效率肯定是要飞起来的。但它要是跟全球的项目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会不会遇到什么“水土不服”的挑战啊?反过来想,M2模式为了追求那种全球“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是不是就得牺牲掉一些在咱们中国的“地利优势”呢?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晓曼: 你这可真是问到“七寸”上了,这正是最关键的权衡点。按理说,M1模式在本地效率上应该“遥遥领先”,但我们调研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特别“反直觉”的现象。在那些跨国大药企里,反而是采用M2模式的,就是那种全球职能线汇报的公司,他们的整体效能指标反而更高,而且效率提升的幅度也更大。这可能是因为啊,对于那些“航空母舰”级别的全球大药企来说,保持全球研发的同步性和标准的统一性,它带来的那种长期的“隐形”收益,远远超过了M1模式在本地带来的那些短期的沟通便利。
国栋: 哎,看来这效率啊,真不是光看表面功夫就能说清楚的。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去“量化”这种效率上的差别呢?现在大家都在喊“降本增效”,这种大环境下,到底是咱们本土的药企更“能打”,还是那些跨国巨头依然“宝刀未老”呢?
晓曼: 从咱们手头的数据来看啊,这双方真是“各有各的精彩”。你看,2024年跟2023年比,整个行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临床开发的人员配置都在往下走。但里头最“猛”的,就是咱们本土的创新药企了,他们不仅人员配置降得最多,效率提升的幅度也是最大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真是“身手矫健”,能像变色龙一样,快速调整自己去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国栋: 本土药企都在“瘦身健体”,那那些跨国大药企呢?他们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人均负荷”特别重,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表现得怎么样啊?是“稳如老狗”还是也开始“卷”起来了?
晓曼: 跨国药企呢,他们的强项就体现在“人均产出”上了。你想啊,他们的临床项目经理,还有那些临床研究专员,一个人要负责的项目数量,还有招募的患者数量,那都比本土药企高出一大截。这背后,是他们那套成熟得不能再成熟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在“撑腰”。但这里头啊,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秘密”:那些越是依赖外部派遣员工的跨国公司,他们的整体人员投入效率,反而越“拉胯”。
国栋: 哎,你的意思是说,这“外援”请多了,反而可能成了“猪队友”,拖了后腿?这确实有点儿颠覆我的认知了。说到底,效率这事儿,最终还得靠“人”来搞定。那咱们聊了这么多组织架构啊、效率啊,不如再看看这人才市场,现在又刮起了什么“妖风”呢?
晓曼: 现在这人才市场的“风向”啊,那真是变得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大概就以2022年为界吧,整个行业一下子就进入了“存量厮杀”的时代,大家跳槽都变得特别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踩了坑。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回流潮”,前几年那些从大药企跳到新兴Biotech去“闯荡”的人才,现在又开始往大型外资药企“抱大腿”了。与此同时,那些老牌的、根基特别稳的本土药企,也成了大家眼里的“香饽饽”,现在基本上就是“三国演义”,三足鼎立了。
国栋: 看来市场是彻底“冷静”下来了,大家找工作也更看重“铁饭碗”和“大平台”了。那在这样一个“卷”到极致的时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临床开发人才呢?是那种只懂一个领域的“专科医生”,还是什么都来一点的“全科大夫”呢?
晓曼: 现在最抢手的啊,那绝对是“复合型”人才。具体点儿说呢,有这么几个方向:首先,你得有把新药成功推上市的“光辉履历”,尤其是那种海外注册的经验,那简直是“稀缺资源”。其次,你得在某个核心治疗领域“深耕细作”,能跟公司的研发管线“无缝对接”。第三,也是最最要命的,就是要有那种“多面手”的能力,比如既能搞懂研发的科学逻辑,又能玩转商业化的市场思维。这种“全能型选手”,现在简直是“千金难买”啊!
国栋: 嗯,我算是明白了,现在这已经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了,而是看谁的“十八般武艺”更全面。那咱们再把眼光放远一点,展望一下未来三到五年,咱们中国的临床开发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到底会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呢?那些搞研发的大佬们,他们心里最“期盼”的,又是什么呢?
晓曼: 他们的期待啊,简直可以说是“雄心壮志”,听着都让人热血沸腾。那些跨国大药企的中国区负责人,他们巴不得未来中国能参与所有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甚至在某些特别重要的疾病领域,能从一开始就跟全球同步开发,最终实现新药在全球“同步上市”的梦想。而咱们本土药企的老总们呢,他们就更关注怎么把AI这些“黑科技”用起来,而且他们坚信,人才啊,才是未来竞争力的那个“铜墙铁壁”。
国栋: 一个呢,是想着怎么全面融入全球体系,另一个呢,是想着怎么靠技术“弯道超车”和打好人才基础。那为了把这些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咱们到底需要采取哪些“杀手锏”呢?
晓曼: 核心呢,就这么几点:首先啊,得让咱们中国更早、更深入地“扎”进全球的开发体系里,不能老是当研发的“最后一站”。其次,就是得赶紧搞数字化转型,用科技来“开挂”提升效率。再来,就是得卯足了劲儿,把咱们本土人才的全球竞争力给“拉满”。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合作,无论是跨国药企和本土Biotech的“联姻”,还是产学研的“强强联合”,“抱团取暖”搞创新,那绝对是未来的大方向。
国栋: 这么一听啊,咱们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临床开发,那真是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上,前头既有“金山银山”,也有“刀山火海”。但不管未来怎么样,有一点我是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的。
晓曼: 没错!未来的这场大变革,谁能笑到最后,谁能成为真正的“王者”,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靠效率“杀出重围”,最终,还得是依靠那些“顶尖高手”,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赢得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