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哎呀,2024年这才过了一半,我就感觉AI这东西,它不光在云端跑代码了,而是真真切切地跑到我们眼前,能摸到、能戴在身上了。你看从AI Pin到各种智能眼镜,简直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突然就冲到你家客厅了一样。那这股风,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真的要颠覆我们的生活方式啊?
林溪: 没错,你这话说得太对了!这股AI硬件“实体化”的浪潮,简直是扑面而来,快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而且我跟你说,它跟我们之前见过的那些智能手环啊、VR头显啊,那些热潮完全不一样,这回可是动了“真格”的,有本质上的区别。
子墨: 噢?还动了“真格”的?那赶紧给我讲讲,到底有啥本质区别啊?这波AI硬件的大爆发,它背后最硬核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林溪: 核心驱动力,我觉得有两大块。首先,就是生成式AI技术它自己开挂了,尤其是像GPT-4V这种多模态大模型,它可不是简单的“听话照做”了,它能真正理解你看到、听到的一切,给设备装了个能思考的“智慧大脑”。你想想,这多厉害!再来一个,就是我们设备端的芯片算力也跟着上来了,AI模型可以直接在你的小眼镜、小耳机里跑,不用啥事儿都往云端传,这样反应快得飞起,还能顺便把你的小秘密保护得好好的。
子墨: 哇,这么说就是“大脑”变得超级聪明,而且还能被硬生生塞进这么小的设备里,这简直是科幻照进现实啊!那除了技术啊、资本啊这些大推手,是不是我们用户自己也“推波助澜”了呢?毕竟,大家是不是越来越受不了每天低头看手机屏幕了?我反正有点儿审美疲劳了。
林溪: 你说得太对了!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而且是用户发自内心的推手。我们现在对那种更自然、更“无感”的交互方式,简直是望眼欲穿。谁不想技术就像个贴心小助手,默默地融入你的生活背景里,而不是你总得吭哧吭哧掏手机、解锁、打开APP啊?AI硬件就特别巧,它刚好满足了我们这种“解放双手双眼”的终极幻想。
子墨: 哇塞,这么一听,AI硬件的这波崛起,简直是技术、市场、用户需求三方力量的“天作之合”啊。但是话说回来,光有这些还不够吧?要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真金白银地掏钱买,而且买回家还能持续用下去,而不是新鲜劲儿一过就吃灰,这中间的“用户接受度”问题,可就不得不提了。
林溪: 没错,这绝对是目前摆在面前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虽然那些描绘的未来蓝图听起来美轮美奂,但现实是,很多AI硬件,尤其是咱们今天聊的AI眼镜,用户买回去新鲜劲儿一过,就真的成了“吃灰神器”了。搁那儿积灰呢!
子墨: 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拿AI眼镜来说吧,它不是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下一个“iPhone时刻”吗?可我看它总是在设计啊、功能啊这些方面卡壳。到底有哪些是它现在想迈都迈不过去的坎儿呢?
林溪: AI眼镜啊,它现在就卡在一个特别经典的“两难”境地:美观和功能,你到底要哪个?你要是做得跟普通眼镜一样轻巧好看,那电池啊、芯片啊、摄像头啊,这些玩意儿往哪儿塞啊?可你要是把功能堆得满满的,那外形就变得特别奇怪,谁会戴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出门啊?还有续航、发热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简直是“月经贴”了。但我觉得最致命的,是很多人发现,买回来除了偶尔偷拍个照,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AI功能,用得少之又少,因为它就没一个让人非用不可的“杀手级应用”。
子墨: 哎呀,你这么一说,这不就有点儿“死循环”了嘛!为了让AI功能更牛叉,设备就得不停地用摄像头、麦克风收集数据,但这就直接踩到用户和旁边人的隐私“红线”了。这技术能力蹭蹭往上涨,可用户心里又犯嘀咕,这种“相爱相杀”的紧张关系,到底要怎么才能化解呢?
林溪: 哎,这真是个烫手山芋。你想想AI眼镜上的那个录像提示灯吧,它本意是为了保护隐私,让你知道“我在录哦”,但反过来,戴着它的人就觉得自己像个“行走的监控摄像头”,浑身不自在。要解决这种别扭劲儿,我觉得可能得从那些更“无感”、更私密的场景入手,而不是一上来就想着让它变成“全知全能”的超人。说白了,技术再牛,也得尊重咱们人类心里的那道防线。
子墨: 这么看来啊,AI硬件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不单单是技术上要攻克难关,更重要的是得摸透咱们用户的心思和使用习惯。那面对这么多拦路虎,有没有哪款产品,它就偏偏杀出重围了,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呢?
林溪: 当然有!你别说,Meta跟雷朋合作的那个Ray-Ban智能眼镜,我觉得就特别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
子墨: 没错!你提到它我就来劲儿了。现在市面上简直是“百镜大战”啊,各种AI眼镜层出不穷,可Meta Ray-Ban都发布两年了,那些模仿者还是望尘莫及。它到底有什么“独门秘籍”,能这么成功啊?
林溪: 它成功的秘诀,说白了就是它“不那么AI”。它首先是个什么?它首先是雷朋出品的一副时尚眼镜,你戴出去是好看的,是有范儿的!然后它才是一个能拍照的智能小玩意儿。它根本就没把自己包装成什么“黑科技”的代表,反而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特别潮的生活方式单品。大家买它,就是因为它好看、酷毙了,然后那个拍照分享的核心功能,又确实方便到不行。它就这么精准地切入了用户最直接、最简单的那个需求。
子墨: 嗯,这个思路真的很有意思,有点儿“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觉。那这么说来,如果咱们把各种形态的AI可穿戴设备,比作不同功能的小工具,比如眼镜、耳机、戒指什么的,它们各自最擅长捕捉和处理哪种数据呢?或者说,它们最适合干什么活儿?
林溪: 哎,你这个比喻简直绝了!眼镜嘛,它就是我们眼睛的延伸,是你的“第一视角相机”,最擅长捕捉你眼前看到的一切视觉信息,说白了就是“我看到了什么”。耳机呢,那就像你的“私人听觉助理”,最适合搞语音交互啊,听听私密信息啊,不打扰别人。而像智能戒指这种,它就更像个“生理状态监测器”,默默地帮你追踪心率、体温这些身体数据。它们是各有所长,互相补充,可不是要互相取代的关系。
子墨: 这么一分析Meta Ray-Ban的成功案例,我们好像明白了,AI硬件要想混得好,也许不是非得一上来就想着“取代一切”,而是要先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那这可就引出了一个咱们听众朋友都特别关心的问题了:AI硬件跟我们每天寸步不离的手机,未来到底会是啥关系?它真能把手机给“干掉”吗?
林溪: 嗯,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在未来大概5到10年之内吧,各种各样的AI硬件,它多半还是得乖乖地当手机的“附属品”,或者说,是手机功能的一个延伸。
子墨: 附属品?你这话说得可够保守的啊!意思是说,手机在我们数字生活中的“霸主”地位,短时间内是雷打不动了?
林溪: 对!就是这个意思。手机啊,它依然是我们个人计算和所有数据的“指挥中心”,是那个算力最强劲、屏幕最大、功能最全面的“宇宙母舰”。而AI眼镜啊、AI耳机这些小设备呢,它们更像是这艘“母舰”派出去的“侦察机”或者“登陆艇”,虽然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用起来确实更方便、更高效,但它们要获取信息、执行任务,到头来都得跟手机这个“中心”协同作战。所以,AI眼镜现在更像咱们手机的一个“小跟班”,而不是想取而代之的“新霸主”。
子墨: 哈哈,这个“母舰”和“侦察机”的共生关系,听起来还挺有画面感的。那具体到日常使用中,这种关系会怎么体现呢?AI硬件它到底是怎么“锦上添花”,增强手机功能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手机已经能做的事情?
林溪: 它们会专门去做手机“分身乏术”的事情。举个例子,你正在跟朋友聊得眉飞色舞,突然看到一个超棒的瞬间,你用眼镜轻轻一碰就拍下来了,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几乎无感。但如果让你掏出手机、解锁、找到相机APP、再打开,那个精彩瞬间可能早就溜走了。AI硬件呢,它就负责前端最方便快捷的交互和数据采集,手机呢,则在后台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支持。这两者一协同,那用户体验才能真正做到“无缝衔接”。
子墨: 哇,你这么一说,这种看似默契的协同生态背后,其实还暗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啊!我们都看到了,硬件厂商跟那些手握大模型的互联网巨头,现在都在积极布局AI硬件这块大蛋糕。那在这场“巨头之战”里,他们是互相对着干的竞争多一点,还是互相抱团取暖的合作多一点呢?
林溪: 哎,这可真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竞合”。你想啊,像手机厂商这些硬件大佬,他们心里可着急了,就怕自己辛辛苦苦造出来的设备,到头来成了大模型厂商的“数据管道”,用户只认AI不认品牌。可大模型厂商也挺焦虑啊,他们的AI再聪明,也得有个“肉身”才能真正接触到咱们这个物理世界啊!所以呢,这两边儿是既要握手合作,又在暗戳戳地争夺整个生态系统的话语权,谁都想当老大。
子墨: 这种“相爱相杀”的竞合关系,对咱们普通用户来说,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它会像催化剂一样,让更多创新冒出来,还是说,会搞出一些新的“数字壁垒”来啊?
林溪: 短期来看呢,这种激烈的竞争肯定能加速创新,对咱们用户来说,能用上更多更棒的产品,那是妥妥的好事。但要是放眼长远,确实也存在形成新“壁垒”的风险。不过话说回来,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中,大家也都在摸索,到底AI硬件的“终极形态”会是什么样子。
子墨: 哎,说到这个“终极形态”,那在你心里,AI硬件的终极梦想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真正理想的个人智能伴侣,它应该具备哪些“超能力”或者说特质呢?
林溪: 我觉得啊,它应该有三个特别核心的特征。首先是“记忆”,它得是个“活字典”,能记住你的喜好啊、你们之前聊过啥啊,得有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每次跟你对话都像“初次见面”,问你“你是谁啊?”。其次是“主动”,它不能老是傻傻地等你发号施令,而是能根据你当时的状态、所处的环境,主动给你出谋划策,提供帮助。最后一点,就是它得“极致便携”,要完全融入你的生活,让你几乎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它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子墨: 哇,记忆、主动、便携!这听起来简直就是我们梦想中的那个,能真正“读懂你心”的智能伴侣啊!太棒了!今天真是收获满满,从AI硬件这股热潮是怎么兴起的,到它跟我们手机到底是个啥关系,再到它未来的终极形态,感觉眼前一下就清晰明朗了。看来啊,这场关于AI和我们人类到底怎么“和平共处”、“共同进化”的探索,真的才刚刚拉开序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