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说到AI啊,咱们脑子里是不是第一时间就蹦出什么写文章啊、语音识别啊?但你有没有想过,这AI在‘看图说话’,甚至‘画图造影’这方面,也就是图片和视频的生成编辑上,它现在到底有多厉害了?
晓曼: 哎呀,它的发展速度简直是坐火箭!你有没有过那种,想把车P成蓝色,结果AI一通操作猛如虎,直接给你P成个四不像的经历?现在阿里云的Qwen VLo就能完美解决这烦恼。它能精准识别出照片里的汽车,然后就只改颜色,车身轮廓、光影效果都给你保持得跟原图一样自然,完全不用担心变成“鬼畜”作品。
原野: 哎哟,这可真是太牛了!听起来AI不再是那种只会‘粗暴涂鸦’的傻白甜了,它居然能‘看懂’图像的结构了?那除了换颜色,它还能玩出什么精细的花样来?
晓曼: 那可太多了!你比如说,照片里有个不小心闯入的‘路人甲’,你嫌他碍眼,直接让AI给他‘隐身’,背景还能完美补齐,就跟没出现过一样。或者,你拍了个美美的自拍,背景是灰蒙蒙的城市街头,一键变身碧海蓝天,分分钟假装在度假,简直是梦想成真啊!
原野: 哇,Qwen VLo这精细度,真是让人刮目相看。那如果用户想玩点更艺术的,比如把我的自拍照变成19世纪的油画,那种抽象的‘风格’,AI是怎么理解并把它‘画’出来的呢?感觉这难度一下就上去了。
晓曼: 这可就说到点子上了!如果咱们把AI想象成一个画家,以前它可能就是个‘临摹大师’,你给它看梵高的星月夜,它能给你画个差不多意思的。但现在呢,它更像一个既有顶级手艺,又特别懂你心思的‘私人订制工匠’。你跟它说‘19世纪油画风’,它就明白你想要那种厚重的笔触、复古的色彩、还有独特的光影,然后它能在不把你本人P变形的前提下,把这张照片‘洗’成你想要的样子。这种用大白话就能指挥AI的感觉,简直是把我们这些‘手残党’的创作力都给解放了!
原野: 这么一说,感觉多模态AI真的把视觉创作的门槛给彻底拆了。那除了这些‘美美哒’的创作,AI在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里那些‘老大难’问题上,比如像医疗诊断这种,它又能带来什么惊喜呢?
晓曼: 哎呀,这方面简直是颠覆性的!你想啊,要是遇到那种超级罕见的疑难杂症,医生们都愁得抓耳挠腮,束手无策的时候,现在微软居然搞出了一个名叫MAI-DxO的AI医生。它去挑战那些顶级医学杂志里的真实疑难病例,你知道正确率多少吗?居然高达85%!我当时听了都惊呆了。
原野: 85%?!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吧!我记得以前看资料,那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平均诊断准确率也就20%上下。这AI是开了什么‘外挂’啊?它凭什么能比人类专家团队还准?太不可思议了!
晓曼: 它的秘密武器,叫做‘五角色虚拟医生协同’机制。简单来说,它不是一个AI单打独斗,而是模拟了一个顶尖的医疗专家会诊团队。你想啊,这个‘团队’里,有负责跟你‘问诊’,收集病史的;有根据情况给你开检查单子的;有专门分析检查报告的;还有个‘总指挥’,负责把所有信息汇总起来,做最终的推理和鉴别诊断;甚至还有一个‘财务总监’,会评估整个诊断过程的成本效益。你说,这不就是个迷你版的医院专家组嘛!
原野: 嗯,这MAI-DxO的‘五角色虚拟医生协同’,听起来真就像现实世界里那种好多专家坐在一起的多学科会诊。那这种‘一步一步来’的推理方式,它的优势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晓曼: 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避免咱们人类医生有时候那种‘凭直觉’的判断失误。你想啊,人嘛,经验多了有时会下意识地跳过某些步骤。但这个AI呢,它就是个‘老实人’,一步一个脚印,从提出假设开始,然后不停地找证据,再把那些不可能的选项一个个排除掉。整个过程严谨得跟什么似的,所以啊,那些罕见病的蛛丝马迹,它就很难漏掉。
原野: 除了医疗这种高大上的领域,AI其实也悄悄地渗透到咱们的日常工作里了。就拿Excel表格来说吧,那简直是‘打工人的噩梦’,一堆复杂函数看着就头疼。听说现在有个叫Shortcut的AI工具,你能直接跟它‘说人话’,它就能帮你搞定Excel里的活儿。那对我们这些普通用户来说,这种AI助手到底能带来啥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晓曼: 便利?那简直是‘革命性’的便利!你想想以前,为了搞个报表,你得去啃什么复杂的函数、什么VLOOKUP、数据透视表,可能折腾半天,头发都薅掉好几把才能搞定。现在呢,你只需要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Shortcut说:‘喂,帮我把A产品的销售数据都找出来,按利润从高到低排个序,再给我画个柱状图。’ 啪!它就全给你搞定了。这不就等于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专属的‘数据分析师’吗?太省心了!
原野: 从治病救人到办公减负,AI这玩意儿真是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都给彻底‘重塑’了。但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点,AI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呢?我记得奇绩创坛的陆奇博士说过,2025年将是‘Agent元年’,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它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晓曼: ‘Agent元年’,这可是一个超级关键的判断。Agent,用大白话说就是‘智能体’。以前AI呢,就像个‘听话的工具人’,你让它干嘛它就干嘛。但Agent呢,它可不是了,它是个有‘主观能动性’的‘数字员工’。陆奇博士就说了,以前大家觉得AI变聪明,就是因为它‘吃’了更多的数据,但这个想法可能有点‘跑偏’。未来AI要变得真聪明,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它得会‘推理’,二就是它得有‘能动性’。
原野: 那这个‘能动性’到底怎么理解啊?它到底是怎么让AI从一个‘工具’,变成一个能自己规划、自己干活的‘智能体’的呢?听起来有点像科幻电影里那种感觉了。
晓曼: ‘能动性’啊,就是说你给它一个目标,它就能自己去琢磨、去分析,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自己去找工具,自己去执行,甚至遇到麻烦了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举个例子吧,你跟它说:‘帮我把去东京玩五天的行程都搞定。’ 一个真正的Agent,它就会自己去网上搜机票、比酒店、规划每天去哪儿玩、在哪儿吃饭,然后把一份完整的‘旅行攻略’直接甩你脸上,根本不用你再一步步地去操心。它可不是个‘傻瓜式’工具,它是个能自己‘跑起来’的家伙!
原野: 哇,这听起来太酷了!我还看到另一位创业者,雷磊,他有个更大胆的说法,他说未来Agent的数量会是现在SaaS软件的几千倍,而且现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根本就不适合Agent用,得推倒重来。这听起来既是个天大的挑战,也是个史无前例的机遇啊。这种‘为Agent做产品’的‘非共识’,你觉得它最大的风险和潜力分别在哪儿呢?
晓曼: 潜力嘛,那肯定是巨大的,它可能直接催生一个比咱们现在移动互联网还要大好几个数量级的全新市场。至于风险,那可就大了,这等于要把咱们现在整个数字世界都‘拆了重建’,投入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我们现在对Agent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基’,还在摸索阶段,很多东西都还没谱呢。雷磊还提了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他说我们人类最大的‘盲区’,就是在给Agent设计产品的时候,总想着把我们自己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它。
原野: 哎哟,这可太有意思了!不把知识‘喂’给它,那它怎么能变聪明呢?难道还能自己‘悟’出来不成?
晓曼: 他举了个例子,说有个解奥数题的AI。这AI一开始啥也不会,研究人员就给它设了一个超简单的‘奖励机制’:只要你把题解出来,就给你‘加分’。结果呢,这AI就像个‘学习狂魔’,通过海量的自我尝试和不断迭代,它不仅学会了解题,甚至还找到了连人类数学家都不知道的‘新解法’!这事儿给咱们的启发就是啊,未来那些超级厉害的Agent,可能不是被我们‘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巧妙设计的反馈和激励机制,自己‘野蛮生长’,‘进化’出来的!
原野: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Agent的时代真的是‘呼啸而来’啊,它肯定会彻底颠覆我们跟AI打交道的方式,甚至改变整个商业世界的规则。那除了这些听起来特别‘硬核’的技术和商业应用,AI在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教育啊、平时聊天啊,有没有变得更‘有人情味’,更自然一点呢?
晓曼: 哎呀,这方面的进步速度,也完全不输前面那些!你有没有听过那种AI合成的语音?以前听着都像个‘机器人’在说话,生硬得跟什么似的,带着一股浓浓的‘电子味儿’。但现在你再听,像阿里云的Qwen-TTS模型,它合成出来的声音,简直跟真人一模一样!不光情感丰富,语调节奏也特别自然,甚至连四川话、上海话这些方言它都能说得溜溜的!我第一次听的时候,下巴都快掉了!
原野: 我的天,还能说方言?!这可真是太绝了!这不就意味着AI能变得更像咱们身边的人,更接地气了吗?以前总觉得AI是冷冰冰的技术,现在听起来,它都开始‘有温度’了!
晓曼: 没错没错!而且在更广阔的教育领域,AI也在让知识变得更‘平民化’。就拿谷歌最近发布的Gemini for Education来说吧,它把各种AI教学工具都整合到一起了,覆盖了全球两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四十多种语言!想想这影响力,简直了!
原野: 哇,那对于全世界不同背景的学生和老师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它究竟是怎么让教育资源变得更‘普惠’的?
晓曼: 这意味着啊,不管你是在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不管你说普通话还是方言,你都能接触到最顶尖的AI教育工具。它能帮你老师备课,给学生量身定制练习题,甚至还能当个‘24小时不打烊’的助教,随时随地给学生答疑解惑。这不就大大缩小了教育资源的‘贫富差距’嘛,真正让‘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
原野: 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模态突破,到医疗诊断的精准无误,再到AI语音变得如此自然亲切,我们一路看下来,感觉所有的线索,所有的迹象,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终点。
晓曼: 没错!AI啊,它已经不再只是个简单的工具了,它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主见’,同时也越来越‘懂人心’。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对陆奇博士那个‘Agent元年’的预言更加深信不疑了。一个由Agent主导的全新时代,可能真的就在咱们眼前了。所以啊,怎么去理解它们、怎么去驾驭它们,又怎么和这些越来越厉害的智能体‘和谐共处’,这可真是咱们每个人都得好好琢磨琢磨的大问题了。