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咱们老说那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在风投圈啊,这选对了赛道,选对了人,那简直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今天呢,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一家特厉害的公司,就这几年功夫,它就从籍籍无名直接飙升成了中国顶尖的风投机构——线性资本。你说说,它这起步到底有啥特别的?两位创始人王淮和张川,当初是怎么就看对眼了,一块儿开启了这段有点意思的“线性”旅程呢?
晓曼: 你还真别说,这组合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技术+商业”黄金搭档啊!你看王淮,那可是Facebook早期的老兵了,技术背景深厚得没话说,硅谷那套玩法,他门儿清。再看张川,人家是京东、天猫出来的高管,对咱们中国这边的商业生态和实际运营,那可真是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实战派!这俩人2014年一拍即合,目标就一个:搞一个中国最牛的应用性数据智能基金。
原野: 哇塞,一个技术大牛,一个商业老炮儿,这基因组合听起来简直就是为科技投资量身定制的,完美得有点过分了!这种技术和商业的强强联手,对线性资本后来那些投资策略和理念,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啊?
晓曼: 哎呀,那影响可太直接了!你想啊,有了这俩创始人,线性资本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光看你这技术是不是酷炫吊炸天,而是更实实在在的,就看你这技术到底能不能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他们管这叫“Applied-Data-Intelligence”,就是应用性数据智能。所以他们看项目的时候啊,既能扎扎实实地钻到技术底层去摸个透,又能跳出来,像个老会计一样给你把商业价值算得明明白白。这种“既能钻研技术又能算经济账”的本事,就是他们最核心的杀手锏。
原野: 哦,怪不得!这下算是明白了。原来就是因为这套深厚又独特的基因,才让线性资本形成了一套特别不一样的投资哲学。那接下来,咱们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的核心理念了:“线性路径,非线性增长”。
晓曼: “线性路径,非线性增长”,你听着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口诀,或者什么高深莫测的哲学理论?但其实啊,它务实得不能再务实了。它的意思就是,他们通过那种看起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甚至有点“无聊”的方法,去投那些最终能像火箭一样爆发式增长的公司。这背后,就藏着他们一个特别独特的爱好,或者说偏好——他们专爱投资“灰科技”。
原野: “灰科技”?哎呦,这个词儿有意思了!咱们平时耳朵里灌满了的都是“黑科技”啊,什么颠覆世界啦,革命性突破啦。怎么到他们这儿,反而强调一个听着就没那么带劲儿的“灰科技”呢?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晓曼: 这不就是他们‘实在’的哲学嘛!在他们看来,“黑科技”当然好,谁不喜欢酷炫的东西?但问题是,这些“黑科技”啊,往往离商业化那叫一个十万八千里,风险大得吓人,搞不好就成了实验室里的“艺术品”。而“灰科技”呢,指的是那些可能不是最前沿、也不是最炸裂的技术,但它能真刀真枪地解决某个行业的痛点,而且能把效率一下子提升个10倍、100倍甚至更多!这种技术一旦落地,那商业价值,噌地一下就上来了,立竿见影。
原野: 嗯,听起来是挺有道理的。那你能不能给咱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啊?就说说为什么有时候这“灰科技”反而更能带来那种爆发式的商业价值呢?
晓曼: 那必须能啊!你听着,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汽车被发明出来,那绝对是“黑科技”吧?它直接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纪元,从零到一的突破。但是,真正让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今天这么庞大产业的,是谁?是福特搞出来的流水线生产!流水线本身,它又不是什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什么全新的物理学发现,但它硬生生地把生产效率提升了几十倍上百倍,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这玩意儿,就是一种典型的“灰科技”!它解决了规模化生产这个最核心的商业难题,结果就带来了非线性的爆炸式增长。线性资本啊,他们要找的就是各个行业里的这种“流水线”式的创新。
原野: 哎呦,这个比喻太到位了!一下子就明白了。看来正是这种务实又独特的“灰科技”理念,才让线性资本在现在这眼花缭乱的科技浪潮里,还能像雷达一样,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真正有潜力的创新。那话说回来,具体到他们的投资策略和实际操作里,这种理念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晓曼: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他们面对现在这股AI大模型热潮时的选择。你想啊,现在所有资本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往大模型领域里冲,恨不得把钱都砸进去。结果线性资本呢?他们直接拍板说了,我们不直接投资大模型。
原野: 哇,这确实是一个“逆风而行”的选择啊!全球AI大模型热潮都快把人卷飞了,结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不投大模型?这背后的战略考量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晓曼: 他们的逻辑那叫一个门儿清。他们觉得啊,大模型这玩意儿,更像是修路架桥、建电厂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它就是电力,就是高速公路。这种级别的竞争,你得烧钱烧得你眼珠子都掉出来,那是巨头们才玩得起的牌局。而线性资本呢,他们的看家本领在应用层,他们更擅长去判断一个AI应用到底能不能解决特定场景的特定问题,能不能真刀真枪地产生商业价值。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在赚“认知内的利润”,而不是去赌一个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未来。
原野: 这种“不投大模型,就盯着应用层”的策略,确实挺有自己一套的。但有没有人会质疑他们啊?会不会有人说,哎呀,你们这样是不是会错失大模型基础设施带来的那泼天富贵啊?他们是怎么平衡这种潜在的风险和自己的优势的呢?
晓曼: 这就是一种聪明的战略取舍啊。他们觉得啊,与其在自己根本不占优势的战场上白白浪费子弹,不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火力去攻打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他们坚信,随着大模型技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普及,最终那些真正的价值,一定会体现在无数个未来遍地开花的应用层公司上。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提前把这些未来的应用层赢家给找出来,然后狠狠地支持一把。而且啊,他们还有全球化的视野,特别是在欧洲那边布局,想把欧洲那些硬核的底层技术优势,跟咱们中国的市场和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去寻找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原生”公司。
原野: 哦,这下彻底明白了!这简直就是基于自身能力圈的一种精准打击,漂亮!也正是凭借这种差异化的战略选择,线性资本才成功孵化出了一连串的明星企业,像地平线机器人啊、Rokid啊,那都是响当当的。那除了给钱,他们到底是怎么帮助这些技术型的初创公司成长的呢?
晓曼: 哎呀,他们可不是那种甩手掌柜的‘金主’,根本不是!线性资本给被投企业提供的,那是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核心就一条:帮助企业“跑得快,少摔跤”。你想啊,王淮和张川两位创始人,那技术和商业背景可不是盖的,所以他们给创业者提供的建议,那都是实打实、手把手的指导。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充当“免费的财务顾问”,在战略制定、人才招聘、后续融资这些环节,简直就是把心都掏出来,深度参与。他们特别关注创始人的成长,觉得这才是公司最最核心的资产。
原野: 哇,听你这么一说,线性资本的角色简直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副驾啊!这种深度赋能的模式,对于那些初创企业来说,这价值,简直了,太大了!
晓曼: 可不是嘛!说起来,这也引出了线性资本在投资哲学里,一个更深层次的“秘密”。他们创始人王淮曾经说过一句话,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直接就愣住了,他说:“人对技术的理解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原野: “人对技术的理解比技术本身更重要”,哎,这话怎么说?它又是怎么体现线性资本在挑项目时,那种特别的“以人为本”的眼光的呢?
晓曼: 这话的意思就是啊,他们投资的最终看中的就是“人”,就是创始人本身。你想啊,一个技术再先进,如果创始人根本不理解商业,不知道怎么把这技术用到市场上去,解决用户那些实打实的问题,那这个技术就是空中楼阁,漂亮是漂亮,但没用。反过来呢,一个能深刻理解行业痛点的创始人,哪怕他最初的技术可能还有点糙,但他能一路摸索,不断升级,最终肯定能找到技术和市场的那个黄金结合点。这不就又绕回到他们对“灰科技”的偏好了嘛,他们看重的不是技术本身有多酷炫,而是创始人能用这技术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原野: 哎,那从咱们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呢?线性资本这种特意避开大模型、就盯着应用层的选择,会给他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机会呢?
晓曼: 我跟你说,这简直是给那些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踏踏实实做AI应用层的创业者,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的大门啊!他们根本不需要去跟那些巨头拼算力、拼数据,拼得你死我活。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客户,而线性资本这样的投资方,那叫一个欣赏他们这种务实的态度,而且还会提供特别精准的支持。这其实啊,是为整个创新生态提供了一种特别重要的多样性。
原野: 嗯,早期科技投资啊,正如王淮说的,那可真是件“苦哈哈”的事情,失败率高,一不小心就打水漂了,回报周期又长,等得你花儿都谢了。面对这么多挑战,线性资本是怎么保持他们那种长期主义的投资信念的呢?而且啊,他们对未来十年科技趋势又有哪些特别的判断?
晓曼: 他们坚信啊,科技依然是未来十年最香的投资方向,没有之一!虽然说这过程确实有点“苦闷”,但你想想,一旦投中了,那回报也可能是大得惊人啊。他们现在特别看好几个方向,比如说软硬件的深度结合、智能机器人,还有咱们国产软件的替代等等。而且啊,为了把早期投资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他们还特别推出了一个叫“Bolt项目”的计划。
原野: “Bolt项目”?哎呦,听着就跟闪电侠似的,这名字听着就快!这到底是干嘛的呀?
晓曼: 它的目的啊,就是想用一种更轻装上阵、跑得更快、身段更灵活的方式,去投资和孵化那些早期的AI原生应用公司。这说明他们的思考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不光是关注AI应用本身,他们更关心AI怎么能跟咱们的物理世界、跟具体的场景深度融合,然后赶紧去市场里跑跑看,是不是真的能赚钱,快速验证商业模式。
原野: 哎,线性资本这个故事,确实为咱们理解当下的科技投资,提供了一个特别清奇的角度。他们可不是那种光追着最热的风口跑的,反而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扎扎实实地深耕。
晓曼: 是的,他们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地诠释了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你想啊,他们干脆利落地放弃了在大模型赛道上跟巨头硬碰硬的“线性”思维,反而是通过深度挖掘那些能让效率噌噌往上涨的“灰科技”应用,最终实实在在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非线性增长。这本身啊,就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战略智慧!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