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算力互联互通:让算力像水电一样
Mars_explorer_vcujwbwvt1
0
7-4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算力需求,中国正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5年发布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该计划旨在实现跨主体、跨架构、跨地域的公共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以提升算力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最终目标是使算力像水、电一样便捷易用。
《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背景与目标
- 背景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带来巨大算力需求,但我国算力资源分布分散、异构且提供主体多元,难以高效优化配置。
- 核心目标:实现跨主体、跨架构、跨地域的算力资源标准化互联,构建全国范围内的计算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服务体系。
- 政策依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5年5月印发,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文件。
- “两步走”目标:到2026年建立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能力的算力互联网。
设施互联:底层高速网络传输
- 定义:实现智算、通算等算力设施物理设备间的高性能网络传输。
- 基础现状:我国“东数西算”八大枢纽十大集群建设成果显著,算力规模稳居全球第二。
- 关键举措:加速节点内互联,推广新型高速互联总线协议和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等技术;强化网络间互联,升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
资源互用:高效供需匹配与平台建设
- 定义:实现通算、智算、超算等逻辑资源间的共享互用,构建智能感知、实时发现和随需使用的供需匹配能力。
- 面临问题:我国算力主体超7000家,技术体系和调用接口差异大,用户难以快速找到适配资源。
- 核心任务:建立统一的算力标识体系;提升接口互操作能力,推动使用统一的调用接口和通信协议;建设多级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包括国家、区域和行业平台。
业务互通:应用融合与协同调度
- 定义:实现跨算力资源池之上的应用服务层面互通,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业务的协同调度。
- 主要工作:提升应用调度互通能力,构建算子库与开发框架,创新算力检索和调度系统;提升数据与存储互通能力,推动全局文件系统等存储技术应用;提升算网融合能力,基于云原生、AI技术升级网络。
支撑与赋能:标准、规则与场景应用
- 互联基础:攻关高速互联总线、高性能传输协议、算力标识等核心技术;制定算力互联标准化指南,修订通用、行业、国际标准;构建互联程序、市场、质量等规则。
- 场景赋能:探索构建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能力的算力互联网体系。
- 典型应用:在科研领域赋能天体物理模拟等场景;在消费级领域实现云电脑、智能体调度,用户可按“卡时”灵活购买算力资源。
- 协同推进:强调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发力,强化任务落实、资源投入和企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