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歎異抄》的现代启示:唯才主义与无量主义的共生
Danqing Mao
1
7-4本文以《歎異抄》为核心,探讨了其作者唯圆的“歎異精神”及其所处镰仓时代的佛教改革与日本近代化进程。文章指出,《歎異抄》中论及的“异义”与现代社会的“唯才主义”(Meritocracy)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和抑郁症候群有共通之处。最终,作者提出“无量主义”(Amita-cracy)概念,强调在现代社会中,将唯才主义与无量主义相结合,是实现真实存在和生命伦理的关键。
《歎異抄》及其核心精神
- 作者唯円的“歎異の精神”:作为《歎異抄》的作者,唯円悲叹与真实教义的差异,并深刻体会到“异なりは自分にある”(差异在于自身)。
- 著述时代背景: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经历“哥白尼式转折”,从“国家宗教”转变为“个体救赎的宗教”,由法然发起,亲鸾等继承。
- 内容结构与“异义”:《歎異抄》由显正编(亲鸾教诲)和异义编组成,其中异义编探讨的迷妄与现代问题相通,分为“知性中心主义”导致的虚无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导致的抑郁症。
镰仓佛教与日本近代化
- 司马辽太郎的观点:日本的近代化可追溯至镰仓时代,武家崛起使庶民拥有土地并培养出“现实主义”能力。
- 佛教的“宗教改革”:法然的《选择本愿念仏集》开启了宗教改革,否定了传统伽蓝佛教,转而立足于“凡夫自觉”的救赎之道。
- 13世纪的“范式转换”:该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基础的激变,更是价值观的剧烈动荡,是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范式转换”时代,也是新价值的创生期。
现代社会问题:唯才主义 (Meritocracy)
- 概念与起源:由迈克尔·扬提出,描述以“优点或缺点”衡量一切的科学技术文明本质,导致教育“知性中心主义”。
- 对个体的影响:堀尾辉久指出,唯才主义使社会“学校化”,迫使儿童承受竞争与序列化,形成功利主义和能力主义的人格。
- 深层危害:导致马丁·布伯所言的“我-它”(Ich-Es)关系盛行,使“我”被物质化、工具化,从而丧失“我-汝”(Ich-Du)关系,是虚无主义和抑郁症的根源。
“无量主义 (Amita-cracy)”与生命伦理
- 概念的提出:作为“唯才主义”的反义词被提出,“Amita”意为“不可衡量”(无量),代表着深层的精神文化。
- 与唯才主义的关系:两者呈“背反与相补”关系,唯才主义是表层文化,无量主义是深层文化,共同构成西田几多郎“场所的逻辑”中的“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
- 哲学基础与实践:以亲鸾的《教行証文類》和《歎異抄》为根源,强调唯才主义(表层文化)与无量主义(深层文化)的统一,是生命伦理和共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人真实现存结构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