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哎呀,最近我可真是被一个小家伙给问住了。他特别认真地盯着我,就问了一句:“叔叔阿姨,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感情啊?”你别说,这个问题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但你越琢磨,就越觉得它不简单,因为它背后啊,藏着一个关于我们人类自己、关于科技,甚至关于未来的超大命题。
晓曼: 哇,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简直就是打开我们今天这扇“AI伦理启蒙”大门的金钥匙。那行,咱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儿正式聊起来吧。
原野: 行啊。那咱们先来脑洞大开一下,做个小小的思想实验。你看现在社会老龄化这事儿,真是越来越严重了,如果未来AI护工真的满大街都是,普及开来了,你觉得它们真能顶替真人,提供那种暖心暖肺的情感陪伴和连接吗?
晓曼: 嗯,这绝对是个直击灵魂的核心问题啊。你看,AI护工在功能性上,比如说提醒你按时吃药啊,监测你的健康数据啊,可能比我们人类做得还精准,还无微不至。但是,它们没办法给出人类特有的那种爱、那种真心的关怀,还有那种同理心。它们或许能把“关心你”的样子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归根结底,那只是算法在背后驱动的一堆代码模拟,它压根儿就不是从心底里冒出来的真实情感。
原野: 明白了,所以说,如果一个AI护工在各种功能上都挑不出毛病,但它骨子里其实没感情,那我们到底要怎么跟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模拟,什么是真正的感情呢?比如说,一个机器人,它能像孩子最好的玩伴一样陪着他,孩子玩着玩着,可能就真觉得,哎呀,它真的懂我的开心和不开心,懂我的所有小情绪。
晓曼: 没错,这时候咱们就得巧妙地引导孩子去琢磨了:这种“它懂我”的感觉,到底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出来的,还是说,它真的理解并感受到了我的情绪?我们可以这样跟他们说,机器人确实能识别出你脸上不高兴的表情,然后很“贴心”地给你放一首开心的歌,但它永远没办法真正明白你为什么会不开心,也更不可能和你分享你内心深处那些复杂的感觉。这个区分,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通过这些脑洞大开的思想实验,我们确实能隐隐约约地摸到AI和人类情感之间那条若隐若现的边界线了。那问题来了,在咱们实际的教学或者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么把这些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抽象伦理概念,变得更具体、更接地气呢?
晓曼: 俗话说得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伦理问题啊,干脆就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
原野: 游戏?哎,这怎么个玩法儿啊?
晓曼: 你这么想啊,咱们现在正在操场上组织一场热火朝天的机器人足球赛。不过呢,这比赛规则有点儿特别,我们悄悄地给其中一个机器人开了“外挂”,比如说,它的速度就是比别的机器人快一截,或者说,裁判那个AI,它的判罚总是偏向某一个队伍。那你觉得,这样的比赛,它还能叫公平吗?
原野: 哎哟,那肯定不公平啊!这不就是明目张胆地开“外挂”嘛,这哪儿行啊!
晓曼: 没错!你看,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哦,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算法偏见”啊。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开始琢磨:哎,这个不公平到底是谁搞出来的?是机器人它自己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这些制定规则的人没做好?如果那个作弊的机器人最后赢得了冠军,那这个冠军到底算谁的?这责任又该怎么分呢?
原野: 哎,这个比喻简直是太形象了!这不就跟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一些规章制度或者系统一样嘛,如果它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带点儿“毛病”,那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能造成各种不公平。那咱们回头来看AI,到底该怎么给它制定规则,才能保证它绝对的公平呢?
晓曼: 没错,这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设计的最初意图是什么?我们选择了哪些数据来训练它?以及,当它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套完善的纠错机制?让孩子们在亲自设计机器人规则的时候,就去思考这些,可比我们单纯地告诉他们“你一定要公平哦”来得有效多了。
原野: 这么说来,从那个机器人足球场上的公平问题一琢磨,我真是越来越觉得“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太对了。那除了这种课堂上能玩儿的活动,咱们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看个电影什么的,是不是也能找到类似的AI伦理“教材”呢?
晓曼: 那当然了,必须能啊!你看,一部看起来特别简单、特别可爱的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实际上它里面啊,就非常巧妙地藏着好多深刻的AI伦理议题呢,甚至还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到底什么是算法偏见,什么又是情感模拟。
原野: 哎哟,快说说看,这电影里是怎么体现的?我怎么没发现呢?
晓曼: 电影里不是演了吗?人类完全被AI系统“包办”了所有事儿,那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结果呢,就是大家身体机能严重退化,都胖成球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算法偏见啊——AI为了实现“让人类舒服”这个单一目标,它过度优化了,反而把人类最基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给剥夺了。同时呢,你看主角瓦力跟伊芙之间那种让人“感动”的互动,那种“情感”表现,正好可以拿来跟孩子们好好聊聊:机器人的感情,它到底是真情实感,还是说,仅仅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程序模拟呢?
原野: 这么一说,从电影里人类对AI过度依赖,导致身体都退化成那样儿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得好好反思反思,科技到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以及这种看似方便的过度依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风险。
晓曼: 是啊,一点儿没错。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就算现在像ChatGPT这么先进的AI,它也可能时不时地冒出点儿“幻觉”,给你编造一些压根儿不存在的信息。所以啊,咱们必须时刻保持那种批判性的思维,不能它说什么,咱们就全盘接受。
原野: 哎,通过一部电影,我们看到了AI在设计和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伦理难题。这可不仅仅是电影里讲的故事,更是我们现在正在实实在在经历的现实啊。那么,面对现在AI时代这么飞速发展,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培养我们的孩子们,让他们未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公民呢?
晓曼: 其实说来说去啊,答案又绕回到了我们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我们引导孩子去深入思考“机器人到底有没有感情”这件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死板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他们那种开放、批判、并且负责任的态度。只有当他们真正理解了AI的本质和它的局限性,才能够真正在这个AI时代里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而不是像一片叶子一样,被动地被技术的浪潮推着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