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我最近看到一个故事,简直是让人眼眶湿润。就说有位爸爸,得了晚期癌症,那肿瘤大到医生都直摇头,说这手术风险太高了,一家人直接就跌到谷底,绝望透顶。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女儿,也不知道从哪儿翻出来一本放了一年多没看过的癌症科普书,愣是通宵给啃完了。第二天,医生一提出个新方案,她凭着书里学到的那点儿知识,二话不说就拍板了,还把家里人都给说服了。你说这事儿是不是特别神奇?
林溪: 哎,这个故事我也听过!简直是现实版的奇迹啊。那个新的治疗方案效果简直是出乎意料的好,肿瘤居然肉眼可见地缩小了,她父亲后来不但获得了手术机会,而且手术还特别成功。真是太不容易了。
子墨: 是啊,后来这女儿专门去感谢了那本书的作者,说以前觉得‘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是句空话,现在才发现它真不是说说而已。这事儿也让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你看,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大家都在说信息传播多方便多快捷。可对于咱们医学科普这块儿,尤其在现在这个算法横行的时代,你觉得做科普是变得更容易了,还是反而更难了呢?
林溪: 嗯,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有意思。说实话,从我们这些做科普的人角度来看,传播的渠道啊、效率啊,那肯定是大大提升了。可你要说对那些真正急需信息的人,比如病患和他们的家属,情况就复杂多了,甚至可以说,想找到准确的信息,反而变得更难了。
子墨: 哎,这我就有点儿想不明白了。按理说,传播效率高了,信息量大了,大家找东西不应该更容易吗?怎么反而更难了呢?
林溪: 这事儿啊,就得从好多年前的那个‘魏则西事件’说起了。那件事儿,真的让我更坚定了做科普的决心,也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算法在医疗信息这块儿,能带来多大的风险。简单粗暴点儿说,算法这玩意儿,它让那些假消息、不靠谱的东西,传播起来也更快了,更广了。
子墨: 哎,你这么一说,确实是。魏则西事件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网上这些信息真的是鱼龙混杂,什么都有。那咱们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想想,当他们心急火燎地在网上搜疾病信息的时候,这个算法到底是怎么个操作,反而让他们掉进‘信息茧房’,甚至直接跟‘骗子’打上交道的呢?
林溪: 你可以把算法想象成一个超级精明的导购员。你不是在网上搜索信息吗?它就根据你以前都搜过啥、点过啥,你的兴趣爱好,甚至是你现在这种焦虑啊、恐惧啊的情绪状态,给你精准推送那些你可能‘爱看’或者‘容易相信’的内容。这要是在娱乐八卦那块儿,可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到了医学领域,它就可能直接把你领到一个全是虚假希望和诈骗的深渊里去。
子墨: 哦,就像那些一听就特别玄乎、特别神乎其神的治疗方法吗?
林溪: 没错,就是那些动不动就打着什么‘国外最新尖端技术’或者‘祖传秘方’幌子的骗局。算法一旦发现你对这些东西有点儿兴趣,那可了不得了,它就会没完没了地给你推类似的内容,让你在这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越陷越深,还以为自己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呢,结果呀,其实是自己一脚踩进了陷阱里。
子墨: 这么看来,算法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结果在医疗科普这块儿,它反而成了一把双刃剑,真是让人细思极恐。既然这样,咱们这些普通人,到底该怎么避开这些坑呢?尤其是在面对像癌症这种又复杂又让人害怕的疾病时,又有哪些常见的误区,是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多加警惕的呢?
林溪: 大家对癌症最普遍的误解,主要就集中在两点。第一呢,就是觉得癌症嘛,那是治不好的绝症,一旦得了,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第二点呢,是认为所有的癌症治疗方法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化疗啊、放疗啊这些。
子墨: 嗯,你说的这两个误解,确实是太常见了。那它们会怎么影响患者的判断和最终的治疗选择呢?
林溪: 那影响可太大了。你想啊,首先,要是觉得癌症就是绝症,那很多人可能就直接放弃了正规的治疗,病急乱投医,啥都敢信。其次呢,如果对癌症的复杂性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就特别容易被各种所谓的‘神药’给忽悠瘸了。其实,咱们科学界老说一句话,叫‘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癌症是完全相同的’,就算同样是肺癌,治疗方案也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这种对癌症‘千瘤千面’的认知不足,往往就导致患者的钱,哗啦啦地花在了根本不该花的地方。
子墨: 花在不该花的地方?这个‘不该花’到底有多大的损失啊?
林溪: 这儿有个数字,听了你可能要心疼:肿瘤患者啊,有高达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用,是花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三个月里的。而很多时候,那个阶段的治疗,其实已经没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了。最后呢,钱也花光了,人也没能留住,这简直是人间最大的悲剧啊。
子墨: 听到这个数字,我这心里真是特别难受。可话说回来,人在绝望的时候,真的会抓住任何一点点希望,哪怕那希望是假的也行。那从咱们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说,您能不能给我们好好讲讲,那些打着‘祖传秘方’旗号的‘偏方’,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但救不了命,反而可能把人往火坑里推呢?
林溪: 是啊,面对那种绝望,你别说,错误的希望比根本没有希望还要可怕。所以对于癌症患者和家属来说,第一时间冲出去找什么‘偏方’,这绝对是最最不该做的事情。
子墨: 那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林溪: 其实道理特别简单粗暴:一个真正有效的疗法,一旦它经过了科学的严格验证,那它就不再是所谓的‘偏方’了,它会堂堂正正地成为常规的、主流的医疗手段。我们可以举一个特别有名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子墨: 您说的是哪个例子啊?
林溪: 砒霜。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砒霜治白血病’的故事吧?砒霜这东西,在过去听起来,哎呀,多像一个民间‘偏方’啊。但是呢,它被咱们中国的科学家们拿去,反反复复地研究、验证,最终证明了它的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靶向药。一旦它被科学验证有效了,它就再也不是什么神秘的‘偏方’了,而是堂而皇之地被写进了全世界的医学指南,成了正儿八经的常规医疗手段。
子墨: 哦,我彻底明白了。所以科学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不断地去伪存真。如果一个‘偏方’真的管用,它迟早都会被现代医学体系给收编,而不是永远只在民间神神秘秘地流传。既然咱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不靠谱的‘偏方’上,那么,当真要是不幸地面对癌症,作为患者或者家属,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理性地应对呢?
林溪: 这啊,就牵扯到咱们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学习型患者’,以及怎么和医生进行高效沟通的大问题了。
子墨: 那作为一个患者,在就医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准备自己,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医生做出准确判断,然后拿到最好的治疗方案呢?
林溪: 首先,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去见那些大专家之前,一定要把全面、丰富的检查信息都准备好。什么病理报告啊,影像报告啊,能有的都带上。你想啊,大医生最宝贵的就是他们的经验和判断力,你提供的资料越齐全,他们就越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不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反复问诊和翻找资料上。
子墨: 除了准备这些资料,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小技巧啊?毕竟现在专家号是真的太难挂了。
林溪: 哎,这儿还真有个特别实用的小技巧。咱们不一定非得死磕那些最顶尖的专家号。很多时候,你可以去摸一摸,找那些大专家的大弟子。他们通常都是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副主任或者主任医师,精力特别充沛,有大专家的言传身教,而且相对来说还没那么忙,能给你更多时间好好沟通。
子墨: 这个建议简直太棒了!可是,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谁是大专家的弟子呢?这总不能随便逮着一个就问吧?
林溪: 这嘛,有个小窍门。你可以去查查这个大专家平时都发表过哪些科研论文,然后看看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谁。通常啊,这个第一作者就是他的核心团队成员,或者说是他的得力弟子。这可是一个特别好的,去寻找那些‘潜力股’医生的方法。
子墨: 这确实是太实用了,真是干货满满。那咱们再从患者自己这方面来看,您觉得他们应该怎么调整心态,才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扮演一个更积极、更主动的角色呢?
林溪: 没错,我们每个人都得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癌症治疗这事儿啊,可不是医生一个人的独角戏,它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患者得主动去了解自己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学会怎么向医生提问,去找到那些靠谱的信息来源,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努力保持冷静。
子墨: 您刚才说到要了解疾病,我发现很多人啊,连最基本的‘肿瘤’和‘癌症’这两个词儿都分不清,老是混着用。那它们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和区别呢?
林溪: 简单点儿说,肿瘤呢,它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而我们平时嘴边老挂着的那个‘癌症’,它指的就是恶性肿瘤。它们俩最最核心的区别在哪儿呢?就是恶性肿瘤会搞‘转移’,说白了就是癌细胞会通过淋巴啊、血液啊这些通道,跑到身体的其他地方去扎根发芽,而良性肿瘤通常是不会的。这也就是癌症最让人头疼、最可怕的地方了。
子墨: 那咱们再聊聊预防方面吧?现在市面上各种防癌体检套餐也特别多,那是不是说,做筛查就是预防癌症最好的方式了呢?
林溪: 要说预防癌症啊,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咱们老生常谈的那些健康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多运动、均衡饮食、别熬夜,还有就是保持一个好心情。至于你说的筛查嘛,咱们得面对一个挺残酷的现实:就凭现在这些科学手段,很遗憾地讲,绝大多数的癌症,还真没法儿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有效的早期筛查。
子墨: 啊?这听起来有点儿反直觉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林溪: 而且啊,筛查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须在感觉自己身体倍儿棒,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时候去做,那才叫‘筛查’。如果你都开始有症状了,那就不叫筛查了,那叫‘诊断’。所以呢,咱们真的不能过度地把希望都寄托在筛查上,更重要的还是得把精力放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上。
子墨: 这么说来,咱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尽力去把那个不幸发生的概率给降到最低。听完今天这一通聊啊,我感觉无论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医学难题,还是算法时代里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陷阱,说到底,最核心的还是咱们自己。
林溪: 对,没错。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怎么去分辨真假,在焦虑绝望的时候还能保持清醒和理性,在迷茫无助的时候还能积极地去学习,这些啊,不仅仅是面对疾病的智慧,更是咱们每个人在这个复杂世界里站稳脚跟、安身立命的基石。
子墨: 说得太对了。所以啊,在今天这个算法横行的时代,一个癌症患者如果想少走弯路,不掉坑里,那关键可能就在于他能不能学会怎么去避开那些信息陷阱,然后找到一条真正科学的就医路径。这也许才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最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